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語文《蜀道難》課堂教學實錄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蜀道難》課堂教學實錄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蜀道難》課堂教學應該是怎樣的呢?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在初中學過李白的很多詩句,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他的《蜀道難》
師:課文大家已經課前預習了,預習之后,不懂的字音字義交流一下(生沒有出聲交流)
師:看來大家沒什么問題那老師檢測一下
二、預習檢測(10分鐘)
預習檢測一 讀準字音
一生說,另一生糾錯,生齊讀
Ppt出示:
1、不與秦塞通人煙2、猿猱欲度愁攀援3、砯崖轉石萬壑雷4、飛湍瀑流爭喧豗
5、胡為乎來哉?6、但見悲鳥號古木7、磨牙吮血,殺人如麻8、側身西望長咨嗟
預習檢測二 解釋詞語
一生說,另一生糾錯
師提示積累方法:借助注釋,圈點法師生齊讀
Ppt出示:
1、危乎高哉2、畏途巉巖不可攀3、捫參歷井仰脅息4、劍閣崢嶸而崔嵬
三、出示教學目標:1、借助誦讀,明確主旨,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2、借助誦讀,涵詠語言,體悟文本豐富的意蘊
生齊讀目標
四、誦讀(20分鐘)
1、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句讀
師評:字音準,語速稍快《蜀道難》本為樂府舊題,應用“詠嘆調”,讀時要“詠嘆”
Ppt出示:大聲誦讀全文,試著圈畫出本詩的主旨句和能夠表現蜀道之難的關鍵詞
生1讀,師指導讀:危乎高哉 上青天
生齊讀,師打手勢再次指導“上青天”的誦讀
師:哪句是表現“高”的詩句?
生2讀
師:非讀不能明其志有兩種讀書方法——把書讀厚,把書讀薄現在我們用這兩種方法,借助想象,再次誦讀
Ppt出示:把書讀厚——大聲誦讀,找出具體表現蜀道其“高”和“險”的語句,然后選出你喜歡的一處,和大家分享一下喜歡的理由
師提示:我喜歡: 喜歡的理由是:
共5生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做分析,老師指導誦讀(10分鐘)
Ppt出示:把書讀薄——請結合原文語句思考:作者反復吟詠蜀道之難,其寫作目的是什么?
生1:對朋友的囑托
生齊讀“問君西游何時還”句
師:詠嘆調該如何讀?
生再讀(師讀上句,生齊讀下句)
五、探究(5分鐘)
師:是人反復強調蜀道之難,目的何在?
生:不如早還家
師:整首詩348字,經過大家的梳理,變成簡簡單單2個字——還家
Ppt出示:
觀點之一:
一般認為,這首詩作于公元742年至744年當時李白身在長安,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
觀點之二:
李白二十六歲時只身出蜀,四十二歲才被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但并無實職唐玄宗沉迷于聲色,任用奸臣李白氣質傲岸,桀驁不馴,蔑視權貴不久,得罪權貴,而被 讒言毀謗,排擠出京作者在寫這首詩時融入了身世之感,故此詩是為自身而作
師:為什么為自身而作?交流討論一下
生短暫交流討論
生1:政治仕途兇險,想早日回家
師:蜀道之難,比不上政治兇險,《夢游天姥吟留別》最后他怎么說?
生:安能……
師做結:他要回到他的浪漫中去,回到他浪漫的山水中區從大家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大家正逐步走進李白的內心世界,李白是豪放的,李白也是孤獨的既是送友人而作,也是借助詩文抒胸中塊壘
師生齊讀全詩,再讀“劍閣”幾句
【評述】
一、整體設計不錯
老師以“把書讀厚——把書讀薄”為主線,串起整節課堂,在誦讀中感悟詩歌中體現的感情和詩歌主旨,做到了“讀思結合”,非常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
二、誦讀環節
這堂課,老師同樣重視了對文本的誦讀,有齊讀,單個讀,還有師生互讀,形式多樣,而且,老師的指導也非常好,尤其是關于“上青天”處的重音指導非常出彩但是我個人認為,老師一上來就讓學生齊讀不太好,不如單個讀然后糾錯,老師明確強調誦讀重點后再齊讀,效果可能更好學生在后面的誦讀中有誤讀的字音證明上來就齊讀確實不太好。
附錄:《蜀道難》鑒賞
一、充滿熾熱奔放不可抑制的情感,主觀性非常突出。
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激情澎湃,常常不能自已。詩歌形象高度個性化,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無論敘事或者寫景,都融匯著詩人的豪放性格。他那極為強烈的情感,在詩中常反復詠嘆出來。開頭“噫吁嚱”嘆詞的連用和“危乎高哉”同義詞的反復使用,以獨特的強調手法顯示內在情感的份量,造成先聲奪人的氣氛。接著“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是千古傳誦的慨嘆,定下了全文的基調,引出了古代人民不怕犧牲,不畏艱難險阻,征服大自然的充滿神話色彩的描寫,使讀者不得不驚心動魄于蜀道開辟之難。
在繪聲繪色敘述山行艱難可怕的時候,作者再次發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喟嘆,極力渲染蒼涼、悲愁氣氛,烘托“危途難行”的主題。末尾以“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雙關語,由大自然之險,寫到政治之危,又發出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感慨,以“側身西望長咨嗟”的意味深長的嘆息結束全篇,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感。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的感嘆,在詩中三次出現,是感情的爆發、延續和收束。第一次出現,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點出了主題:“危途難行”,并定下全詩的基調,一唱三嘆,震撼人心。“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出現,還鮮明地體現了作品結構的嚴謹。它第一次出現,是寫蜀道開辟之難;第二次出現,是寫蜀道行走之險;第三次出現,是寫國情之險惡。我們說,此時詩人的感情發展達到高峰,悲憤難禁,倍覺艱難。同時在結構上,也標志著由極寫山之高、路之難,轉向寫政治形勢之險惡,既是前節的收結,又是后節的啟導;既照應了開頭,又使讀者對蜀道之難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反復呼告,不僅鮮明地體現出作品結構的嚴謹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又像樂曲的主旋律,具有回環蕩漾的音樂美。由于它始終貫注全詩,這就構成了全詩的感情主干,并將全詩凝聚成一個完滿的藝術整體。詩人驚嘆蜀道之難,感情又是昂揚奮發充滿力量的,詩人的感情仿佛是隨著蜀山、蜀水迭宕起伏,讀后令人心情振奮。
總之,這一中心句的三次出現,在全詩的層次結構,感情凝聚,氣氛渲染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深厚的情感,還以作者對西行友人的提醒、呼喚、勸告中流露出來。“問君西游何時還?”以親切的詢問,表示對友人的關懷。而接著“畏途巉巖不可攀”一句已含有趕快回頭,不可前行的意思,但友人畢竟又向前走了,歷經險境而抵達劍閣。作者以熟人的口吻、困惑不解地問道:“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實際是一種擔心,體現了作者對友人命運的關心,而友人終于在蜀地住下了。這是豺狼出沒、蛇虎橫行的地方,千萬不能久留哇!于是詩人又發出深情的呼喚:“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再三叮嚀和規勸中,飽含著一片深摯的友好情誼。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二、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
李白并沒有到過劍閣,因此有關山行艱險的生動描寫,如從鳥獸的感受來刻畫蜀道之高險:六龍回日、黃鶴難飛、猿猴愁攀;從行人的感覺來具體描寫蜀道之艱險:峰回路轉、山勢險峻,表現人走在上面的畏懼心理、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以山川幽冷深寂的悲涼氣氛來襯托渲染蜀道之艱險:古木荒涼、鳥聲凄切,將自然界渲染上了旅愁;還具體描繪了行人眼中的蜀道等等?梢哉f李白的想象力是驚人的,超越時空的限制,不受任何約束。大家想一下,他雖有漫游天下的生活深厚根底,但如果不發揮高度的想象,不揮灑夸張的筆墨,《蜀道難》決不會如此動人心魄,成為千古不朽的浪漫主義杰作。據元和略陽縣志記載,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雨,行者屢逢泥淖,所以稱青泥嶺。李白對青泥嶺的高峻難行或許有所了解,于是吟出“青泥何盤盤” “百步九折縈巖巒”的詩句,寫青泥嶺是那樣的盤旋曲折,山路繞著山崖不停地打轉。作者出于想象的精彩描寫,夸張而不失真,典型地再現了山路之險和山行之難。
在抒發旅愁的時候,詩人寫到:“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這里古木參天,氣象森嚴,鳥聲凄厲,迴蕩其間。豐富的想象,精心的構思,把人們引入一個悲涼、慘淡的藝術境界。“雄飛雌從”的設計,更使羈旅者勾起思念親人的愁緒。這樣生動的藝術效果,若不是作者在馳騁他那奇幻而又細致的想象之后落筆,是很難產生的。
再看作者是怎樣描寫蜀道上奇險壯觀的景象吧!“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在詩人如椽大筆之下,連綿的山峰,幾乎頂天而立;枯老的蒼松倒掛在懸崖絕壁之間,飛泄的瀑流爭相吼叫,砯崖擊石發出震撼千山萬壑雷鳴般的聲響。這里既有群峰屹立的雄偉壯闊景象,又有枯松倒掛的特寫鏡頭,既有充滿詩情畫意的近景,又有令人觸目驚心的動態。“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兩句,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不得不嘆服作者的想象力和描寫的本領。
李白善于夸張。他的夸張與眾不同處,往往是將事物夸張到極度,并且動轍用“千”“萬”等數詞來形容、裝飾,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朝如青絲暮成雪”、“白發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輕舟已過萬重山”等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典型的!妒竦离y》的夸張也到了無以復加、登峰造極的地步。古人常以絕對辦不到的事比喻成比登天還難,而詩里卻極力夸張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除此恐怕沒什么更夸張的寫法了。“捫參歷井仰脅息” ,也是絕妙的夸張之筆。“捫”“歷”兩個動詞的連用,顯出友人出沒在星宿之間,那山之高就不言而自明了。“危嘍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個描寫與《蜀道難》有異曲同工之妙。“連峰去天不盈尺”比后世民謠“離天三尺三”的說法更具夸張性。“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也以猿鶴面對高峻的山崖無可奈何的夸張描寫,反襯行路之人陷入困境。詩人還把神話傳說引入詩中,給這篇浪漫主義詩作增添了光怪陸離的色彩,“蠶叢及魚鳧”的傳說,形容歷史悠久,突出了蜀地自成一國與世隔絕的豐功偉績。“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等詩句,活畫出他們窮兇極惡,殘害生靈的猙獰面目,極寫環境的惡劣。
【《蜀道難》課堂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蜀道難》課堂教學實錄08-26
蜀道難教學實錄08-06
《蜀道難》教學實錄07-03
《蜀道難》課堂實錄12-28
《蜀道難》課堂實錄07-20
蜀道難的課堂實錄10-16
《蜀道難》課堂實錄范文10-22
蜀道難名師課堂實錄09-20
《蜀道難》教學片斷實錄08-26
《蜀道難》教學實錄3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