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館》《詠竹》詩歌賞析

時間:2024-04-19 11:28:01 飛宇 詩歌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竹里館》《詠竹》詩歌賞析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詩歌吧,詩歌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詩歌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詩歌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竹里館》《詠竹》詩歌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竹里館》《詠竹》詩歌賞析

  竹里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1)詩中幽篁長嘯是什么意思?請選擇其中一個回答。(2分)

  答案: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2)詩中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4分)

  答:詩中描述了詩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著安寧與自在的生活,時而獨坐冥想,時而彈彈琴,時而長嘯,無人來擾,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現出如詩如畫的美景,表現了詩人淡泊的生活態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創作背景

  《竹里館》收錄于《王右丞集箋注》,為《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當作于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期。王維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后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

  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詠竹

  (梁)劉孝先

  竹生荒野外,捎云聳百尋。

  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貞心。

  恥染湘妃淚,羞入上宮琴。

  誰能制長笛,當為吐龍吟。

  【注】①篁:竹子。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傳說湘妃淚灑竹上,成為斑竹。③上宮:宮殿名。

  請分別說明竹這一藝術形象在兩詩中的作用。

  答案

  王詩中的竹與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靜謐的氛圍,烘托詩中撫琴者特立獨行、自在放曠的形象,表現詩人醉心美好自然、厭棄紛雜俗世的志趣;劉詩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貧樂道、不慕富貴的人格,表現詩人對這種品格的持守或崇尚。(意對即可)

  詩歌鑒賞

  詩歌的開篇,即以簡潔的語言刻畫出野竹的雄姿。它長達百尋(古八尺為一尋),又高又直,昂然挺立,上拂云霄,真可謂雄健剛勁、卓爾不凡。然而它卻不蒙人青睞,“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貞心。”為何這氣概凌云的竹子,卻遭此冷遇呢?蓋其因在它生于荒郊野外,而非皇家苑囿、貴族庭院。

  三、四句承上作一逆轉,而首句實際是牽引脈絡。竹為多年生植物,莖桿有節,節間中空。曰“節”、曰“心”,均緊緊扣住了竹子的自然屬性,只能是詠竹,不能移之于其它草木,而冠以“高”、“貞”二字,則又突出其高潔清雅、耿介不隨的品性,令人自然聯想起高尚之士的節氣于操守。“徒自”一語,既傳達出未遇于時的嘆惋之情,更表白了堅貞自守的高潔情懷,言簡意賅,有無窮意味。是否沒有辦法自拔于逆境呢?辦法自然是有的,只是不屑為之罷了。“恥染湘妃淚,羞入上宮琴。”

  五、六句再度一個逆轉。張華《博物志》曰:“舜死,二妃淚下,染竹即斑,妃死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竹是制作蕭管樂器的材料,為古代八音之一。琴,在此泛指樂器。那淚痕斑斑的湘妃竹,引發了人們多少繾綣情思;那華麗的堂樓館榭,更是絲竹管弦,徹夜笙歌。然而,這蒼勁的野竹卻既恥于僅僅作為纏綿情感的象征,更不屑于充當達官貴人娛樂遣興的工具。“恥”、“羞”二字下得沉重且有分量。在堅定的語氣中,我們不是隱約可見作者既不眷眷于兒女之情,更不愿趨時取巧、自媚求榮的高尚情懷嗎!

  詩歌于層層逆轉之后,于篇末唱出了最強音。“誰能制長笛,當為吐龍吟。”笛子本竹所制,此言“長笛”,卻不禁令人想起晉代伏濤的《長笛賦序》中提到的那支用“良竹”所制的“奇聲獨絕”的長笛。作者恐怕正是借此再度稱美竹質的精良。以此優質之竹制為長笛,必發出龍吟虎嘯之聲。東漢馬融《長笛賦》就說過:“龍鳴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七、八句二句,語氣一氣貫穿,語勢流轉自然。竹制為笛,笛音嘹亮若龍吟,暗用二典,妥切無痕。細加玩味,尤覺包蘊深廣,寄托了作者的高情遠致。

  此詩緊扣竹的特征,而又不刻意求其形似,既有題中之精蘊,更有題外的遠致。用的皆是有關竹的典故,充分體現了作者不同凡響的性情于才能。《梁書》稱劉孝先“善五言詩,見重于世”,殆非虛語。

  六朝時期,矜尚數典隸事的風氣盛行,“指物呈形”的詠物詩應運而生。梁中葉后,詠物詩在蕭綱的倡導之下迅速發展。梁代詩人劉孝先以百尋之竹為題詠對象,借物言志,寄托遙深,詠物且不滯于物,算得上詠物詩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簡介

  劉孝先,南朝梁詩人。彭城(今江蘇徐州)人。齊大司馬從事中郎劉繪之子、劉孝綽第七弟。善五言詩,工畫。初為武陵王法曹、主簿,王遷益州,隨府轉安西記室。承圣中,與兄孝勝俱隨武陵王紀軍東出峽口,兵敗,至江陵,元帝以為黃門侍郎,遷侍中。兄弟并善五言詩,見重于世。文集值亂,不具存。今存詩六首,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竹里館》《詠竹》詩歌賞析】相關文章:

王維《竹里館》賞析11-02

古詩《竹里館》賞析12-02

王維的《竹里館》賞析09-24

王維《竹里館》翻譯及賞析12-30

王維《竹里館》閱讀與賞析09-26

竹里館古詩王維賞析10-14

《竹里館》古詩原文賞析與翻譯07-21

王維《竹里館》12-27

《竹里館》王維01-21

楊萬里的詠竹06-0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99热精品只有 |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网址 | 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中文乱码免费一区二区 |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