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詩歌的分類與發展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詩歌很是熟悉吧,詩歌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你知道什么樣的詩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詩歌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代詩歌的分類與發展,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代詩歌的分類與發展
唐詩宋詞,不僅是當時文壇詩詞高峰,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瑰寶。
我們讀唐詩宋詞,覺得它音律和諧,瑯瑯上口;聽唐詩宋詞,覺得它抑揚起伏,悅耳動聽;不僅覺得語言美,而且覺得韻味無窮。既能得到啟迪教益,又能得到美的享受。它吸引和哺育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傳承和弘揚著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它從登上文壇,一直到現在,幾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親睞,一直盛傳不衰。這不能不引人深思,不能不引人深入探索。
研究表明,唐詩宋詞的極大魅力, 是與它那嚴謹不茍而又富于變化的格律形式分不開的,是它那穩定的音步節律,兩平兩仄的交替使用,有規律的韻式韻律,工穩嚴飭的對仗與清靈流暢的散句的結合,構成了音調的高低長短,形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造成了詩詞的莊重典雅、自然瀟灑的風貌。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1.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④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于不滿現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③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④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古代詩歌的發展歷史
1.中國古典詩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勞動創造了詩歌。《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作品305篇,也被稱為“詩三百”。《詩經》按內容分為風、雅、頌,其中“風”為民歌,是其中的精華部分。《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有人將“風、雅、頌、賦、比、興”歸納為《詩經》六義。《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
2.在戰國時期,出現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文人詩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礎上創制的詩體,這就是屈原和楚辭。因楚辭的代表作是《離騷》,故楚辭也被稱為騷體詩。楚辭的特點:句子長短不一,形式靈活,多用“兮”字。“騷”還常與《詩經》中的“風”并稱為“風騷”,常用來代稱文學作品,或代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傳統。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的先河。《離騷》是其代表作。《離騷》是現存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也是一首浪漫主義的杰作。其作品還有《九歌》(九為虛數,共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為實指)等。
3.代表兩漢詩歌的最高成就為樂府詩。樂府,最先是指漢朝的音樂機關,主要任務是搜集歌辭,訓練樂工。魏晉六朝將樂府所唱的詩叫“樂府”,于是樂府由官府名稱演變成一種帶音樂性詩體的名稱。漢樂府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敘事性。代表作《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是現存古代最早最長的一首敘事詩,是漢樂府民歌發展的最高峰。它與北朝的民歌《木蘭辭》并稱為“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木蘭辭》選自宋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
4.魏晉時期,文人五言詩開始興盛。其代表是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詩人及晉朝的陶淵明。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被詩論家稱為“田園詩人”或“隱逸詩人”。《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的代表,標志著五言詩由產生發展到最終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態度、形象的語言、比興手法形成獨特的含蓄的風格,對后世的抒情詩有直接的影響。
5.唐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別代表了我國古典詩歌中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被譽為唐詩的“雙子星座”。李白有“詩仙”美稱,其詩清新飄逸。杜甫有“詩圣”之稱,其詩沉郁頓挫,有“詩史”之稱,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白居易是唐朝 的又一著名詩人,號香山居士,其文學主張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唐代的著名詩派有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山水田園詩派以標舉隱逸,寄情山水,歌詠田園生活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維)孟(浩然)。邊塞詩派其作品多描寫塞外奇異風光,抒寫將士樂觀豪邁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復雜矛盾情感。詩風奔放昂揚。代表作家高(適)岑(參)。
6.詞產生于晚唐,興盛于宋。宋代的詞從風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棄疾)蘇(軾);婉約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金、元兩代興起、由“詞”蛻化出來的一種歌曲,體式與詞相近,較為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地使用口語。散曲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數則合一個曲調中許多曲子為一套。套數也叫套曲,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它少則兩曲,多則二十曲,沒有定數限制。每一套數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詩的定義、起源與發展、分類
一、詩的定義
什么是詩?這是一個眾說紛紜、尚無定論的問題。迄今為止,詩歌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關于詩的定義。
《辭海》說∶“詩是文學的一種體裁,文學的重要類別之一。”“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和著作者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富于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
《尚書·舜曲》說:“詩言志,歌詠言。”
《詩大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
嚴羽《滄浪詩話》說:“詩者,吟詠情性也。”
白居易《與元九書》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
袁枚《隨園詩話》說:“其言動心,其色奪目,其味適口,其音悅耳,便是好詩。”
高爾基《論文學》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
千百年來,詩作為文學藝術的驕子,以它特有的聲情韻律感染著萬千讀者,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因此,我們說:詩應該是生活的蜜,情感的火,思想的光,心靈的歌。正因如此,《詩經·魏風》中的古代奴隸們,才把自己的哀怨和憤怒訴諸于詩,發出“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的正義抗爭。也正因如此,屈原、李白、陸游等詩人,才將他們的憤怒、憂傷寫進詩里。屈原有《離騷》、《九歌》;李白有《行路難》、《將進酒》;陸游有《書憤》、《示兒》。尤其是陸游,臨終時還念念不忘“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所以,我們說:詩是生活的蜜,詩是情感的火,詩是思想的光,詩是心靈的歌。
二、詩的起源與發展
詩是怎么來的?提出這個問題,似乎沒有必要。然而,了解詩的起源與發展,從民歌民謠中吸取營養,對于我們寫詩,是頗有幫助的。
從文學史記載看,民歌民謠是最早出現的詩歌現象。眾所周知,最早的語言文字和文學藝術是在原始人類集體勞動過程中產生的,詩歌也不例外。《淮南子》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爺虎〕, 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邪許’〔爺虎〕,是勞作中發出的呼聲。原始先人就是用這種簡短有力的呼聲,協調抬木者的步伐,表達其感情,鼓勵其精神。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也創造了詩歌。原始人類經過長期的辛勤勞作和在勞作過程中發出的勞動呼聲,才使他們的大腦和發音器官也隨之發達起來,久而久之,于是就產生了有節奏韻律的表現勞作內容的歌謠。從這個角度講,是民歌、民謠以其廣泛的社會生活內容和豐富的藝術營養,哺育了詩及其它文學藝術門類的成長。由此看來,詩的最原始形態應該是民間歌謠,即民歌民謠。它是原始先民在漁獵、耕作、祭祀、慶典等社會生產、生活活動中口頭創作的歌謠。你如果留心身邊的人和事,這種歌謠體的民間口頭文學式樣,至今仍未消亡。請看我七十年代在農田水利建設工地上采集的《打夯歌》:
………
輕輕往上抬呀 ,嗨喲!
重重往下砸呀, 嗨喲!
一行挨一行呀, 嗨喲!
一夯接一夯呀, 嗨約!
………
從這首《打夯歌》里,我們或多或少能讀出點詩味來。也許這就是詩歌的最原始形態。不知過了多少年,在二千五百年前,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問世。繼《詩經》不久,春秋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登上詩壇,《楚辭》再領風騷。《楚辭》主要收集的是屈原和宋玉的作品。自此以后,又有更多的詩人出現和詩作產生。漢、魏晉南北朝樂府民歌,是我國詩歌園地中的奇葩。這一時期,除諸多無名氏外,還涌現出大量的名人名作。其代表作是《樂府詩選》、《樂府詩集》,《古詩源》也有收錄。樂府詩對后世詩歌創作影響很大。漢朝的詩歌繼承《楚辭》遺風,詩中多帶語氣助辭“兮”。漢朝中后期,詩才逐步擺脫《楚辭》的影響,不再用語氣助詞“兮”。魏詩的領軍人物是曹操、曹丕、曹植(時稱三曹)。晉詩的代表人物是陶淵明。魏晉南北朝時期活躍在詩壇的還有“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踽、應場、劉楨),“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二陸”(陸機、陸云),“兩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此外,還有顏延之、謝靈運、肖衍、沈約、謝眺、王融、肖琛、范云、任肪、陸 垂、鮑照、庾信等等。
隋朝二世亡國,李唐王朝取而代之。從此詩歌創作進入鼎盛時期。其代表人物有“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王孟”(王維、孟浩然),“高岑”(高適、岑參),“李杜”(李白、杜甫),“韋劉”(韋應物、劉長卿),“韓孟”(韓愈、孟郊),“白元”(白居易、元稹),“小李杜”(李商隱、杜牧〕),此外,還有盧綸、李賀、賈島、陳子昂、劉禹錫、柳宗元等等。其代表作是《唐詩三百首》、《全唐詩》。而后,宋以詞見長,元以曲稱雄,明、清以戲劇、小說盛行。但也有不少人寫詩,并涌現出黃庭堅、陳師道、陸游、楊萬里、范成大、戴復古、劉克莊、劉過、李夢陽、何景明、哀宗道、陳子龍、王士偵、沈德潛、袁枚、元好問、龔自珍等詩人。其中,陸游是宋、元、明、清詩歌創作數量最多、成就最高的偉大詩人。現存詩九千三百多首。此外,不少詞人,小說家也寫詩。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詞人,雖以填詞為主,但也寫了不少好詩。如李清照《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使人過目難忘。清代小說家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好詩。如《石上偈》、《好了歌》、《自題一絕》、《懷古絕句十首》等。
“五·四運動”后,推廣白話文,新體詩曾風靡全國,舊體詩似乎消聲匿跡了。然而,自《中華詩詞》創刊以來,由于毛澤東詩詞陸續發表和朱德、陳毅詩集相繼問世,舊體詩又開始復活起來。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層面的需求日益增長,詩詞書畫會社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崛起,一些離退休老同志,休閑之余重又操刀弄筆寫起詩來。“夕陽詩”,如異軍突起,獨樹一幟;似繁星點點,布滿神洲。這似乎預示著詩的春天的萌動。可以斷言,它將是繼《詩經》、《樂府》、《唐詩》之后,詩的又一個春天。
三、詩的分類
詩,從不同角度分類,可以分成若干類。如從格律角度分,古典詩歌,則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也叫古風,近體詩也叫格律詩。古典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開始于唐代。從唐初開始,一種新的詩體形式產生了。這種新詩體,在句數、字數、押韻、對仗、平仄聲等方面都有格律規定,是一種格律詩。唐人稱之為近體詩,也叫格律詩。而在唐以前的詩體,是一種不受格律制約的自由詩體,所以稱古體詩,也叫古風。唐及唐以后至今,絕大多數人都寫近體詩,但也有不少人仍寫古體詩。
格律詩是中華傳統詩詞中最具典型意義的詩體。它有多種具體形式,主要指五、七言律詩(五律、七律)和五、七言絕句(五絕、七絕)。五、七言律詩和五七言絕句的共同特點是:在形式上有確定的語言格式和聲調韻律等。即每首詩在句數、字數、平仄聲、用韻、對仗及語法句式等都有一定規則。其本質特征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律有定對”、“語有定式”。上述六個基本要素,就像六根梁柱共同構成了五、七言格律詩質的穩定性。成為其區別于其它詩體的顯著特征。
一是“篇有定句”。即每首詩都有固定句數。凡絕句,無論五絕、七絕,每首四句。凡律詩(長律或排律除外),無論五律、七律,每首八句四聯。
二是“句有定字”。即篇中每一句都有固足字數。凡五言絕句(五絕)和五言律詩(五律),每句五字,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行。凡七言絕句(七絕)和七言律詩(七律),每句七字,多一字不行,少一字不可。
三是“字有定聲”。即每一句中的每一個字位的聲調不僅有明確的“平仄聲”規定,而且每一句、每一聯及每一首詩上下聯之間的“平仄聲”的排列組合都是有規則、有規律的。“句中相交”、“聯內相對”、“聯間相粘”、“奇句仄收”等,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平仄字聲在格律詩字句中的相互關系。
四是“韻有定位”。即每首詩逢偶句尾字必須押韻。凡絕句(五絕、七絕),韻腳字押在二、四兩句尾字上。凡律詩(五律、七律),韻腳字押在二、四、六、八四句尾字上。
五是“律有定對”。即五言律詩(五律)和七言律詩(七律),除首、尾兩聯可以不用對仗外,中間的頷、頸兩聯的對句與出句之間均要用對仗。
凡符合或基本符合上述格律詩要求的詩,可標五絕、七絕,五律、七律,長律或排律者。否則,就標古風,或只寫詩題,什么也不標。
此外,在閱讀古典詩書中,還會遇到與詩有關的名稱,順便作點介紹。如《詩經》中的風、雅、頌。風,也叫國風,即民俗歌謠之詩,主要指地方民歌。如《王風》,指王城的“京腔”。《衛風》,則指衛國的“土樂”。雅,即“正樂”之詩歌,有記事的作用。大雅、小雅多是敘事詩。頌,指廟堂樂章,是祭祀用的樂歌,有形容贊美的意思。如《周頌》,《商頌》。又如《楚辭》中的騷體,是楚辭的異名。這一詩體形式較自由,多用“兮”字助語氣。例屈原《離騷》中“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此詩體一直延續到漢。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楚霸王項羽的“垓下歌””,也都用語氣助詞“兮”。例如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又如“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再如《樂府》。樂府本是漢武帝時開始建立掌管樂歌的官署名稱,因其負責從民間采集樂歌,后來《樂府》就成了詩體的名稱。此外,詩歌還有歌、行、曲、令等題名,如《子夜歌》、《從軍行》、《西涼曲》、《梁甫呤》等等。
【古代詩歌的分類與發展】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詩歌分類06-01
中國古代愛情主題詩歌的發展08-08
小學語文中國古代詩歌的分類講解06-02
古代詩歌大全07-24
古代詩歌的體裁06-22
歌頌女性的古代詩歌06-23
古代詩歌散文專題07-20
古代詩歌散文欣賞06-13
古代愛情主題詩歌的特點08-01
古代詩歌“同情農民”閱讀感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