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詩歌的起源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
一、詩歌的含義
詩歌是文學的基本類型之一。早期詩歌與音樂、舞蹈相互融合,后來獨立自成一體。在中國古代,詩和歌有別,詩供朗誦,歌是歌唱的,現在詩和歌統稱為詩歌。它的基本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最集中、精練、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充滿作者濃烈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和諧的音樂美,節奏鮮明、音調鏗鏘,講究押韻,一般分行排列;語言凝練、形象、含蓄,運用靈活;常采用賦、比、興等手法。詩歌的創作,一般要求作者在生活中激發起豐富、強烈的感情,鮮明地表現出他的獨特個性和情感色彩,使詩的形式的外在節奏與情感的內在節奏相一致,同時,語言須刻苦錘煉和精心推敲。它從性質上分有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從形式上分有格律詩、自由詩、歌謠等;從押韻上分有有韻詩和無韻詩。中國詩歌又可分為舊詩和新詩,舊詩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
二、詩歌起源的種種說法
在所有的文學樣式中,詩歌是起源最早、歷史最久的一種樣式。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要靠文字記錄才能流傳,而最早的詩歌是人們的口頭創作,靠口耳流傳,可以不依賴文字。 最早的詩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
1.詩歌的起源和勞動有關系。 有充分資料證明,文學誕生于以勞動為中心的人類生存活動,最早的文學樣式是原始勞動歌謠。詩歌的韻律來源于起伏間歇的勞動呼聲,生產勞動的內容是詩歌最早的內容。即勞動產生了最早的文學樣式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人們以這種聲音來協調動作,統一行動,減輕疲勞,加強效率。這就是詩歌節奏、韻律的起源。這種勞動呼聲雖然有聲無義,但在具體場合中,有時也蘊含著某種情感意向。隨著語言的發展, “當表現情感的某些勞動呼聲被相適應的語言所代替時,語言和勞動呼聲便結合為一體:語言有了它的歌唱形式,呼聲有了它的確切含意。這是勞動呼聲的發展與提高。同時這也使語言更加強化而帶有一定的節奏性和音樂性。從而便形成了原始人們抒發感情的一種藝術樣式---詩歌。”當原始人因生產力極其低下,必須通過集體勞作維持生命,并且生活的主要內容也僅僅是勞動時,語言對勞動呼聲的替代最早只能發生在集體勞動中,所以勞動內容自然就是最早的詩歌的內容,原始勞動歌謠當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2.詩歌的起源還同宗教和娛樂有關系。古書《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葛天氏是傳說中的古代部落。他們的宗教兼娛樂活動是,由三個人拿著牛尾巴,邊跳舞,邊唱歌, 歌辭有八段 。歌 辭沒有 流傳下來,但從同書所記的《玄鳥》、《遂草木》、《奮五谷》等題目推測,內容大約是有關圖騰崇拜、神話傳說和農業生產的。古代有 “ 玄鳥生商 ” 的說法, 商民族奉 “ 玄鳥 ” (燕子)為圖騰,這里的 “ 玄鳥 ” 可能也是類似的神話傳說。 “ 草木 ” 、 “ 五谷 ” 顯然是有關牧業和農業的事。這些歌 辭就是 原始的詩歌,不過它們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這種情形從現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可看到。詩歌首先和舞蹈脫離,后來又漸漸脫離曲調,成為朗誦和閱讀的詩歌,但仍保留著音樂性,即有節奏和韻律。詩又稱 “ 詩歌 ” ,就說明了它與音樂的關系。
三、《 詩經 》以 前文獻中關于詩(原始歌謠)的記載
1 .西漢時代的典籍《淮南子·道應訓》里有這樣的記載 :
今夫舉大木者,前呼“ 邪許 ”,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所謂 “ 邪許 ” 意思如同后代集體勞動(如抬木頭、打夯)中的勞動號子, 許多人一起抬大木頭, 用喊號子 協調大家的步伐,鼓勵大家出力,號子很有節奏。如果在號子中加進一些有內容的話,那就是原始詩歌了。魯迅曾把這種喊著 “ 杭育杭育 ” 聲音的勞動號子稱作最早的詩歌,并風趣地說這就是 “ 杭育杭育 ” 派。
2 .東漢時代的《吳越春秋》記載了一首遠古時的歌謠 :
“斷竹 續竹,飛土逐 宍。”
“ 宍 ” 即是 “ 肉 ” 字。它大意說 : 把竹子砍下來做成彈弓,用它 把泥制的 彈丸發射出去獵獲禽獸。傳說這是黃帝時代的歌謠,但現在已經無法證明。
四、《 詩經 》 簡介
《詩經》成書的時間約在春秋中葉,它包括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 500 年間的 305 首詩歌。這些 詩主要 產生于黃河、長江和漢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東、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及湖北北部地區。《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代詩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它實際上是中國詩歌的源頭。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風》包括 160 首詩,《雅》包括 105 首詩,《頌》包括 40 首詩。這三部分無論內容、形式和風格都有不同,文學價值也有高低之別。下面分類簡介一下。
1 .風詩
風詩也叫 國風。 “ 風 ” 的意思是民間曲調, “ 風詩 ” 就是各地的民歌。 風詩下面 又分 : 周南、 召南、邶 、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 檜 、曹、 豳 等 15 國風,即分屬這些地域的民歌。國風是下層人民的集體創作, “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 何休《公羊傳解詁》 ) ,直接反映了人民生活和喜怒哀樂的感情,語言生動,形式活潑,文學價值很高,是《詩經》中 最 精華的部分。按其思想內容,又可將它分為三小類。
(1) 反映戀愛和婚姻生活的詩
在階級社會中,婚姻制度是社會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 愛情和婚姻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以婚姻戀愛為主題的民歌在“國風”中占有叫大數量。其中有的表現了愛情生活的和諧和喜悅。如《衛風·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詩經》中還有的詩寫了失戀的感情,如《鄭風·狡童》 :
彼 狡童兮 ,不與 我言兮 。 維子之 故,使我 不能餐兮 。
彼 狡童兮 ,不與 我食兮 。 維子之 故,使我 不能息兮 。
由于當時婦女的特定社會地位,不合理的婚姻帶給她們的痛苦更身,所以這類詩歌多從女子方面來書寫。《衛風·氓》就是有代表的棄婦詩,詩中寫了一個姑娘輕信了一個男人的求愛,婚后被拋棄,詩中第三段寫了女子被遺棄后的內心痛苦 :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于 嗟鳩 兮,無食桑葚;
于 嗟女兮 ,無與士 耽 。 士之 耽 兮,猶可說也; 女之 耽 兮,不可說也。
詩中把這個女人矛盾、怨恨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反映了婦女的悲慘遭遇。
(2) 反映在階級剝削和壓迫下,勞苦百姓生活和感情的詩
《豳風·七月》是這類詩的代表,它敘述了農奴們從春耕到采桑、狩獵、秋收、過冬等全年的勞動生活,全詩充滿著艱辛和酸楚的情調。詩的第一段說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 觱 發,二之 日栗烈 。
無 衣無褐 ,何以卒歲 ! 三之日于 耜 ,四之日舉 趾 ,
同我婦子 , 馌 彼南畝 。 田 畯 至喜。
全詩共八段,描繪出古代勞動人民一年的生活畫面,反映了當時奴隸充滿血淚的生活。另一些詩,如《魏風》中的《伐檀》、《碩鼠》等篇,直接斥罵剝削者是 “ 白吃飽 ” ,是 “ 大老鼠 ” ,表達了人民對他們的蔑視和仇恨,發出反抗的呼聲。
(3) 譏刺統治者腐朽生活的詩
“國風”中還有不少民歌是諷刺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的,如《鄘風·墻有茨》 :
墻有 茨 ,不可 埽 也。中 冓 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 之丑也 。
據說這首詩是諷刺春秋時 衛宣公 家族亂倫丑事的。 衛宣公 為他的兒子從齊國娶來一個女人,看到她長得美,便據為己有,這 就是宣姜 。 衛宣公 死后,宣姜又與衛宣公的庶子私通,生了五個孩子,這首詩就是諷刺這件事的 ( 事見《左傳》閔公二年 ) 。這首詩是否就是為衛宣公家族作的,現在無從斷定,但它斥罵統治者的糜爛生活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
2.雅詩
雅詩多為反映貴族階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為西周早期的詩,《小雅》多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時的詩。《大雅》多為贊美詩,贊頌統治階級的奢華生活;《小雅》多 為怨刺詩 ,表達下層貴族牢騷不平的情緒。從風格上說,《大雅》雍容典雅,詩味不濃;《小雅》生動活潑,藝術價值較高。如《小雅》中的《采薇》一篇,向來被稱道,它寫了一個人出征同玁 狁 打仗,經歷了長期艱苦的生活,最后回到家鄉的心情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 載渴載饑 。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這是一首很動人的抒情詩。《小雅》里的這類詩,風格上類似國風,其中有的就是民歌。
3.頌詩
頌就是 歌頌,是國王和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禮的樂歌。頌詩又分三部分 : 《周頌》 31 首,是周天子專用的;《魯頌》四首,是魯國諸侯專用的;《商頌》五首,是宋國諸侯歌頌其祖先的,因宋國是武王滅商后,由 商民族 建立的諸侯國,所以 稱商頌 。頌詩是統治者的廟堂歌辭,所以都呆板平直,絕少詩味,是《詩經》中文學價值最低的部分,但有史料價值。
《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的出現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志,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極高的地位。《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以后歷代詩人都自覺地學習《詩經》,繼承這個傳統,用他們的創作去反映社會現實。《詩經》的許多語匯至今仍被運用著,可見《詩經》影響之深遠,在文學史上永遠閃爍著不滅的光輝!
【淺談詩歌的起源】相關文章:
詩歌的起源03-06
淺談蘇軾詩歌的藝術特色03-10
淺談網絡詩歌范文參考01-04
淺談詩歌的“無遮蔽狀態”07-15
淺談陸游詩歌的愛國主題06-01
春聯的起源及發展01-10
唐詩的起源與發展01-13
《詩經》十五國風起源地考03-24
淺談黃庭堅草書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