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經《國風·召南·殷其靁》賞析
《國風·召南·殷其靁》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為先秦時代華夏族民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詩經《國風·召南·殷其靁》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國風·召南·殷其靁》是《詩經》中的一首詩。為先秦時代華夏族民歌。全詩分三章,每章均以雷聲起興,唱出了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反覆詠唱中加深了情感的表達。語言簡潔樸素,齊言中又有長短相錯,模擬說話的聲口,在一唱三嘆中傾吐衷情,頗為傳神。
殷其雷
殷其雷,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側。何斯違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違斯,莫或遑處?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題解】妻子熱切地盼望丈夫早日歸來。
【注釋】
1、殷:雷聲。通“隱”。
2、陽:山之南坡。
3、斯:含此人此地之意。違:離別。
4、或:有。遑(皇huáng):閑暇。
5、振振(真zhēn):忠誠老實貌。
6、處:居住,停留。
【白話翻譯】
雷聲隱隱響隆隆,好像就在南山南。為何才回又要走,不敢稍稍有閑暇?誠實忠厚心上人,妻在家里盼你歸!
雷聲隱隱隆隆響,好像就在南山旁。為何才回又啟程,不敢稍稍暫休整?誠實忠厚心上人,妻在家里盼你歸!
雷聲隱隱隆隆響,好像就在南山下。為何才聚又離別,不敢稍稍作停歇?誠實忠厚心上人,妻在家里盼你歸!
【鑒賞】
《毛詩序》解此詩為“召南之大夫遠行從攻,不遑寧處。其室家能閔其勤勞,勸以義也”。關于此詩的主題,不僅今文學派的三家無異議,而且后來的解詩者也無大的爭論。雖然所思念的對象不必如《毛詩序》之泥定為“大夫”,但從詩中所稱“君子”來看,則這位行役在外者當是統治階級中人,不可能是平民百姓。
全詩三章,每章的開頭均以雷聲起興。這隆隆的雷聲不絕于耳,忽兒在山的南坡,忽兒在山的旁邊,忽兒又到了山的腳下。這雷聲勾起了她對出門在外的親人的憂念:在這惡劣的天氣,他卻要在外奔波跋涉,怎不叫人牽腸掛肚!因而詩在起興之后發出了“何斯違斯”的感嘆。據毛傳與鄭箋,前一“斯”字指君子,后一“斯”字指此地。朱熹承襲此說,釋為:“何此君子獨去此而不敢少暇乎?”(《詩集傳》)而嚴粲釋云:“言殷然之雷聲,在彼南山之南。何為此時速去此所乎?”(《詩緝》)從上下文看,后一種說法更為順理成章。感嘆之后,女主人公又轉念為丈夫設身處地著想:只因為了公事,才不敢稍事休息。想到丈夫一心為公事奔忙,故而接下去才有“振振君子”的贊嘆。毛傳與鄭箋均釋“振振”為信厚。朱熹亦承此說。姚際恒《詩經通論》云:“蓋振為振起、振興意,亦為眾盛意。”而王先謙的《詩三家義集疏》訓“振振”為“振奮有為”,似更切合情理。這樣“振振”一詞就成了稱揚其夫君勤奮有為的贊語了。女主人公作出這樣的贊嘆之后,卻發出了“歸哉歸哉”的呼喚,表明女主人公雖然明白丈夫是為公事奔走,但還是希望他能早早歸來。這種轉折實質上表現了情與理的矛盾沖突。《詩序》稱“勸以義”,就是著眼于其理的一面,以張揚其倫理教化的意義,但忽視了其情的一面,而且是此詩的主要一面,因而受到后人的質疑。姚際恒在《詩經通論》中批評了《詩序》的這一偏頗:“按詩‘歸哉歸哉’,是望其歸之辭,絕不見有‘勸以義’之意。”崔述的《讀風偶識》也稱:“今玩其詞意,但有思夫之情,絕不見所謂‘勸義’者何在。”然而“絕不”云云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同樣失之偏執。還是朱熹概括得好:“于是又美其德,且冀其早畢事而還歸也。”(《詩集傳》)近人陳子展《詩經直解》稱此詩“既勸以大義,又望其生還,可謂得情理之正者也”,誠為中肯之論。
創作背景
古代社會,丈夫在外服徭役,妻子不僅要擔負起家中的一切還要為日夜在外的丈夫擔心。終南山阻擋了遠望的視線,女子希望這雷聲中蘊含丈夫歸來的車馬聲,但在嚴厲而強大的官府面前又無可奈何。《毛詩序》解此詩為“召南之大夫遠行從攻,不遑寧處。其室家能閔其勤勞,勸以義也”。關于此詩的主題,不僅今文學派的三家無異議,而且后來的解詩者也無大的爭論。雖然所思念的對象不必如《毛詩序》之泥定為“大夫”,但從詩中所稱“君子”來看,則這位行役在外者當是統治階級中人,不太可能是平民百姓。
名家點評
宋·朱熹《詩集傳》:“于是又美其德,且冀其早畢事而還歸也。”
近代·陳子展《詩經直解》:“既勸以大義,又望其生還,可謂得情理之正者也”,誠為中肯之論。
清·胡承珙《詩經后箋》:“細繹經文三章,皆言‘在’而屢易其地,正以雷之無定在,興君子之不遑寧居。”
清·姚際恒《詩經通論》:“蓋振為振起、振興意,亦為眾盛意。
【詩經《國風·召南·殷其靁》賞析】相關文章:
詩經·國風·召南·殷其雷08-07
詩經殷其靁全文注音10-23
詩經《國風·召南·羔羊》賞析09-15
詩經《國風·召南·小星》賞析08-09
《國風·召南·行露》詩經賞析11-07
詩經《國風·召南·甘棠》賞析11-01
詩經《國風·召南·行露》賞析06-12
詩經國風召南小星賞析11-22
詩經·國風·召南·羔羊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