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風雅頌各多少篇

時間:2024-08-31 13:44:24 詩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詩經中風雅頌各多少篇

  風雅頌賦比興,起源于詩經,合稱“六義”,唐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前者是詩的作法,后者是詩的體裁。接下來小編搜集了詩經中風雅頌各多少篇,歡迎閱讀查看。

詩經中風雅頌各多少篇

  風160篇;

  雅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頌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

  風、雅、頌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并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

  對于《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于政治方面的,有贊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

  風、雅、頌是屬于《詩經》的文體分類,賦、比、興則沒有說明。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詩的作法,后者是詩的體裁。一般說,賦、比,都比較清楚,興就有疑問,后人的解釋分歧很多。至今也沒有定論。劉勰所謂“風通而賦同”,即風雅頌相通,賦則作為詩的一般表現手法,“通正變,兼美刺”,也是相同的,這些都比較好理解,惟獨比和興問題,歷代解釋很多。概括起來大體上有三種解釋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說、語言的解說和文學的解說。

  拓展: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雅為緩。”(《說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

  “賦”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直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 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于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看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例衛風·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就是興。.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系。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

  “賦比興”的觀念在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不斷積累,先由《周禮·春官·大師》總結:“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漢代《毛詩序》的作者,根據《周禮》的說法提出了“詩之六義”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由于“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后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擴展閱讀

  何謂“風、雅、頌”,“賦、比、興”?

  所謂風、雅、頌,是指《詩經》按音樂劃分的三個類別。“風”,是指國風,即西周時期各國的民間歌謠。“雅”,是周王京畿的樂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稱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稱。“雅”分大雅、小雅,意與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頌”,是形容、贊頌的意思,是當時統治者進行祭祀時的樂歌。

  所謂賦、比、興,是《詩經》主要的表現手法。“賦”,是鋪陳的意思,對事物直接陳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興”,就是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是詩歌創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對后世詩歌創作,產生了至深至遠的影響。

【詩經中風雅頌各多少篇】相關文章:

詩經中的風雅頌07-03

詩經風雅頌劃分標準10-05

詩經中的國風有多少篇06-07

詩經分為多少篇06-11

詩經共有多少篇05-26

《詩經》中的愛情11-04

詩經中的經典名句07-25

《詩經》中的科技05-14

詩經中名句09-06

《詩經》中女性形象08-0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正在线污污污 | 亚洲专区国产精品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亚洲gv不卡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在线精品 | 人成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