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建安詩歌的基本特征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詩歌吧,詩歌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你知道什么樣的詩歌才經典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建安詩歌的基本特征,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建安詩歌的基本特征
1、時代特征
建安詩歌的這種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來被稱為“建安風骨”的傳統,“風骨”,原指人的品格、性格,也是古代文藝理論的一個術語。自建安文學后,亦稱能反映社會現實,慷慨悲涼、剛健遒勁的作品有“風骨”。
2、簡介
建安詩歌一方面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傳統,另一方面又加以發展、改造。
就繼承方面來說,從漢樂府民歌中興起的五言詩形式,被建安詩人普遍使用,加以發展,并成為整個魏晉南北朝詩歌最基本的形式。樂府民歌的語言風格,對文人詩也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而且,采用樂府詩題,沿襲樂府民歌中常見題材的作品,在這一時期的文人詩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3、評價
建安時期的獨特的時代氛圍造就了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懷的建安作家。他們的作品體現著一種直面現實人生,執著于理想追求與創作態度和豪邁奔放的創作激情,生動的抒寫著他們的“烈士悲心”慷慨悲壯,蒼涼沉雄,剛健遒勁,表現出“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的時代特色,被后人譽為“建安風骨”。成為后世反對綺糜文風的旗幟,影響深遠。
4、背景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一般指建安至魏初,即公元196—220年。建安文學以詩歌成就最為顯著,此期許多作品從漢樂府民歌中吸取養料,能反映當時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體現了要求國家安定統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調慷慨悲涼,語言剛健有力,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正如劉勰<文心雕龍·時序>所言:“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慷慨而多氣也。
5、發展歷程
就發展和改造方面來說,首先,過去作為詩歌主體的樂府民歌,是一種社會性的集體創作。它們由某些無名作者最初寫成以后,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現出作者的個性特征。而建安時代,就不大有作品無主名的現象。這些與作者[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作品,常常也和作者個人的特殊經歷、情感和獨特的審美愛好緊密聯系在一起。這就促使詩]歌向風格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其次,漢樂府民歌中敘事詩為數較多,因為帶有故事趣味的作品容易為普通民眾接受,得到廣泛流傳。而建安文人詩絕大多數是抒情之作,即使采用樂府詩題,也很少具有故事性。
第三,過去作為文人文學之主體的辭賦的某些特點,也被帶到詩歌領域中來。辭賦最顯著的特點是語言華麗,而樂府民歌一向是樸實無華的。建安詩人中,不乏作賦的名家,王粲、曹植就是突出的代表。他們的詩,也明[顯帶有華麗的傾向。而且,在辭賦中較早就被大量運用的駢偶手段,在詩歌領域內,也是由他們率先使用的。這些駢偶(即對仗)詩句,還顯示出有意錘煉的痕跡。
總之,建安文人詩既受了樂府民歌的影響,同時開始向文]人化的精致華美轉變。這在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開端。曹丕說“詩賦欲麗”,正反映了當時普遍的文學觀念。不過,建安詩歌雖有趨向華麗的一面,但并沒有過分使用典雅深奧的書面語言,也沒有過分的繁縟、鋪張,以至文句松弛,妨礙情感的表達。一般說來,作品的語言仍然是明朗、淺顯、緊湊而富有力度感的。
6、代表作家
建安詩歌的主要代表是曹氏父子,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還有“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除“三曹”和“七子”外,還有女作家蔡琰(字文姬),她的《悲情詩》和《胡笳十八拍》均為建安詩歌中的上乘之作。
1.曹操(155—220)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漢末統治階級中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建安文學的領袖。為平定北方與日后晉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而作為文學典型的曹操,則由于融進了《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擁劉貶曹的政治傾向而成為一反面人物:陰險、殘忍、狡詐、狠毒,集剝削階級腐朽品質于一身。
毛澤東主張實事求是評價歷史人物,說:“曹操統一北方,創立魏國,抑制豪強,發展生產,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和發展,是有功的。說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統觀念制造的冤案,這個案要翻。”(《毛澤東讀史》)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曹操)知人善察,難眩以偽,拔于禁、樂進于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于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余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是以創造大業。
建安十五年,以丞相身份下《求賢令》,提出“唯才是舉”;
建安十九年,以魏公身份下《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
建安二十二年,以魏王身份下《舉賢勿拘品行令》。
曹操詩歌現存20余首,都為樂府舊題,但卻表現新的內容。
①有的反映當時社會動亂,反映當時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如《蒿里行》:“鎧甲生饑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②有的抒發個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如《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些詩繼承了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但又有自己的創造。漢樂府詩大多敘事,而曹操常用樂府舊題抒寫感情和抱負,內容和形式上多有創新,氣魄雄偉,情感深沉,于質樸自然中帶有慷慨激昂的悲壯情調。魯迅稱曹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2.曹丕(187—226)
曹操次子,公元220年迫漢獻帝禪位,建立魏王朝,謚文帝。
曹丕存詩約40首,筆觸細膩,語言流暢,格調清新。其《燕歌行》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風格清麗宛轉。茲錄其一如下: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粱!
曹丕的《典論·論文》則是一篇開文學批評風氣的重要論文,批評了“文人相輕”的惡習;提出“建安七子”之稱,并品評七子的文學創作;提出了“文以氣為主”的見解;認為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對文學的社會意義給予了高度評價。
3.曹植(192—232)
曹操之子,曹丕同母弟。因才學出眾,曹操曾一度欲立為太子。及曹丕、曹?相繼為帝,備受猜忌壓迫,郁郁而死。因封地在陳,卒謚思,世稱陳思王。其創作以曹丕即位為界分前后兩期。前期作品多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后期作品主要表現受壓抑的悲憤和哀傷情懷。
曹植被譽為“建安之杰”,《詩品》稱之“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如“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贈白馬王彪》)“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等都膾炙人口。所作辭賦以《洛神賦》最為著名。有《曹子建集》。
中國詩歌的基本特征
中國有著悠久的詩歌發展的歷史。正因為有這樣一個悠久的傳統和歷史,也正因為詩歌在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長期發展的進程當中,中國古典詩詞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概括起來,中國詩歌有四個基本特征,即:意境美。個性美。建筑美。音韻美。
一、意境美:
所謂的意境一般是指作者通過詩中物象所表達的一種境界,把作者所要通過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用詩中所寫景來表現。例如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雖然只有28字,卻包涵著極豐富的內容,它描繪了10種景物,卻構成一幅完美的圖畫,表現了天涯游子的孤寂痛楚之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情景高度濃縮于這一幅畫面之中。在詩中情景交融語言自然,更能使意境顯得深遠優美,例如,劉禹錫的《石頭城》一詩:“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這四句詩句句寫景,詩人所石頭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在朦朧的月夜中寫,顯示了故都的荒涼和沒落,更透露出詩人對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無限感傷。
二、個性美:
所謂的個性在詩歌中一般是指詩歌中所描繪的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人物照象等等。其中詩人的自我形象常常包括一些肖像、行動、神態、心理以及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比如,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詩歌雖樸素簡短,但人物形象盡顯。鴻門宴之后,劉邦戰勝了項羽,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這使他興奮、歡快,躊躇滿志,然而他心中又隱藏著深深的恐懼和悲哀:得江山易,守江山難。所以他極其渴望得到良將志士,以固國安邦。由此可見,此詩既表現了其豪邁得志的一面,又表現了其內心憂慮矛盾的一面。其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還有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此詩為情景交融的佳作,秋夜的江邊,月落烏啼,清霜滿天,滿懷鄉愁,孤臥客船,只有殘敗的江楓,明滅的漁火相伴,讓人徹夜難眠,再加上深夜蘇州城外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更襯托游子的孤寂懷鄉之情。刻畫了游子思鄉的獨特形象。
三、建筑美:
所謂的建筑在詩歌中多是指詩歌的和律,采用的修辭發法,表現方式等,讓人讀起詩來感到詩歌形式整齊多樣,很是規整,就像所蓋的建筑一樣,形式整齊而又不單一,有上下四方的,有金字塔式的還有階梯式的。例如張籍《秋思》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此詩的表達方式是記敘,運筆樸素自然。從意象上說,此詩用了一個"秋風",見到秋風,一種會產生時間飛快,一年將盡,而自己離家已久,何時是歸期,故油然而生思鄉懷人之情;一種會因秋風落木葉,氣候轉涼,引起心中的無限愁緒。 從敘事的特點上說,此詩抓住了一個典型的細節"行人臨發又開封",十分逼真的寫出詩人對家人的無限深切的思念之情。猶如一個建筑上嵌了一顆靚麗的明珠而使建筑變的格外摧殘。
四、音韻美:所謂的音韻在詩歌中是指詩歌讀起來不僅壓韻而且還具有極強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相間。長短有致和韻調諧和,從而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和藝術美。
此外,雙聲、疊韻、疊音。象聲,這類同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運用得相當廣泛。如“參差荇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遙以相羊”、“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些詞用得恰當,不但增加了音韻美,也加強了抒情的效果。
一、建安詩歌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最終導致時局惡化,使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文化遭到了嚴重破壞。而建安文學就是在這一時局下發展而來。
建安(196-220)是漢獻帝年號,古代文學史中通常以建安文學標志為魏晉南北朝文學的開端,然非也。建安詩歌實際上包括了建安年間和魏朝前期的詩歌。建安時期社會不太平,黃巾起義,東漢朝廷衰敗,軍閥豪強混戰,民生艱苦,詩人們以此為背景,詩中暗藏時局動蕩之況。在這戰爭年代人們渴望和平。而詩人們也在詩中表達自身的激情與報效祖國的志向,以及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使詩歌充滿了悲涼慷慨的情調。魏晉南北朝經學走向衰弱,詩人們的思想從經學的束縛中掙脫出來,又受樂府民歌的熏陶。因而詩作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鮮明爽朗,詩作所述言語大多質樸剛健,這種獨特的風格特征,被后人稱為“建安風骨”。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詩人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璃、應場、劉楨)及著名女詩人蔡文姬。
二、建安詩風發展階段
獨具魅力特征的建安詩風應是指以三曹七子為核心的詩人群體的創作。所謂詩風,一是指創作的風氣,二是指詩歌的風格。從創作風氣的角度來看,從前期到鄴下時期建安詩歌歷了從個體的自然化的寫作向群體的藝術化的寫作的轉化。最終在曹植的晚年時期創作中回到高度個性化的寫作。從詩歌風格角度來看,建安詩歌經歷了由早期的質樸向鄴下時期的文質相諧的發展過程。從建安風骨內涵來看,建安詩風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曹操《蒿里行》《薤露歌》,王粲《七哀詩》及四言《贈士孫文始》《贈蔡子篤》等作,都繼承了東漢后期文人寫四言、五言和樂府風氣。足以見得建安詩風,是發源于漢末時期。并不是自創的新類型詩風。但因其亂世激烈的斗爭與之前盛平時期奢靡之世清辭麗句、哀樂任情的風格大有不同,本樂府采風之舊規,寫亂世驚心之變相。故以之為建安詩風之發端,以質樸緣事為體。
第二個時期為鄴下時期,建安十年(205)春正月,曹操攻破鄴城。十三年(208)秋,曹操攻破荊州。攻城之后曹操便占領鄴城、荊州。使得兩處文化交融,文人匯聚,也使得建安十三年的文化得以繁榮。這一階段是建安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被封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在他手下置“五官中郎將文學”一職,使得不少文人集結于一處,在曹丕主持下,文人們于此進行文學創作和學術論議。這一盛況在曹丕、曹植和其他的建安詩人的文作之中皆有記載。如曹植《與楊德祖書》:
仆少好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獨步于漢南,孔璋鷹揚于河朔,偉長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璉發跡于大魏,足下高視于上京。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包荊山之玉,吾王于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以掩之,今盡集茲國矣。
文章生動地描述了建安文人由早期的分散各地到建安中期的向鄴都匯聚,形成一個空前的文學家群體的情形。在曹丕的提倡下,當時出現了同類題競作的風氣,其盛況在文學史上是一個獨特的現象。在這一背景下,建安的詩風、文風都發生了變化,逐漸向炫麗、文采的方向發展,但仍保持前期詩文中那種慷慨多感的基調,同時醞釀一種慷慨任氣的文學風格。就如《文心雕龍明詩》:“暨建安之初,五言騰踴。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王、徐、應、劉,望路而爭驅。并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文篇所述的便是鄴下時期的詩風。在鐘嶸《詩品序》中以“建安風力”作為其評價。但劉、鐘在描述建安詩風時,主要是將其與后來的中古各期的詩風相比較而言之。著重于它的任情抒發、質樸不雕。事實上,如果將鄴下詩風與建安前期尤其是漢樂府、漢末古詩相比,則鄴下詩風,實為詩歌走向更加藝術化的重要階段。
第三個時期為魏朝的前期,太和六年(232年)曹植去世,以其為下限,此期的創作,專家之詩,實際上僅剩曹植一人繼續。曹植的后期創作與其鄴下時期的創作相比而言,發展甚大。但不能認為是建安詩風的發展和其新發展的標志。這一時期詩壇的狀況,如鐘嶸而言“凌遲衰微”。明帝曹睿是保存作品較多的一位文人,他的作品以樂府為主,但仍然沿用魏曹君王為樂府制詞的“特權”,他的樂府多秉承其父祖的成調。依擬的作風明顯。其中如《步出夏門行》實為宰割曹操、曹丕的詞句而成,開后來傅玄一派擬古、隱括之風氣,反映了魏初詩風的浮淺、依擬的特點。其余何晏、應璩之流,多淪于平鈍,蓋專詣者少,多為率爾之詠,似漢人作詩的習慣。
三、建安詩歌的特點
《文心雕龍明詩》中,“五言騰踴”是建安詩歌中的一大特點。五言詩萌生與民間歌謠密切相關,五言詩是在民間歌謠的澆灌中發展而成,秦漢時期的民間歌謠,便有五言形式的。而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標志了文人五言詩已經臻于成熟。而建安時期文人競相創作五言詩,使得五言詩在當時的詩壇上的位置舉足輕重。從歷史上三曹七子留下的五言詩來看。說明了當時詩人對五言的重視程度。在當時五言詩已蔚為大觀,成為當時文人所運用的主要詩歌形式。而建安時期的詩歌在創作上也具有與各個時期的不同特點:
(一)題材的選擇:注重反映時代的苦難
建安時代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政治腐敗。黃巾起義,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建安詩人生活在這樣悲苦環境下,經受戰爭的戾氣和顛沛流離之苦。生活的苦難驅使了文人們拿起手中筆記錄這個紛亂的時代。正因此建安詩歌雖然題材類型豐富多樣。卻有一個被文人所共同選擇的題材,那便是反映時代的苦難。就如曹操的《薤露行》: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詩歌以董卓謀權篡位、朝廷混亂、權勢爭奪這一時代為背景,以沉重的話語描述了時代的苦難。國家的淪陷。朝廷的倒塌等等這一讓人聞之嘆息的歷史悲劇。
(二)主題表達:注重民生人生的關懷
任何戰爭時代、動亂時代,受苦受難的永遠是手無寸鐵的百姓們,這一幕幕悲慘畫面深深的刻入詩人眼中心中,因此他們的詩歌創作中深刻的反映了這一時代人們所遭受的苦難,并對此表達他們對百姓生活艱苦的深切同情。如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舉筑諧汝聲!男兒寧當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長城。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結發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詩中雖然講述的是秦始皇修筑長城這一歷史事件。但其中關于“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的描寫。不單單是描述秦筑長城這一歷史中人民的苦痛,更是表現東漢時期的民生悲苦,沉重的徭役負擔不知道壓垮了多少家庭。那連綿不絕的長城就是上千冤魂的無盡悲哀。這就是把東漢末年的民間民生之苦用歷史重現。
(三)造懷指事:注重藝術手法的創新
建安詩歌的藝術成就一直深受后人追捧。它不僅意境宏大、筆調明朗、抒情直接,而且其風格特征剛健有力、悲涼慷慨,造懷指事,十分注重藝術手法上的大膽創新。概括地說。建安詩人對詩歌藝術表現手法的創新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借用古樂寫時事,創造新曲以抒懷;學習漢樂府而又超越漢樂府,建安詩人學習和借鑒漢樂府特別是樂府民歌創作了大量的樂府歌辭。對漢樂府民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多有繼承:繼承了“比興”傳統又發展了“比興”傳統。在創作中借物抒懷、托事寄意,創造了大量的名篇佳句;敘事寫景則大筆勾勒,描情寫態則務求細密。
四、建安詩歌的悲情
時代賦予了建安詩歌的悲劇氣息,在動蕩不安的年代,詩人的詩中多渲染時局的險惡和環境的惡劣。使得詩人的悲苦之情得以傾訴。主觀的情緒和意志的激勵給所觀照的景物染上了主觀情感的色彩。而自己的情感也沾染了景物所賦予的色彩。如曹植的《盤石篇》:盤盤山巔石。飄砜澗底蓬。我本太山人。何為客淮東。蒹葭彌斥土。林木無分重。岸巖若崩缺。湖水何洶洶。蚌蛤被濱涯。光彩如錦虹。高彼凌云霄。浮氣象螭龍。鯨脊若丘陵。須若山上松。呼吸吞船橇。澎濞戲中鴻。方舟尋高價。珍寶麗以通。一舉必千里。乘颶舉帆幢。經危履險阻。未知命所鐘。常恐沉黃壚。下與黿鱉同。南極蒼梧野。游眄F九江。中夜指參辰。欲師當定從。仰天長太息。思想懷故邦。乘桴何所志。吁嗟我孔公。詩中險惡的情景使人望而生畏,那林木下覆蓋的荒原、布滿崖岸的蚌蛤、大能吞舟的巨鯨,映襯了詩人憂郁的悲思。
在詩歌中,意境是意與境、情與景的高度統一。只有物象的刻畫還不夠。如若沒有內心情感與之相對應,美卻無神。建安詩人有融融的熱情。在其詩中表現出超凡的氣度,是詩人們對外在世界直接而裸的感受與感慨。在詩人看來客觀世界是微不足道的,他們目光遠大,放眼古今,游目四海。如曹植的《蝦鱔篇》有“駕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詩人登高博見,境界彌遠。如同中國山水之法,以大觀小,群峰盡收眼底。當世界在悲劇詩人胸中有了一個清晰的輪廓時,悲劇意境就產生了。
總而述之,建安時期的詩歌絢麗多彩,又悲情傷懷。是時代紛爭的反映,是民生之苦的表述,是人心向往的寄托。建安歌詩在詩歌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建安詩歌的基本特征】相關文章:
建安詩歌04-18
建安詩歌11-20
建安詩歌的由來01-09
詩人李商隱詩歌的基本特征05-28
建安詩歌主要形式等相關介紹07-25
感恩詩歌現代詩歌04-21
囚徒詩歌08-01
汪曾祺的詩歌11-28
毛澤東的詩歌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