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伐檀原文翻譯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詩經伐檀原文及翻譯
《伐檀》是魏國的民歌,較多反映了社會中下層民眾對上層統治者的不滿,是一首嘲罵剝削者不勞而食的詩。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詩經伐檀原文及翻譯,希望大家多多閱讀!
詩經伐檀原文及翻譯 篇1
《詩經·伐檀》原文
先秦:佚名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fl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詩經·伐檀》注釋
1.坎坎:象聲詞,伐木聲。
2.寘:同“置”,放置。
3.干:水邊。
4.漣:即瀾。
5.猗(yī):義同“兮”,語氣助詞。
6.稼(jià):播種。
7.穡(sè):收獲。
8.胡:為什么。
9.禾:谷物。
10.三百:意為很多,并非實數。
11.廛(chán):通“纏”,古代的度量單位,三百廛就是三百束。
12.狩:冬獵。獵,夜獵。此詩中皆泛指打獵。
13.縣(xuán):通“懸”,懸掛。
14.貆(huán):豬獾。也有說是幼小的貉。
15.君子:此系反話,指有地位有權勢者。
16.素餐:白吃飯,不勞而獲。
17.輻:車輪上的輻條。
18.直:水流的`直波。
19.億:通“束”。
20.瞻:向前或向上看。
21.特:三歲大獸。
22.漘(chún):水邊。
23.淪:小波紋。
24.囷(qūn):束。一說圓形的谷倉。
25.飧(sūn):熟食,此泛指吃飯。
《詩經·伐檀》譯文
砍伐檀樹聲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邊啊,河水清清微波轉喲。不播種來不收割,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來不夜獵,為何見你庭院豬獾懸啊?那些老爺君子啊,不會白吃閑飯啊!
砍下檀樹做車輻啊,放在河邊堆一處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喲。不播種來不收割,為何三百捆禾要獨取啊?不冬狩來不夜獵,為何見你庭院獸懸柱啊?那些老爺君子啊,不會白吃飽腹啊!
砍下檀樹做車輪啊,棵棵放倒河邊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紋啊。不播種來不收割,為何三百捆禾要獨吞啊?不冬狩來不夜獵,為何見你庭院掛鵪鶉啊?那些老爺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葷啊!
詩經伐檀原文及翻譯 篇2
《伐檀》是魏國的民歌,是一首嘲罵剝削者不勞而食的詩。全詩強烈地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怨恨,是《詩經》中反剝削反壓迫最有代表性的詩篇之一。
伐檀 詩經·國風·魏風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
不稼不穡(澀),胡取禾三百廛(纏)兮?
不狩不獵,胡瞻(粘)爾庭有縣(懸)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x輪兮,置之河之漘(純)兮,河水清且淪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鶉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孫)兮!
注釋:
坎坎:象聲詞,伐木聲。
檀:青檀樹,木堅硬,可作車料。
寘:同“置”。
干:岸,水邊。
漣:水波紋。
猗(音yī依):義同“兮”,語氣助詞。
稼(音架):播種。
穡(音色):收獲。
胡:為什么。
禾:谷物。
三百:極言其多,非實數。
廛(音蟬),古制百畝。三百廛,三百戶。
狩:冬獵。獵:夜獵。此詩中皆泛指打獵。
縣:懸掛,后來寫作“懸”。
貆(音環):豬獾。形略似豬,又似貍。
君子:此系反話,指有地位有權勢者。
素餐:白吃飯,不勞而獲。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孟子》趙歧注:“無功而食謂之素餐。”
輻:車輪上的輻條。
直:水流的直波。
億:萬萬叫做億,古時十萬也叫做億。
瞻:向前或向上看。
特:小獸。《毛傳》:“獸三歲曰特”
輪:車輪。此指伐檀木為輪。
漘(音脣):水邊。
淪:小波紋。
囷(音qūn逡):束。一說圓形的谷倉。
鶉(音純):鳥名。
飧(音孫):熟食,此泛指吃飯。
廛:束
翻譯:
砍伐檀樹聲坎坎啊,
棵棵放倒堆河邊啊,
河水清清微波轉喲。
不播種來不收割,
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
不冬狩來不夜獵,
為何見你庭院豬獾貉懸啊?
那些老爺君子啊,
不會白吃閑飯啊!
砍下檀樹做車輻啊,
放在河邊堆一處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喲。
不播種來不收割,
為何三百捆禾要獨取啊?
不冬狩來不夜獵,
為何見你庭院獸懸柱啊?
那些老爺君子啊,
不會白吃飽腹啊!
砍下檀樹做車輪啊,
棵棵放倒河邊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紋啊。
不播種來不收割,
為何三百捆禾要獨吞啊?
不冬狩來不夜獵,
為何見你庭院掛鵪鶉啊?
那些老爺君子啊,
可不白吃腥葷啊!
賞析:
這是《詩經》中最為人們熟悉的篇目之一,甚至中學語文課本亦選為教材,但是對這首詩的主旨及作者身份的看法,其分歧之大卻是驚人的,不僅古人如此,今人亦然。最早《詩序》以為是“刺貪也。在位貪鄙,無功而受祿,君子不得仕進耳”;朱熹又以為“此詩專美君子之不素餐。《序》言刺貪,失其旨矣”(《詩序辯說》);梁寅《詩演義》又稱為“美君子隱居之志也”;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謀瑋《詩故》另創新說,何認為是“魏國女閔傷怨曠而作”,朱認為是“父兄訓勉子弟之詞”。其他大同小異者尚有,不一一列舉。今人由于對詩所屬時代的社會性質、生產方式及作者的階級屬性、生活狀況認識不同,因而也產生了一些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詩人是農民,這篇是反封建的詩歌;也有的認為是奴隸,本篇是抨擊奴隸主貴族不勞而獲的;還有的只是籠統地說是古代勞動者反對剝削者的詩歌。另一類則與上述意見針鋒相對,或認為是奴隸主貴族“站在井田所有制立場來攻擊新興的封建剝削”;或認為是“勞心者治人的贊歌,它所宣揚的`是一種剝削有理、‘素餐’合法的思想”。后一類看法貌似新穎,實際多從古人說解中引出,附和者甚寡。
本文將此篇作為反剝削詩歌看,對于當時的社會性質及詩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難以確認,姑且保留拙作《詩經選注》的看法,即:這是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砍檀樹造車時,聯想到剝削者不種莊稼、不打獵,卻占有這些勞動果實,非常憤怒,你一言我一語發出了責問的呼聲。三章詩重疊,意思相同,按照詩人情感發展的脈絡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寫伐檀造車的艱苦勞動。頭兩句直敘其事,第三句轉到描寫抒情,這在《詩經》中是少見的。當伐木者把親手砍下的檀樹運到河邊的時候,面對微波蕩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贊嘆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賞心悅目,也給這些伐木者帶來了暫時的輕松與歡愉,然而這只是剎那間的感受而已。由于他們身負沉重壓迫與剝削的枷鎖,又很自然地從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動,聯想到自己成天從事繁重的勞動,沒有一點自由,從而激起了他們心中的不平。因此接著第二層便從眼下伐木造車想到還要替剝削者種莊稼和打獵,而這些收獲物卻全被占去,自己一無所有,愈想憤怒愈無法壓抑,忍不住提出了嚴厲責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第三層承此,進一步揭露剝削者不勞而獲的寄生本質,巧妙地運用反語作結:“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對剝削者冷嘲熱諷,點明了主題,抒發了蘊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詩經伐檀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詩經伐檀原文翻譯10-06
詩經《國風·魏風·伐檀》原文賞析07-19
詩經伐檀全文拼音09-02
詩經魏風伐檀08-11
關雎詩經原文及翻譯05-24
詩經《關雎》原文及翻譯08-15
詩經氓原文及翻譯04-24
詩經《文王》原文翻譯及賞析08-08
詩經江漢的原文及翻譯賞析07-26
詩經采薇原文翻譯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