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經《東方未明》賞析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詩經《東方未明》賞析,一起來看看吧。
詩經《東方未明》賞析
原文:
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東方未晞,顛倒裳衣。倒之顛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則莫。
詩詞賞析:
關于詩的主題,《毛詩序》說:“《東方未明》,刺無節也。朝廷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掌計時的官員)不能掌其職焉。”古代學者意見分歧不多。今人一般認為這首詩是反映勞動者對繁重勞役的怨憤。全詩三章,詩人并沒有用很多筆墨去鋪敘具體的勞動場面,或者訴說勞動如何艱辛,而是巧妙地抓住一瞬間出現的難堪而苦澀的場面來寫:當一批勞累的人們正酣睡之際,突然響起了公家監工的吆喝聲,催促著他們去上工。這時東方還沒有一絲亮光,原來寂靜的夜空,一下子被這叫喊聲打破,勞工們一個個被驚醒過來,黑暗中東抓西摸,手忙腳亂,有的抓著褲管套上胳膊,有的撐開衣袖伸進雙腿。一時間,亂作一堆,急成一團,真可謂洋相出盡。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監工的這一叫喊,勞工們竟嚇得如此手腳失措呢?不消說,這是因為長久以來他們受到殘酷壓迫的結果,日常只要稍不留意就會遭到公家處罰,受皮肉之苦乃是尋常之事。因此盡管還在黑夜,監工的一聲吆喝,誰還敢怠慢一步!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特殊的時刻,突出“顛倒衣裳”這一在特定環境下發生的典型細節,在兩章詩中反覆敘寫,一再渲染。通過這一強化,既畫出了這伙苦力懾于淫威的懼怕心理,又寫出了他們所受的非人待遇,像牲口一樣被驅使,沒日沒夜為主人勞作,卻得不到絲毫人身自由。“顛倒衣裳”這一描寫,清牛運震《詩志》以為“奇語入神,寫忽亂光景宛然”,確實,它起到了以少總多的藝術效果。這兩章看似平靜的敘述,實際上已蘊藏著勞工們的不平之鳴,兩章末句“自公召之”、“自公令之”,正透露出這些被勞役者已開始意識到——他們受苦受難的根源來自“公”。
緊接著第三章便從他們當下的勞作寫起。原來他們半夜被驅趕來是砍柳枝編菜園籬笆,監工的正瞪著可怕的大眼監視著。“狂夫”的稱謂隱含著被勞役者對監工兇狠面貌的揭露和怨恨。末兩句“不能辰夜,不夙則莫”,則是“東方未明”的延伸,點出這些被勞役的人們不但要起早,而且還要摸黑;這也不是偶然性的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窮年累月莫不如是。詩人由此拓展了此篇的內容,也暗示了被勞役者胸中的不滿與反抗,相信總有一天他們也會如同《魏風·碩鼠》歌唱的那樣:“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據李塨《詩經傳注》、方玉潤《詩經原始》、丁以此《毛詩正韻》、王力《詩經韻讀》等之說,此詩每章兩韻:一、二句一韻,三、四句一韻。譯詩韻腳從之。
注釋:
顛倒衣裳:顛倒了上裝和下裝。古代上裝稱衣,下裝稱裳。
公:公室;
晞:音希,天剛亮
樊圃:編籬笆,構筑園圃。
瞿瞿:驚慌失色的樣子。
辰夜:早晨和夜晚。
夙:早。
莫:音木,古暮字
賞析:
《東方未明》描寫公室服役的緊急與繁忙,表達了當事人的怨怒。其中“顛倒衣裳”,暗中摸索穿錯衣裳的細節短現了催逼的緊張和狼狽的情景。
譯文
東方還未露曙光,衣褲顛倒亂穿上。衣作褲來褲作衣,公家召喚我憂急。
東方還未露晨曦,衣褲顛倒亂穿起。褲作衣來衣作褲,公家號令我驚懼。
折下柳條圍籬笆,狂漢瞪眼真強霸。不分白天與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
基本信息
《齊風·東方未明》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描寫了在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榨下,勞工們被強迫服苦役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的殘暴,訴說了被統治者受壓榨的痛苦,反映了他們的怨恨和反抗心聲。全詩三章,皆為四句。前兩章運用回環復沓的藝術手法,渲染環境氣氛,且以工整的排列及朗朗上口的語言形式,增強了音樂效果。第三章則轉變風格,顯得起伏有致,體現了勞動人民口頭歌謠創作的藝術特點。
【詩經《東方未明》賞析】相關文章:
《詩經》賞析05-27
《詩經》賞析05-27
《詩經》全文講解 詩經賞析05-25
詩經采薇賞析_詩經采薇賞析04-15
[詩經木瓜原文及賞析] 木瓜詩經原文賞析04-16
關雎詩經賞析12-01
《詩經:武》賞析10-14
詩經《燕燕》賞析07-21
《詩經》的經典名句賞析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