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墉風·桑中

時間:2024-10-03 02:13:12 詩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詩經·國風·墉風·桑中

  原文

詩經·國風·墉風·桑中

  采唐矣?之鄉矣。云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采麥矣?之北矣。云誰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矣?之東矣。云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注釋

  :春秋國名。在今河南淇縣南,衛輝東北處。

  :在什么地方。

  唐:唐蒙,以名絲。

  沫:音媚,古地名,在衛國境內春秋時期衛國的城邑,在今河南淇縣南。

  誰之思:思念的是誰

  孟:老大。

  孟姜:姓姜的大姑娘

  期:約會

  桑中:沫邑的一個小地方,有人說是桑間,風俗放蕩。

  要:音邀,邀約。

  上宮:城角樓

  弋:姓

  淇:淇水

  :音封,菁菜

  譯文

  采摘女蘿在何方?就在衛國沐邑鄉。思念之人又是誰?美麗動人是孟姜。約我來到桑林中,邀我歡會祠廟上,送我告別淇水旁。

  采摘麥子在哪里?就在沐邑北邊地。思念之人又是誰?美麗動人是孟弋。約我來到桑林中,邀我歡會祠廟上,送我告別淇水旁。

  采摘蕪菁哪邊壟?就在衛國沐邑東。思念之人又是誰?美麗動人是孟庸。約我來到桑林中,邀我歡會祠廟上,送我告別淇水旁。

  詩經故事

  最早的歌聲一定是從山谷中飛出,從原野中飛出,從田間地頭中飛出。

  一十八歲的唐望楚就是一個會唱歌的好手。

  唐家世代為祭司,社祠中的大小祭祀活動都由唐家的老人來主持,并一代代的傳將下來,因此唐家祖祖輩輩也就都傳下了一付好音,登高一呼,聲映十里,是很尋常的事呢。

  當然也不會是天天都有祭祀活動的,也不能靠祭祀先人來養家糊口的,因此,務好農耕,仍是唐家主要的生計。

  除了務農,還會一些法術的,祭司是通神通靈的人,進山識得獸印,下水尋得龜蹤,聽風辯得鳥跡,坐定入幽也能尋得你家十八輩的祖宗來見哦。這些都使得唐氏一門在鄉里鄉親中有很高的威望,各家有了大小事,都會請唐家人去看看、坐坐、說說、解解。

  若是有人生了病,就更得請唐祭司去瞧瞧了,一般的跌打、中暑、傷風、蛇咬,唐祭司嚼上一點草藥抹一抹,讓煎上一點苦湯喝一喝,總會好的。

  若有五勞七傷之類的慢性不適,去唐家討上一點黃粉狀的藥末子,或泡酒、或煮湯,服上三月半年的,就能治的差不多的。

  唐家什么都好,可就是人丁不興,到唐望楚出世時,他家已是五代單傳了;說來也怪,唐家家境好時,任他娶妻納妾的生的再多,只有一丁;家境差時,屋中唯糟糠一妻,也只傳一丁。這樣的人家,打仗拉夫的事自然就離他家很遠了,唐家的祖祖輩輩也對那些打打殺殺的事是深惡痛絕,一門心思的去尋那救人性命的法子去了。

  因此唐望楚很小就識得了山間田野里的藥草,八歲就會在社祠里唱辭請神,十二歲能下地鋤草,十四歲跟著大人進山打獵,十六七歲時,和他一樣大的孩子們就忙著當兵打仗的事了,而他卻成了村中各種事都離不了的人物。

  好音、本事多、又長的帥,自成了姑娘們愛慕的對像;不管何地何時傳出了唐楚望的歌聲,那和唱的聲音總此起彼落的從四方響起。

  春來了,花開了,鳥兒的叫聲也清脆了,下地干活、上山采藥、揮網捕魚,忙得流汗的唐望楚,歇息時總會扯開子,吼上一陣。唱得那聽見的人兒,面紅心跳的躲在桑林之中,可又忍不住的應起歌來。

  采唐矣?沫之鄉矣。云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采麥矣?沫之北矣。云誰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矣?沫之東矣。方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鑒賞

  這是一首情詩。分歧只在于是暴露世族貴族男女欲亂成風之作,還是青年男女的相悅之詞。《毛詩序》云:“《桑中》,刺奔也。衛之公室欲亂,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竊妻妾,期于幽遠,政散民流而不可止。”朱熹等持前說者大多是受《毛詩》影響,并舉姜、弋、庸乃當時貴族姓氏為證。而持后說者往往純從詩意把握,認為全詩輕快活潑,表現了青年男女的熾烈愛情,并無諷刺之意,更談不上是貴族男女欲亂后的無恥自白。

  從詩本身來看,前者證據不足,僅憑姓氏難以論定主人公身份。況且,詩序本就是漢儒以“比興”解詩的產物,其對詩旨的解釋時有牽強附會之處。但后說似乎又過于主觀。按近人郭沫若《甲骨文研究》云:“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宮即祀桑之祠,士女于此合歡。”又云:“其祀桑林時事,余以為《風》中之《桑中》所詠者,是也。”孫作云亦有同樣的見解。鮑昌《風詩名篇新解》推衍郭氏之說,認為上古蠻荒時期人們都奉祀農神、生殖神,“以為人間的男女交合可以促進萬物的殖,因此在許多祀奉農神的祭典中,都伴隨有群婚性的男女歡會”,“鄭、衛之地仍存上古遺俗,凡仲春、夏祭、秋祭之際男女合歡,正是原始民族生殖崇拜之儀式”,“《桑中》詩所描寫的,正是古代此類風俗的孑遺”,“決不能簡單斥之為‘欲亂’”。這種文化人類學的解釋,可以說是很中肯的。

  詩三章,全以采摘某種植物起興。這是上古時期吟詠愛情、婚嫁、求子等內容時常用的手法之一,也就是說,在上古時期,采摘植物與性有著某種神秘的或是象征性的聯系,至于兩者之間在文化上為何能牽系在一起或如何發生瓜葛,這與原始交感巫術有關,在此不作詳論。但若從現代美學角度來看,以采摘植物起興愛情等題材,在審美上和愛情上倒也有一定的同構同形關系,因為熾熱的情欲與綠意蔥的草木都可給人帶來勃然的欣悅。所以,以“采唐”、“采麥”、“采”起興,在含蓄中有深情,形象中有蘊意。

  “興”以下的正文中,主人公完全沉浸在了狂歡后的甜蜜回憶里。除每章改換所歡愛者外,三章竟然完全相同,反覆詠唱在“桑中”、 “上宮”里的銷魂時刻以及相送淇水的纏綿,寫來又直露無礙,如數家珍。似乎以與多位情人幽會為榮樂,表現了一位多情浪子漁色后的放蕩、得意心態,其句式由四言而五言而七言,正是這種心態的表露,尤其每章句末的四個“矣”字,然是品咂、回憶狂歡之情時的感嘆口吻。近人或認為孟姜、孟弋、孟庸當是一人,若如此,似不合《詩經》中運用復沓的家法。《詩經》中用復沓雖只更換個別詞匯,但無論更換的是動詞、名詞,詩意上多有所遞進或拓展,比較典型的如《周南·》中的“采之”、“有之”、“之”、“捋之”、“之”、“之”,一字之差,卻記敘了一個完整的勞動過程;若此詩中三姓實指一人,一者整首詩三章全為重復,不免過于腫拖沓,毫無意味;二者也與“群婚性的男女歡會”的詩意不合。因此不取此說。

  此篇在今天看來雖然格調不那么高,但音韻諧和,讀來圓美流轉,瑯瑯上口。若依自古以來的“用詩”體例,拋開其隱含的本意,作為一首熱烈活潑的情歌來看,也無不可。

【詩經·國風·墉風·桑中】相關文章:

詩經·國風·墉風·柏舟04-17

詩經·國風·墉風·君子偕老04-18

詩經·國風·墉風·蝃蝀03-23

詩經·國風·墉風·干旄04-18

詩經《國風·鄘風·桑中》鑒賞04-25

詩經·國風·墉風·定之方中04-18

詩經情詩《鄘風·桑中》賞析12-13

《詩經 國風 唐風》03-23

詩經·國風·邶風·終風04-1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乱码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不卡 |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 伊人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 |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