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秦風蒹葭內容

時間:2024-09-23 13:15:34 興亮 詩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詩經秦風蒹葭內容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詩經的身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經秦風蒹葭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經秦風蒹葭內容

  詩經秦風蒹葭內容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注釋

  蒹葭(jiān jiā):蒹,荻,像蘆葦。葭,蘆葦。

  蒼蒼:茂盛的樣子。

  為:凝結成。

  所謂:所念. 伊人:這個人或那個人.指詩人所思念追尋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邊。

  溯洄(sù huí)從之:意思是沿著河道走向上游去尋找她。溯洄,逆流而上。從,追,追求。

  阻:險阻,難走。

  溯游從之:沿著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尋找她。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個人)仿佛在河的中間。宛,仿佛,好像。

  萋萋:茂盛的樣子,F在寫作“凄凄”。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邊。

  躋(jī):登,上升。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鮮明的樣子。

  已:止,這里的意思是“干,變干”。

  涘(sì):水邊。

  右:向右拐彎,這里是(道路)彎曲的意思。

  鑒賞

  這是一首優美的情人戀歌。全景融寫景、敘事和抒情于一爐,描摹傳神。在一個深秋凄清的早晨,水邊墨綠的蘆葦沾滿了潔白晶瑩的霜花,詩人踏著濃霜而來,佇立河邊,凝神"伊人"的一方,惆悵不已!一忽兒逆水而上,但因道險路長,不易找到;一忽兒順水而下,卻又仿佛在那水中央。一幅可望而不可及之景,使"伊人"高潔、美好的形象呈現在讀者眼前。同時也透露著一種企慕、惆悵和難言之情。因詩人明明知道:"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清人馬瑞辰說:"在水一方,詩言伊人在其地,有可求也。下四句言逆求之則遠而難至,順而求之則近而易見,非以在水一方為喻遠也。"(《毛詩傳箋通釋》)由此可見,詩人沒有直接去找"伊人",可能有一段得而復失而又不能忘懷的愛情的難言隱衷。這首詩在藝術結構上,一連三章對環境的渲染和人物心態的描寫上,既富有層次,又富有變化,層層推進:如景物有變化,時間有推移,情節有發展,感情有深化。因此,反復吟唱,蘊含無限深情,令人心動神搖。這首詩確是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神韻飄逸的妙品!

  譯詩

  蘆葦密密又蒼蒼,晶瑩露水結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流而下尋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蘆葦茂盛密又繁,晶瑩露水還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嶇難登攀。順流而下去尋她,仿佛就在水中灘。 蘆葦片片根連根,晶瑩露珠如淚痕。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艱險如彎繩。順流而下去尋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品評

  這是一首優美的愛情詩。在這個秋天的早晨,蘆葦上霜露濃重,詩人冒著秋寒在岸邊徘徊,尋找所思念的人兒。她(他)在哪里呢?在水的另一邊。河道回曲盤紆,道路艱難遙遠,遠遠望去,所思念的人兒"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在這首詩中,詩人巧妙地利用蘆葦、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種凄迷氣氛,以此來烘托所思不見的悵惘心情。每章開頭兩句寫蘆葦上霜露的變化,以此來暗示時光的流逝,使人意會到他(她)已經在秋水畔徘徊了一個清晨。

  還有一種說法說表達的是尋求知己的愿望。

  白話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意中人兒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人兒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兒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順著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創作背景

  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毛詩序》《鄭箋》),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的(姚際恒《詩經通論》、方玉潤《詩經原始》)。但跟《詩經》中多數詩內容往往比較具體實在不同,此詩并沒有具體的事件與場景,甚至連“伊人”的性別都難以確指。上述兩種理解也許當初是有根據的,但這些根據或者沒有留存下來,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們的結論也就讓人懷疑了,F代大多數學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詩,當是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陳子展《詩三百解題》說:“《蒹葭》一詩,無疑地是詩人想見一個人而竟不得見之作。這一個人是誰呢?他是知周禮的故都遺老呢,還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舊臣呢?是秦國的賢人隱士呢,還是詩人的一個朋友呢?或者詩人自己是賢人隱士一流、作詩明志呢?抑或是我們把它簡單化、庸俗化,硬指是愛情詩,說成詩人思念自己的愛人呢?解說紛歧,難以判定。”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秦風》中的一些篇章往往激蕩著一種西北邊鄙的慷慨悲壯的聲音,“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成為它的典型音調。而《秦風·蒹葭》這首表現男女戀情的詩歌,卻脫盡黃土高原的粗獷沉雄氣息,將人們帶到充滿水鄉澤國情調的渺遠空靈、柔婉纏綿境界之中。它是《秦風》中引人注目的別調,也是古代愛情詩的絕唱。

  詩中“白露為霜”給讀者傳達出節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曉,因為蘆葦葉片上還存留著夜間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這樣一個深秋的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在眼前的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呈出冷寂與落寞,詩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河水的另外一邊。從下文看,這不是一個確定性的存在,詩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處,還是伊人像“東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的“南國佳人”(曹植《雜詩七首》之四)一樣遷徙無定,也無從知曉。這種也許是毫無希望但卻充滿誘惑的追尋在詩人腳下和筆下展開。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順流而下或者沿著彎曲的水道和沿著直流的水道,都不會影響到對詩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長恨歌》中,楊貴妃消殞馬嵬坡后,玄宗孤燈獨守,寒衾難眠,通過道士鴻都客“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尋找,仍是“兩處茫茫皆不見”,但終究在“虛無縹緲”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楊貴妃,相約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詩人一番艱勞的上下追尋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圍流淌著波光,依舊無法接近!吨苣稀h廣》中詩人也因為漢水太寬無法橫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陳啟源說:“夫說(悅)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說益至!保ā睹娀啪帯じ戒洝罚翱梢姸豢汕蟆,可望而不可即,加深著渴慕的程度。詩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隱約縹緲的,或許根本上就是詩人癡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覺。

  以下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這種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具體到此詩,這種改動都是在韻腳上——首章“蒼、霜、方、長、央”屬陽部韻,次章“萋、晞、湄、躋、坻”屬脂微合韻,三章“采、已、涘、右、濁”屬之部韻——如此而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給人的感覺是:變化之中又包涵了穩定。同時,這種改動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如“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間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氣溫升高而融為露水,露水在陽光照射下蒸發——表明了時間的延續。

  跟《詩經》中多數情詩內容往往比較具體實在者不同,這首詩的意蘊特別空靈虛泛。它不但沒有具體的事件、場景甚至連主人公是男性抑或女性都難以確指。全篇著意渲染一種渺遠虛惘的境界氣氛,一種執著纏綿而又略帶感傷的情調,一種向往追尋而渺茫難即的意緒。它表現的不是具體的愛情故事和場景情節,而是抒情主人公心靈的追求與嘆息。由于它脫略了愛情生活的具體形跡,只表現一種渺茫中的追尋,因此比起《詩經》中另外一些情詩,顯然要純粹得多,是一種感情的提純與升華。從這點說,它似乎比較接近后世某些純然抒情的文人愛情詩,而與熱烈坦率而有時不免涉于粗鄙的民間情歌有別。

  由于它表現的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意緒,又不是采取直抒的方式,而是借助秋水蒹葭、佇立凝望、反復追尋、渺茫難即的情境來表現,因此詩中的境界就帶有象征意味。如果坐實為解,則明明“在水一方”的伊人,何以逆流、順流而尋都杳遠難即,就相當費解;而作象征看,則所謂“溯洄”“溯游”“道阻且長”“宛在水中央”等等不過是反復追尋及追尋之艱難、渺遠的一種象征,理解起來毫無滯礙。王國維將這首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并論,認為“最得風人情致”,可能也跟它們共同具有的象征色彩有關。錢鍾書《管錐編》則更博舉中外作品,認為此篇所賦,即企慕之象征。寫愛情而越過寫實,進入象征領域,這在多緣事而發的古代抒情詩中并不多見。這首詩境界之高遠,即與象征色彩有關。

  感情的性狀既如此純粹虛泛,感情的表達又接近象征,這表現渺茫追尋的情詩遂具有引發不同聯想的多重意蘊。一般讀者固然可以從詩中所描繪的情景喚起相似的愛情體驗,具有較高藝術素養的讀者則可從詩中所描繪的象征性境界產生更豐富深遠的聯想,喚起某種更廣泛的人生體驗。不妨說,它的表層意與深層意蘊都是耐人反復涵詠的。

  名家點評

  南宋·朱熹《詩集傳》: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

  明·鍾惺《評點詩經》:異人異境,使人欲仙。

  清·牛運震《詩志》:只二句(指首二句),寫得秋光滿目,抵一篇悲秋賦。

  清·姚際恒《詩經通論》:“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覺點睛欲飛,入神之筆。……“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兩番摹擬,所以寫其深企愿見之狀。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此詩在《秦風》中,氣味絕不相類。以好戰樂斗之邦,忽遇高超遠舉之作,可謂鶴立雞群,翛然自異者矣。

  清·陳繼揆《讀風臆補》:意境空曠,寄托元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氣,竹影仙風。故此詩在《國風》為第一篇縹緲文字,宜以恍惚迷離讀之。

  近代·王國維《人間詞話》:《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頗近之。但一灑落,一悲壯耳。

  后世影響

  《秦風·蒹葭》對后世的影響非常明顯。宋玉在《九辯》中通過對秋天的氣象和草木搖落的情狀的描寫,制造了一種肅殺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悲涼凄苦的心情,或是受了《秦風·蒹葭》的影響,由此可見《楚辭》對《詩經》的繼承和發展線索。《古詩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樓》的發端,賦中見興、以景托情的寫法,也沿用了《秦風·蒹葭》的筆法。其后的曹丕,從此詩中化出了“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燕歌行二首》)的詩句。曹植的《洛神賦》、李商隱的《無題》詩也是《秦風·蒹葭》所表現主題的回應。“蒹葭之思”(省稱“葭思”)、“蒹葭伊人”甚至成為舊時書信中懷人的套語。而當代通俗小說家瓊瑤的一部言情小說就叫作《在水一方》,其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歌歌詞就是以此詩為本改寫的。

【詩經秦風蒹葭內容】相關文章:

詩經秦風蒹葭翻譯09-14

《詩經·秦風·蒹葭》賞析06-14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07-18

詩經秦風蒹葭的朗誦07-12

詩經秦風蒹葭朗誦08-27

詩經秦風蒹葭文字翻譯06-09

《詩經·秦風·蒹葭》賞讀11-09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詩意賞析09-22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原文賞析07-20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日韩在线精品第一品 | 视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在线精品亚洲综合网 | 五月丁香久久伊人 |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久 | 亚洲成a人片在线高速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