菊花的詩詞

時間:2024-08-20 17:54:50 詩詞 我要投稿

關于菊花的詩詞

關于菊花的詩詞1

  1、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贈劉景文》

關于菊花的詩詞

  2、問籬邊黃菊,知為誰開?——秦觀《滿庭芳·碧水驚秋》

  3、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4、把菊見南山,吟詩憶淵明。——蘇泂《和陶九日閑居》

  5、庭前有白露,暗滿菊花團。——杜甫《初月》

  6、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不第后賦菊》

  7、晨興中酒情懷懶,滿眼黃花滿屋香。——方回《辛丑九日五首·政恐登高枉斷腸》

  8、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鄭思肖《寒菊》

  9、不似春風逞紅艷,鏡前空墜玉人釵。——司空圖《華下對菊》

  10、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

  11、重陽應一醉,栽菊助東籬。——許渾《溪亭二首》

  12、旦夕是重陽,菊有黃花蕊。只怕又登高,未飲心先醉。——辛棄疾《生查子·和夏中玉》

  13、從來菊花節,早已醉東籬。——劉慎虛《九日送人》

  14、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

  15、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16、故園新過重陽節,黃菊滿籬應未凋。——劉滄《送李休秀才歸嶺中》

  17、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18、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19、黃菊花殘楓葉疏,與君沽酒花前酌。——藍智《贈危進》

  20、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21、對菊難逢元亮酒,登樓愧乏仲宣才。——秋瑾《九日感賦》

  22、所恨芳林寥落甚,春蘭秋菊不同時。——魯迅《偶成》

  23、淺紅淡白間深黃,簇簇新妝陣陣香。——丘浚《詠菊》

  24、菊花儘晚秋有味,楓葉尚強霜著林。——舒岳祥《九日懷故人留燕京者》

  25、到時若見東籬菊,為問經霜幾度開。——杜牧《江上逢友人》

  26、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曹植《洛神賦》

  27、悲秋將歲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蘆先白,沾籬菊自黃。——顏粲《白露為霜》

關于菊花的詩詞2

  《菊花》

  唐代: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詠菊》

  明代:丘浚

  淺紅淡白間深黃,簇簇新妝陣陣香。

  無限枝頭好顏色,可憐開不為重陽。

  《題菊花》

  唐代: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庭前菊》

  唐代:韋莊

  為憶長安爛熳開,我今移爾滿庭栽。

  紅蘭莫笑青青色,曾向龍山泛酒來。

  《過菊江亭》

  明代:于謙

  杖履逍遙五柳旁,一辭獨擅晉文章。

  黃花本是無情物,也共先生晚節香。

  《菊夢》

  清代:曹雪芹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

  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關于菊花的詩詞3

  菊花,沒有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它傲霜抗寒、高潔幽雅,引動了詩人的情思,激活了詩人的心智,促使他們寫下了一曲曲借菊傳情、托菊言志的頌歌。

  菊花進入文學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楚國大詩人屈原的名作《離騷》中就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雖然此詩中菊花還是點綴物,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詠菊詩,但卻成為后世浩如煙海的詠菊詩詞的濫觴。

  魏晉時期,詠物文學達到了一個高度繁榮的階段,純粹的詠菊韻文也開始出現了,如成公綏的《菊頌》、郭璞的《菊贊》、袁山松的《詠菊》等作品,或描寫外形、或贊嘆妙用、或頌揚品質,都是對菊花的集中表現。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飲酒》等詩中對菊花的吟詠,更是在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唐宋時期是詠菊詩詞創作的高峰,幾乎所有著名詩人、詞人都曾創作過吟詠菊花的作品,表現特點也大多由重外形描寫而轉趨于重內涵發掘,使菊花的歷史文化意蘊得到逐步定形、強化。

  元明清時期直至當代,詠菊詩詞創作一直保持了較為旺盛的局面,在沿承傳統詠菊主題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較有新意的作品。

  綜觀中國歷代的詠菊詩詞,思想內容豐富,藝術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有的著重描寫菊花雅致的姿容、顏色;有的則著重表現菊花獨有的內在氣韻。有的直抒胸臆,述說作者對菊花的喜愛之情;有的則采取比興寄托的表現方式,通過菊花,以隱曲幽微的筆觸表達內心的復雜情愫。菊花被歷代文人所詠嘆,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篇,而菊花意象也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

  一、隱者的超然灑脫

  古代的詩人大多懷有報國安邦的雄心壯志,但現實往往并不如人意。許多詩人在受挫時,感到塵世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遙哲學的影響,寄情于山林風物,渴望清凈無爭的生活,于是菊花也便具有了隱者高士的意象。這一類的詩歌數量很多,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在這首詩中,菊花是遠離塵俗、孤芳自賞的隱士生活的寫照,也是詩人潔身自好、高標獨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

  菊花被稱為“花中隱士”,主要歸功于東晉著名隱士、田園詩人陶淵明。據載,陶淵明在擔任彭澤縣令時,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解綬還鄉,歸隱田園、適情足志,以追求性情的本真,過著“擊壤以自歡”的生活,成為后世文人心目中的隱士典范。他酷愛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強,來操守自己的君子之節,寫下了不少詠菊名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等名句,堪當詠菊詩中的經典。詩人融情、景、理趣于一體,讀者仿佛親眼目睹了一位至誠至靜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園之樂的那種無拘無束的情態,感受到了那種出諸自然、渾然天成的美好境界。他在《和郭主簿》一詩中也寫到:芳菊開林耀, 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 卓為霜下杰。詩人高度贊賞“霜下杰”,以這菊花的品格和氣質自勵,后人因陶淵明有此不慕榮利,志存隱逸的品格,尊稱他為靖節先生。

  如果說陶淵明之前的詠菊文學還大多停留在對菊花外形、功用的描述,那么從陶淵明開始,詠菊文學就逐漸轉向了對菊花內在品質的贊美歌頌。菊花傲然不俗、堅貞不屈的品性,與傳統文人理想人格中的清高淡泊、固守窮節等品質相契合,成為一種隱逸文化的固定象征,菊花也成了隱士的化身。詠菊詩詞中常用常出的“陶令、東籬、白衣人送酒”等有關陶淵明的典故,也與菊花意象融為了一體。

  二、游子的感時傷懷

  古人有重陽佳日登高望遠、飲酒賞菊的習俗。詩人歷經戰亂,輾轉漂泊,或思鄉懷人,或悲愁嘆老,或傷時憂民,常常借助重陽登高、飲酒賞菊一吐胸中塊壘。如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杜甫的《九日》: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最著名的`莫過于女詞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首詞是李清照在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思念自己的丈夫所作。最后三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極為膾炙人口。這三句用西風吹卷簾幕,露出比黃花更為憔悴的少婦面容,形象地抒寫了相思之苦。她選擇不求濃麗、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襯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標逸韻。菊花在九九重陽應節而開,李清照在佳節重陽思念遠在外地做官的丈夫,因思念而消魂憔悴得比秋風摧殘下的菊花還瘦。語言清麗高雅,文雅優美。

  三、志士的堅貞高潔

  很多詩人喜歡菊花,看重的是它歷盡風霜而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杜甫曾說“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唐代詩人元稹說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后更無花。”這兩句詩抒寫了自己的愛菊之情,盛贊菊花的堅貞品格。東坡一句“菊殘猶有傲霜枝”,既贊菊花的品格亦隱喻自己的情操。鄭谷的《菊》則贊頌菊花的高風亮節:“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一、二兩句對比不同的人對菊的不同態度,初步點出菊的高潔。三、四兩句詩人以池塘岸邊的菊花與高屋瓦上的矮松(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處的植物)作對比,意在表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洼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獻芳香;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宋代詩人鄭思肖的《寒菊》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一句則借菊言志,菊花寧可一直守在枝頭,何曾被北風吹落在塵土泥沙中,菊花此時成了高尚人格的寫照。

  四、勇者的豪情壯志

  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又賦予了菊花新的內涵。他在《題菊花》中這樣寫道:“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縱觀全詩,詩人實際上是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菊花,是當時社會上千千萬萬處于社會底層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贊揚他們頂風傲霜的生命活力,又為他們的處境、命運而憤憤不平,立志要徹底改變,讓勞苦大眾都能生活在溫暖幸福的春天里。他的另一首詩《菊花》,又題《不第后賦菊》,大概是黃巢科舉落第后的泄憤之作。全詩這樣寫道:“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在這首詩中,詩人也是借開滿京城、占盡秋光的菊花來渲染起義軍大獲全勝,笑逐顏開的喜悅。全詩表達的應該是一種對起義必勝的堅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南宋愛國詩人鄭思肖的詩中也有一種凜然傲骨。鄭思肖在南宋亡后,隱居蘇州,但時時不忘故國。他在《畫菊》一詩中托物言志:“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他借菊花獨自開放,寧可枯死枝頭也決不落地的高尚品格,表示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決不向元朝統治者屈膝投降的崇高的民族氣節。

  菊花名列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寄托著中國傳統文人的一種人格理想,花之形和詩人高尚的靈魂融為一體,造就了永恒的美。千秋萬代,士人百姓,不論是否知道屈原與陶淵明,是否讀過他們的詩作,都可通過凌霜盛開的菊花,與詩人的靈魂相晤,走進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心靈世界。

【菊花的詩詞】相關文章:

描寫菊花的詩詞10-31

古詩詞中寫菊花的詩句08-12

菊花原文翻譯及古詩詞賞析07-26

《紅樓夢》中關于詠菊花詩詞的賞析06-02

《紅樓夢》中詠菊花的詩詞及其鑒賞05-16

陶淵明與菊花06-28

詠菊花的詩句10-04

古詩菊花賞析08-16

贊美菊花的段落08-13

描寫菊花的句子07-1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拍 | 日本免费看在线视频一区 | 亚洲A级理论片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三区 | 亚洲Av不卡在线 | 亚洲欧美丝袜精品久久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