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優秀教學
《蜀道難》優秀教學1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把握這首詩參差錯落的語言特點,在吟詠中體會蜀道的雄奇壯麗、高峻險要,感受詩的聲韻美。
2.品味蜀道之“難”的典型意象,體會詩人豪放飄逸的詩風,感受詩的意境美。
3.鑒賞詩人狀“難”之法,體悟詩人贊嘆、驚懼、憂慮之情,感受詩的情感美。
教學重點:
立足于“讀”,品味詩的意象、語言、藝術風格。
教學難點:
調動想象力及感悟力,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蜀道:復習舊知,激發興趣
1、競賽背誦李白詩句
2、“詩仙”由來
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往訪,看到了李白寫的《蜀道難》,他看完了之后,大嘆一聲:“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貶謫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稱為“詩仙”。
3、李白簡介
二、傾聽蜀道:初讀感知,疏通文意
(一)初讀
《蜀道難》氣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興寄遙深,“非高聲朗誦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曾國藩語),讓我們在誦讀中感知詩情,參悟畫意。
1、讀準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魚鳧(yúfú)秦塞(sài)
石棧(zhàn) 猿猱(náo)捫(mén)參(shēn)歷井
撫膺(yīng)巉(chán)巖飛湍(tuān)喧豗(huī)
砯(pīng)崖萬壑(hè)崢嶸(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
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2、指名朗讀。其他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是否準確。
3、示范朗讀。(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要求學生特別注意讀準節奏、語氣,可輕聲跟讀。
讀前指導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復合嘆詞,須一氣讀出,中間不得停頓。“危乎高哉”亦當一氣讀,“乎”有延長音。“之”“于”皆當輕讀。)
(2)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極短的停頓。“有”有余音。“之”輕讀。)
(3)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也”后聲斷氣不斷。“∥”表較長停頓。)
(4)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輕讀。)
4、齊讀課文。
(二)釋義
第一段:
1.噫吁戲,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比)
3.西當太白有鳥道(擋)
4.然后天梯石棧方鉤連(溝通相連)
5.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使動用法,使……回轉)
6.猿猱欲度愁攀援(越過)
7.青泥何盤盤(多么)
第二段:
1.但見悲鳥號古木(只)
2.雄飛雌從繞林間(跟隨)
3.使人聽此凋朱顏(使動用法,使……凋謝)
4.連峰去天不盈尺(離)(滿)
5.枯松倒掛倚絕壁(靠)
6.飛湍瀑流爭喧豗(急流)
7.砯崖轉石萬壑雷(擬聲詞)
第三段:
1.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人)(擋,把守)
2.所守或匪親(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長蛇(互文見義)
4.錦城雖云樂(雖然)
5.側身西望長咨嗟(深深)
(三)脈絡
1、整體把握。
(1)這首詩的詩眼是哪一句?
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結構內容
第一節,道蜀道來歷,狀蜀道高峻——感嘆蜀道的高峻難行。
第二節,寫景物凄清,狀山水險惡——感嘆蜀道的艱險可畏。
第三節,摩劍閣之險要,想殺人之慘景——嘆戰禍之烈,有申戒之意。
2、誦讀成背。
我們學習詩歌的終極目標是把詩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脈中,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前提是必須把詩歌背下來,并不斷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聽過“濫竽充數”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大家來做一回東郭先生,看我們的“濫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樂曲,把《蜀道難》給背下來。
(1)給學生2分鐘自由背書。
(2)背書接力
①先叫一個同學背,當背不下去時,請其他會背的同學接著背;當全體學生都不會時,教師給以提示。
②此游戲重復3-4遍
(3)“濫竽充數”集體背(重復2-3次)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把詩歌中的字音、字義以及詩歌脈絡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詩歌先后寫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險以及戰禍之慘烈,大家快速地在腦海中回憶一遍。好,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蜀道難》。(板書:課題、作者)唐代詩評家殷璠曾評價《蜀道難》是“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那么這首詩究竟奇在何處呢?這節課我們就從手法和意蘊這兩個方面來看看這首詩到底奇在何處。
二、過程
1、誦讀文章
師:我們先來品讀揣摩詩歌的手法之奇,先來看第一節。上節課我們講了第一節寫的是蜀道之高(板書),那么這一節是如何來寫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呢?現在請大家自由朗誦第一節并思考這個問題。
生朗讀第一節。
師:好,讀完了,給大家一點時間思考一下,剛剛老師的問題是第一節用了什么樣的手法來寫蜀道之難。
生:夸張、想象、用典……
師:好,看來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現在呢,我們一起來看第一節,老師先挑幾句,我們一起來賞析,之后,再由大家補充。先看老師挑出來的第一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話有沒有采用什么手法?
生:夸張,說蜀道之難比登上青天還難。
師:對,說蜀道之難比登上青天還難,極言蜀道之難。好,我們接著來看這一句:“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這句話用了什么樣的手法?大家可以結合課下注釋看一下。
生:這句話是用典,采用了五丁開山的神話傳說,寫出了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師:說的很對,所以這句話呢,是用典的手法,說具體點就是用到了神話傳說。那么老師要問了,第一節里還有沒有其他用到神話故事的句子呢?
生:“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話,是六龍回日的神話,寫出了蜀道之高。
師:大家覺得他補充得對嗎?
生(齊):對。
師:沒錯,這兩處都采用了神話故事。前者寫出了歷史上開蜀道之難,后者寫蜀道之高,連太陽神見了都要繞道行駛,兩者都表現出了蜀道的難。作者采用這兩個神話故事,使得詩歌的意象也顯得闊大雄奇。好,到這里,老師想問大家,神話故事是不是真實的呢?
生:不是。
師:那是不是詩歌中的所有描寫都是不真實的呢?
生(齊):不是。
師:嗯,那同學們找一找,看看第一節中有哪些實寫。
生1:“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是實寫。
師:對,那么既有虛寫又有實寫,這是什么手法?
生(齊):虛實結合。
師:對的,虛實結合。虛實結合,使得趣味、詩韻倶存,使詩歌內涵豐富,意境也十分闊大。好,我們接著來看這一句“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這句話用了什么手法?
生:……
師:老師先給大家分析一下,課下注釋說,黃鶴是一種善飛的大鳥,猿猱也是一種善于攀援的動物,但是這里卻說黃鶴飛不過去,猿猱也“愁攀援”,這是什么手法呢?
生:夸張。
師:對,好,我們再來看這句話還有沒有用到其他的手法。詩人沒有直接寫山勢之高,也沒有直接說人行走很艱難,而是通過黃鶴和猿猱都飛不過去或者攀不過去,來說山之高,這是什么手法?
生:側面烘托。
師:說的很對,用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援來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并沒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艱難,所以是側面烘托的手法。我們接著來看這句話:“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大家看看課下注釋,上句中的“捫”是摸的意思,“歷”是從中間穿過,“仰”是仰著頭,“脅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撫膺”是用手摸著胸脯,“坐長嘆”,徒有長長地嘆息。這整句話實際上是寫登上頂峰以后的情形,我們來看,“捫”、“歷”、“仰”、“以手撫膺”是不是都是動作描寫啊?“脅息”和“長嘆”我們不能從動作上看出來,但是可以從神態上看出來,這句呢,其實是用了一種摹寫神情、動作的手法,這種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們說簡單一點,可以叫做細節描寫。詩人通過摹寫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一系列的動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狀猶在眼前。那么,老師想問大家,詩人能真的“捫參歷井”嗎?
生:不能。
師:對,很顯然是不可能的,“捫參歷井仰脅息”,大家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觸摸星星,甚至要從它們中間穿過。
師:嗯,課下注釋寫得很清楚,我們看一下,詩人不可能“捫參歷井”,但這里他卻說自己在山上能夠“捫參歷井”。這是什么手法?
生:想象。
師:對,這是詩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現蜀道之高。好,到這里,我們已經基本看完了第一節。大家有沒有想補充的?
生:老師,“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擬人的手法。
師:對,說猿猱“愁”,嗯,補充得很對,這一點老師忽略了,大家要注意一下。好,如果沒有要繼續補充的,那我們來總結一下第一節,第一節用了夸張、用典、側面烘托、虛實結合、摹寫神情、動作、想象、擬人(板書)的手法。好,看完了第一節,現在我們就一起進入第二節,我們知道第二節寫的'是蜀道之險(板書),那作者是怎樣來寫的呢?XX你給我們讀一下第二節把,大家在聽他讀的時候要注意思考這里面的藝術手法。
生:問君西游何時還……
師:嗯,讀得不錯,聲音洪亮,情感到位。我們一起來鑒賞一下吧。還是老師先挑幾句,一會大家補充。先看老師挑的第一句:“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大家讀完這句話有什么感覺?是不是感覺列了很多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
生:悲鳥、古木、林、子規、夜月、空山。
師:對,大家數一數,一個列了六個景,詩人有什么用意呢?悲鳥、古木、林等這些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規呢?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吧。子規于暮春、初夏時日夜啼叫,鳴聲凄悲,關于它,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杜宇國亡身死,魂化為鳥,思國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人們又稱子規為杜宇、杜鵑。在古代詩文中,子規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所以,大家以后在賞析詩歌的時候看到子規這個景物或者說是意象,就應該知道怎么做了吧。好,了解了子規,我們再回到剛剛大家找出來的景物,我們發現,鳥、木、月、山這些意象前都加上了修飾語,那么這些修飾語有什么作用呢?
生: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
師:說的很對,詩人用子規這個意象,再加上悲鳥、空山等一系列帶有傷感色彩的景物構成了一幅冷色調畫面。鳥的號叫,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從而營造出了一種凄清的氣氛,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蜀道艱險的慨嘆。那這里用了什么手法?大家發現了嗎?
生(齊):借景抒情。
師:是的,借景抒情,通過景物表達了自己對蜀道艱險的慨嘆,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好,我們再來看看后文,“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這里也列了很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好,有哪些景啊?
生:連峰、枯松、絕壁、飛湍、瀑流。
師:對,大家看一下這些景物,前三個跟后兩個有很明顯的區別,你們發現了嗎?
生:前三個是靜,后兩個是動。
師:說得對,那有動有靜,是什么手法啊?
生:動靜結合。
師:對,詩人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將視覺與聽覺結合,從而營造出了一種蒼涼、雄渾、蕭條的氛圍。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連峰去天不盈尺”這句,說綿延不斷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這是什么手法?
生:夸張
師:對,很顯然是一種夸張的手法。用了夸張的手法來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大家想一想,離天不到一尺,這山峰是有多高啊!第二節里,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其境界之闊大,就不必多說了,可見沈德潛云“起雷霆于指顧之間”,絕非虛言啊!對于第二節的鑒賞,大家還有什么想補充的嗎?
生:……
師:那好,我們來總結一下,第二節用了借景抒情、夸張、動靜結合(板書)的手法。接著我們就進入第三節,第三節寫的是戰禍之慘烈(板書)。現在,老師來讀一遍,在老師讀的過程中,請大家思考這一節是怎么來表現戰禍慘烈的。“劍閣崢嶸而崔嵬……”好,大家自己先思考一下。跟第一、二節比,這一節賞析起來可能比較難,還是我們一起來看吧,大家都認真聽老師講。我們來看這里:“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在講這句話之前呢,我們先來看這句話“一夫荷戟,萬夫趑(zī)趄(jū),形勝之地,匪親勿居”,意思是說一個人在此防守,千萬人馬都躊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親信可千萬不能派他堅守此地!這句話是西晉張載《劍閣銘》里的一句話,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句話其實是異曲同工的。大家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句子是什么手法啊?
生:化用名句。
師:對,這里詩人是化用了張載的句子,勸人引以為戒,警惕戰亂發生。我們接著來看下一句:“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里我想問問同學們,你們覺得“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是形容誰的呢?
生:猛虎和長蛇。
師:僅僅是猛虎和長蛇嗎?再思考一下。
生:我覺得也暗指當時黑暗的政治。
師:對,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心懷異志者可能恃險作亂,作者這樣寫是要提醒人們注意世事、時局。所以這句話還表達了另一層意思,就是影射當時政治兇煞。好,既然表達了兩層意思,那這是種什么寫法呢?
生:雙關。
師:是的,一語雙關。好,至此,我們已經從藝術手法上把這首詩鑒賞完了,我們來總結一下第三節,化用名句和雙關(板書)的手法。從整首詩歌來看,李白的這種瑰麗的想象,大膽的夸張,神奇的傳說等各種藝術手法,再加以奔放的激情,就構成了詩人浪漫主義的風格特色。相信同學們從老師剛剛的講解中也學到了一些鑒賞詩歌的方法吧,希望大家掌握這些方法,以后在做題的時候能夠學以致用。
好,現在請同學們找一下,詩歌的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一共幾次提到?
生(齊):三次。
師:沒錯,提到了三次,詩人為什么要多次提到這句話呢?在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這三次出現分別有什么作用。先來看第一處,第一處出現在詩歌的開頭,大家思考一下,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領起全文。
師:對,領起全文。好,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處,“凋朱顏”是什么意思啊?看課下注釋。
生:嚇得變了臉色。
師:對,害怕,為什么害怕啊?
生:因為周圍環境很艱險。
師:那作者這里再次提到“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有什么作用呢?
生:突出環境之艱險,再次強調蜀道之難。
師:好,說的很對。再看第三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在結尾提到,是什么作用呢?
生:總結全文。
師:對,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更準確的說法,收束全篇。那么,還有沒有別的作用呢?老師提示一下,詩歌開頭提到,結尾處又提到,是什么作用?
生:照應。
師:對,與開頭照應。好,分析完了每一處的作用,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問題,詩人為什么要多次提到這句話?老師提示一下,大家知道多次重復一句話是什么手法嗎?
生:反復
師:對,確實是反復(板書),那這種手法有著什么樣的作用呢?
生1:起強調作用,強調了蜀道之難。
生2:這句話貫穿了文章始終,從第一次出現到第三次出現,使得文章的內容也層層深入,顯得很有條理。
師:大家說的很對,現在我們來看看到底什么是反復。反復就是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復使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落等。好,從整首詩歌來看,詩人用了反復的手法,強調了蜀道之難,同時也使得詩歌的格式更為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好,到這里我們品讀了藝術手法之奇,接下來進入第二部分,揣摩一下意蘊之奇。課下注釋里寫道,這首詩是大約作于唐天寶初年,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都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大家覺得這首詩的情感是怎樣的?是不是十分惆悵傷懷呢?
生:不是。
師:嗯,從我們第一節課聽的朗誦音頻中,我們就可以聽到這首詩讀起來慷慨激昂,沒有一點送別的哀婉之情,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大家可以先討論一下。
生:這首詩之所以壯闊是因為詩人主要寫的是蜀道之難,而并不像其他送別詩那樣極盡送別之哀婉。
師:那你覺得詩人極寫蜀道難的目的是什么?
生:目的是為了勸友人不要去。
師: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師:說得對,詩人確實是想勸友人不要入蜀,那么這就是詩人創作這首詩的最終目的嗎?我們知道,這首詩是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而李白二十六歲時只身出蜀,到四十二歲才被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天寶初年,地方節度使勢力膨脹,藩鎮割據。好,現在請大家結合我們剛剛講的第三節來思考一下,詩人創作這首詩還有沒有其他的用意呢呢?
生:感嘆人生之難,仕途之難。
生:警告當時的統治者,謹防軍閥割據,表現對時局的隱憂。
師:是啊,李白是在以一番奇語傾吐一腔幽憤之情,一副狂態也難掩他一顆赤子之心啊!好,這節課到這里就講完了,我們來總結一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啊?
生:夸張、神話故事、想象……
師:主旨句是什么啊?
生: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師:有什么樣的意蘊,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
生:勸友人不要入蜀;感嘆人生之難,仕途之難;表達對國事的深切憂慮和關切。
師:好,給大家留一個小作業(結合該詩給李白擬一個頒獎詞)。下課!
【板書設計】
蜀道難
李白
手法第一節:蜀道之高(夸張、用典、側面烘托、虛實結合、摹寫神情、動作、想象、擬人)
第二節:蜀道之險(借景抒情、夸張、動靜結合)
第三節:戰禍之慘烈(化用名句、雙關)
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反復)
意蘊1、勸友人不要入蜀
2、感嘆人生之難,仕途之難
3、表達對國事的深切憂慮和關切。
《蜀道難》優秀教學2
一、導入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作者介紹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白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天寶初,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見金鑾殿,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酒徒飲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摘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永王璘都督江陵,辟為僚佐。璘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會赦得還。族人陽冰為當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
李白的詩靈動飛揚、豪氣縱橫,像天上的云氣;他神游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的奔馬。在他的詩里,他的夢中,李白抖去一切凡間的塵埃,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上窮碧落下黃泉,他的神思在時空之中毫無拘束地游行。李白的詩縱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參雜。奇特的夸張,瑰麗的色彩,神話故事,軼聞傳說,熔鑄于詩篇中。然而他的詩句又如出水芙蓉,不假雕飾。構成其飄逸豪放、雄奇灑脫的藝術風格。他最擅長七言歌行和絕句。他的絕句被后人奉為唐人絕句的典范。杜甫對李白極為傾服,對他的詩歌曾給予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十二白二十韻》)。
二、文章介紹
1、解題
蜀道北起陜西漢中寧強縣,南到四川成都,全長450公里,入川經廣元、劍閣、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眾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形容。
2、圖片介紹
3、朗讀感悟
4、具體學習
(1)“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領起全文,嘆蜀道之高,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調。
一嘆高而難行
(2)思考:詩的開頭分幾層敘述蜀道的來歷?
分三層:
第一層敘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萬八千歲”為夸張敘述;
第二層描述秦蜀之間重山疊嶺的地貌,“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
第三層敘述蜀道來由。
(3)二嘆險而可畏
(4)三嘆戰禍之烈
突出劍閣的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不乏其人。從而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化用張載的語句,勸人引以為戒,警惕戰亂發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既寫猛獸,又影射政治兇煞,一語雙關。唐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作者這樣寫是要提醒人們注意世事、時局,表明國事的憂慮與關切。
(5)總結:
三、難點突破
1、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思考:作用?
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后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著。主旨句出現了三次:
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擊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形成了以此為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
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說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鉤連前后兩層內容的作用。
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跟開篇相照應。以此結束全詩,興味無窮。
開辟之難度越之難安居之難
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1、一個主旋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兩處用典:(1)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語出漢代楊雄的《蜀王本紀》)(2)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語出晉代張載的《劍閣銘》)
3、三種主要情感:(1)表達對國事的深切憂慮和關切。(2)表達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3)表達入署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
4、四種主要的寫作手法:(1)夸張的筆墨:例如,五丁開山的神話,“連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捫參歷井仰脅息”等等。(2)散文化的句式:文中句式有三言、四言,也有長達十一言的句子。雜言的句子,使文章的節奏多變化,張合自由。(3)細節的動作描寫:例如“青泥何盤盤——以手撫膺坐長嘆。”一段,它描寫了山路的曲折盤桓,描寫了人的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的樣子,惟妙惟肖。(4)襯托的手法:例如,“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山川互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黃鶴、猿猱反襯山川之險。)又如,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烘托蜀道之難。“枯松倒掛倚絕壁”襯托絕壁之險。
2、思考
最后一段寫劍閣對天寶初年的唐朝社會有什么現實意義?
在風云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后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于勸人引以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為詩篇增加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四、小結文言知識
1、重要實詞
危乎高哉(形容詞,譯為“高”)
不與秦塞通人煙(名詞,山川險要的地方)
可以橫絕峨嵋巔(動詞,可譯為“橫渡,橫穿”)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動詞,譯為“迂回,繞道”)
錦城雖云樂(云:動詞,說;樂:動詞,可譯為“享樂”)
2、重要虛詞
難于上青天(介詞,譯為“比”)
開國何茫然(多么)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尚且)
但見悲鳥號古木(只)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為什么)
3、通假字
所守或匪親(匪:同“非”)
4、詞類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為動用法,譯為“為……發愁”)
使人聽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譯為“使……凋謝”)
砯崖轉石萬壑雷(轉:使動用法,譯為“使……滾動”)
側身西望長咨嗟(西:名詞作狀語,譯為“向西”)
5、文言句式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介詞結構后置)
五、拓展引申
1、(20xx年福建卷)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
①詩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4分)
“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意思對即可)答“雁別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對第三聯“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2分)
第三聯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這兩句詩想象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味深長。(意思對即可)
2、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首送別詩,充滿詩情畫意。首聯工對,寫得別開生面。后兩句寫依依惜別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寫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聯更進一層,抒發難舍難分的情緒。
1.首聯用什么詞語勾勒出怎樣的送別環境?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態,“繞”描畫出白水的動態,描摹出一幅青山秀麗的送別圖景。
2.頸聯用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頸聯兩句是很工整的對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離開大地一樣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問題:
3、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⑴詩歌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戍邊戰士的.贊揚和戰士殺敵報國的決心。
⑵簡要評析一下本詩的表現手法?
答:手法是反襯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謂反襯,在本詩中有兩處:
①用環境的荒涼來反襯戰士的殺敵報國的英勇精神。
②用戰士的思鄉之情來反襯戰士的戍邊為國的情操
4、閱讀下面兩首唐詩,讀后回答問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的詩篇。從內容看,都是寫。從抒情手法看,李詩,王詩。
(2)詩人的稟賦個性不同,詩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試比較這兩首詩不同的感情色彩。
李詩豁達(曠達,樂觀),王詩離愁中帶灑脫(只答“離愁”“灑脫”“傷感”亦可)
5、(20xx年浙江省高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1)古典詩詞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空"字表達了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
(2)關于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游子思歸鄉: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后兩句游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想游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二者兼有:全詞以游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6、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7、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弄扁舟。
開首二句,不寫敘別,不寫樓,卻直抒郁結,道出心中煩憂。三、四句突作轉折,從苦悶中轉到爽郎壯闊的境界,展開了一幅秋空送雁圖。一“送”,一“酣”,點出了“餞別”的主題。“蓬萊”四句,贊美對方文章如蓬萊宮幽藏,剛健遒勁,有建安風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謝眺自比,表達了對高潔理想的追求。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文藝觀。末四句抒寫感慨,理想與現實不可調和,不免煩憂苦悶,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尋求寄托。
7、長干行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十六君遠行,瞿塘滟預堆。
五月不可觸,猿鳴天上哀。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這是一首民歌風極濃的思婦詩。詩中通過一個年輕商人婦的自白,描述了她和丈夫幼小相處的情投意合、婚后的幸福生活、遠別的痛苦相思、盼待丈夫還家的熱切心愿。這種種的生活情景和心理狀態,詩人都表現得非常真切細膩。正如《唐宋詩醇》所說,這首詩敘“兒女子情事,直從胸臆間流出,縈回曲折,一往情深”。
【《蜀道難》優秀教學】相關文章:
《蜀道難》優秀教學設計05-27
古詩《蜀道難》優秀教學設計05-31
《蜀道難》優秀教學設計2篇06-15
《蜀道難》優秀教案01-17
《蜀道難》優秀鑒賞10-25
蜀道難的優秀賞析06-02
《蜀道難》教學設計08-27
蜀道難教學設計10-10
蜀道難教學實錄08-06
蜀道難教學反思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