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萊蒙托夫詩歌《帆》
不論是在中國的古代還是在遙遠的歐洲,詩人們總是喜歡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一些情感,借詩以抒懷是他們的選擇。這一首萊蒙托夫的《帆》,我所能體會的是一種孤寂又壯烈的情懷。
The Sail
——Mikhail Lermontov ——米哈依爾`萊蒙托夫
The sail is whitening alone
In blue obscurity of sea:
What did it leave in country own?
What does it want so far to see.
The wind is strong, the mast is creaking,
The wave is playing with the wave ...
But not a fortune is it seeking,
Nor from this fortune is its way.
By it a stream is bright as azure,
By beams of sun its warmed and blessed
But it is seeking gales as treasure,
As if the tempests give a rest.
帆
萊蒙托夫
蔚藍的海面霧靄茫茫,
孤獨的帆兒閃著白光!……
它到遙遠的異地尋找什么?
它把什么都拋在故鄉?
呼嘯的海風翻卷著波浪,
桅桿弓著腰嘎吱作響……
唉!它不是要尋找的樂疆!
下面涌著清澈的碧流,
上面灑著金色的陽光……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
仿佛風暴里有安靜之邦!
簡介
《帆》是俄國作家米哈伊爾·尤里耶維奇·萊蒙托夫創作的一首詩歌。該詩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帆的象征性形象,表達了詩人當時的迷惘,以及對行動的追求和對風暴的渴望。
該詩善于運用通篇象征,巧妙地化抽象的感情、復雜的思緒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帆”的象征意義超越了個人、超越了時代,概括了一切渴望沖破平庸與空虛的寧靜生活,力求有所行動、有所創造的人們的共同特征。
創作背景
1832年夏天,萊蒙托夫因參加驅趕反動教授的活動而被迫離開莫斯科大學,隨外祖母遷居彼得堡,并考入近衛軍軍官學校。但他發現在彼得堡“每個人只顧滿足自己/并不去關心別人的事情,/我們叫做靈魂的那種東西,/他們卻沒有這個名稱……”,因而深感乏味和孤寂,便常常去海邊觀看浪濤,甚至希望自己能像咆哮的海浪一般,以轟鳴的驚人力量沖毀彼得堡那難以忍受的、苦悶的平靜。一天,在奧拉寧包姆(現稱羅蒙諾索夫),面對大海的景象,他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帆》,附在寄給女友洛普欣娜的信中。
賞析
該詩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帆的象征性形象,表達了詩人當時的迷惘,以及對行動的追求和對風暴的渴望。高爾基曾指出:“在萊蒙托夫的詩里,已經開始響亮地傳出一種在普希金的詩里幾乎是聽不到的調子――這種調子就是事業的熱望,積極參與生活的熱望。事業的熱望,有力量而無用武之地的人的苦悶――這是那些年頭人們所共有的特征。”該詩正印證了這段話。
第一節,描繪的是霧海孤帆。在淡藍色的、云霧籠罩的大海上,一葉孤零零的帆兒白光閃閃。在遙遠的異地,它不知該尋求什么,眼前只有神秘朦朧的淡藍色云霧。回望家鄉,似乎也沒什么可以留戀。這一節既寫出了詩人的迷惘,又以孤帆在茫茫霧海中的航行與尋求,暗示其在人生道路上傲世超群的一種態度。
第二節,描繪的是怒海風帆。海風怒嘯,波濤洶涌,為了戰勝風浪,桅桿緊張得“弓著腰喀喀直響”。然而,這頂風斗浪的孤帆,既不是在尋找幸福,也不是在躲避幸福。這是詩人獨具的一種心態。他熱愛生活,但不滿生活的平庸與空虛,反對人生如夢的說法,渴求行動,渴求一展才華,建功立業。因此,他通過怒海風帆暗示出,只有在生活的狂風駭浪中奮力航行,只有與無情命運全力苦斗,才能沖破生活的庸碌與空虛,激發出堅強的毅力和輝煌的創造力。這是一種重在行動、重在斗爭的人生境界,它既非鋌而走險、浪擲生命,也不是為個人尋找幸福或躲避幸福。
第三節,描繪的是晴海怪帆。風平浪靜,碧藍的海水共長天一色,艷陽當空、金光萬道。然而,這帆兒十分古怪,它對此毫無興趣,反而在不安地祈求風暴。這既是帆的真實寫照――帆的生命與意義就在于搏擊風浪,同時又是第二節的繼續與發展――既然生命的意義在于行動,創造的活力、出眾的才華誕生在動蕩不安的生活激流中,那么,為了不無聲無息地在寧靜中平庸地茍活一世,就必須拋開這麗日碧流、風平浪靜的永久安寧,在生活的風暴中才有崇尚行動、渴望創造者的真正的安寧。
作者簡介
米哈伊爾·尤里耶維奇·萊蒙托夫(1814一1841),19世紀俄羅斯詩人。出生在貴族家庭,曾進莫斯科大學和圣彼得堡禁衛軍軍官學校學習。1834年入軍隊服役。早在中學時期,詩人就開始寫詩,受普希金和拜倫的詩影響頗大。青年時代的詩人受十二月黨人的影響,寫下了很多對當時腐朽社會不滿的詩歌。1837年,詩人寫下《詩人之死》一詩,悼念普希金,觸怒了沙皇政府,被流放到高加索地區。流放期間是詩人創作的高峰期,寫下了《當代英雄》《祖國》《惡魔》等作品。1840年,詩人遭到沙皇政府的謀殺,身受重傷。1841年,詩人離開了人世。
【萊蒙托夫詩歌《帆》】相關文章:
詩歌《帆》賞析09-11
情深雨蒙的詩歌10-16
郭沫若詩歌《贈達夫》賞析09-09
詩歌《望夫石》閱讀訓練08-05
風兒已為帆導航的愛情詩歌11-22
將自己整理成帆 迎風起航詩歌08-16
托雪思詩歌09-04
烏蒙大地的現代詩歌05-21
戀上來自烏蒙的你,如風詩歌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