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水調歌頭》,這首詞表現了蘇軾對兄弟的思念,對世事的豁達,全詞心情從傷心抑郁,心有郁結到樂觀豁達。下面是水調歌頭教學反思,歡迎參考!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 篇1
本篇教案,試圖突破傳統的以知識本位為主的教學模式,構建以“語文素養”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把文本僅僅作為語文實踐活動的一個載本。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注重學生的.理解,體驗和感悟。拓展學習空間,打通課內與課外的聯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嘗試。
在課堂上首先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展開聯想,仔細體會和揣摩每首詩的意蘊,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能在日后的詩詞閱讀和鑒賞中學會遷移,拓展他們的探究能力。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展開聯想,體會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學中,堅持誦讀、品味,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詩詞的意境美和內涵美。
在課堂上,特別是詩歌教學,教給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詩詞的方法,是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詩詞知識,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能力。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 篇2
我在七年級113班講授《水調歌頭》一詞。蘇軾的水調歌頭是名篇,而且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這次執教就是希望引導學生談出自己的理解。昨天在兩個班上這個課,上午在4班,感覺學生理解和感悟都可以;下午在3班,有很多同行聽課,感覺學生沒有放開,理解和感悟情況反而不如4班。我近幾年上公開課,存在一個問題,在調動學生課堂參與度方面有欠缺,沒有年輕時的親和力了,這是我以后上課要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
課前我讓學生先預習課文,上網查閱有關的資料,并且在網上先找王菲的《水調歌頭》這首歌曲聽。課上,我按我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學:欣賞歌曲——引出詞作者蘇軾——導入新課《水調歌頭》——理解詞牌——介紹寫作背景——預習檢測——朗讀課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小組研討、理解內容、體會感情——背誦課文——課堂檢測。由于預習比較充分,學生發言介紹作者、朗讀、理解詞義等方面都表現比較好。不出我的預料,在小組討論環節中,我輕松應對,圓滿回答了學生提出的'問題。不過,當問學生“綺戶”的“戶”如何理解時,學生都按課下注釋理解,并沒有人提出異議。
這節課總的來說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讀書、回答問題、背書都比較大膽。但通過檢測,我發現學生會說并不代表會寫。比如:有的學生把“矛盾”的“矛”寫成了“予”,把“嬋娟”的“嬋”寫成了“蟬”,把“古難全”中的“古”寫成了“故”等等。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得到的啟示是:一、教師備課必須充分。教師備課不僅要熟悉新課標的要求,更要鉆研教材,多翻閱資料。因為,教師所備的內容不完全是為了讓學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師對教材內容要吃透、吃準,這樣,教師自己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得心應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輕松應對課堂上有可能出現的任何情況。二、多給學生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去發現、解決教材或資料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因為現在的資料,包括教材和教參,只要我們認真閱讀,就不難發現,問題相當多。教師鼓勵學生用懷疑的精神去閱讀資料,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處。三、要重視學生的默寫。現在的學生,你讓他說,他會說的頭頭是道;你讓他讀,這也不是多么難的事。但是,如果你讓他默寫,那就說不準了。因此,對學生加強默寫訓練很有必要。只有讓學生多寫多練,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 篇3
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魚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我也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教這首詞的。講完這首詞感覺收獲、失誤都不少。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思考。
首先,關于蘇軾和這首詞的寫作背景的處理。我們以前對蘇軾介紹較多,這里不必說的太多,所以一提帶過。關于詞的背景則需重點說明,這是深刻理解詞的內容及作者感情的基礎。對此,我對詞的寫作背景做了如下介紹:這首詞寫于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任太守。其時,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守外郡已經歷時五載,和弟弟蘇轍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見。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賞月,直到天亮。寫下這首詞!
其次,讀懂小序,明白小序的作用。寫作時間及寫作情形很容易看出來,所以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兼懷子由”上,“兼”字說明作者寫這首詞除了“懷子由”外,還有其他的目的,并且是超過“懷子由”的更重要的目的。小序的作用就是告訴了我們這首詞寫作的時間、情形及主旨之一。
第三,疏通全詞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感情。學生們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詞的上闕寫詞人問月,表達詞人開始想上天,后來還是覺得人間好這么一個感情變化的過程。詞的下闕很明顯寫詞人對弟弟的懷念以及美好的祝愿,照應小序中的“兼懷子由”。
很明顯,學生們對詞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是不深刻的,我試圖打開學生們的思路,以言語誘導:“詞的下闕是“懷子由”,那么上闕應該表達的應該是作者的另一個寫作目的,并且是主要的目的,這個目的難道就是作者發起癡來的問天和渴望上天最后又不想上天嗎?難道這種近乎無病呻吟的感情能超過對弟弟的思念嗎?這顯然是不合情理的`。那么請大家結合詞的寫作背景重讀詞的上闕,認真思考上闕的主旨。
幾分鐘后,有同學舉起了手,用不太肯定的語氣回答道:“老師,蘇軾由京城到地方,由大官到小官,是不是心有不甘,想重新回到京城并且官復原職呢?”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看到我的微笑點頭,大家一下子把思路都拉回到了這方面,幾經回答與完善,答案出來了。原來在這里“天上宮闕”暗指朝廷,“今夕是何年”暗指被貶時間長,不知朝廷內的情況,“高處不勝寒”暗指朝廷內復雜的派系爭斗,而“人間”則暗指在地方做官,明白了這幾個句子的含義,詞的上闕的主旨和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原來上闕表達的是詞人對政治的感慨啊。難點至此得以解決。
第四,對重點考點的解決。因這首詞的重點、考點都在下闕,我于是對下闕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下闕首句因省略主語“月亮”,導致一部分學生理解困難,一個理解能力較高的同學給大家解釋出來以后,其他學生頓時豁然開朗,這句詞不但描寫月亮,而且月亮位置的移動還表現出了時間的變化。另外,根據以往的經驗,“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中的“事”和“長”很容易誤寫成“時”和“常”,我也在大家理解意思的基礎上進行了強調。對重點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理解,我則不愿意浪費時間,直接在大屏幕上出示了答案讓學生做筆記,前一句既表現了作者豁達開闊的心胸,又蘊含哲理,即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正如明月有圓時也總有缺時一樣,原是自然界的規律。后一句話則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既美好的祝愿,那就是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遠別的時光中共享中秋美好的月色。表達了對人生的美好祝愿。整首詞表達了作者由憂郁苦悶到心胸開闊的樂觀曠達情懷。
從以上幾點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我對本節課重點考點的講解是填鴨式的,是沒有循循善誘的,是以有效的應付考試為目的的。另外,詩詞教學應該是以讀為主的,而我這節課讓學生讀的不多,這也是一個大的失誤。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 篇4
在我校的語文教學研討活動中,我上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過程中,我緊扣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的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圍繞新課程改革觀念中教師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制作了多媒體課件。現結合課堂教學實際進行反思:
古代詩歌教學一直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活的素材,中國幾千年來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家名篇。這些詩詞不但有優美的意境和語言,而且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學習他們就要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培養他們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水調歌頭》就是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她是描寫中秋的一朵奇葩,通過學習她,可以讓學生重新感受我國傳統節日的魅力,這節課,應該是描寫傳統節日的薈萃,可以培養他們學習我國古典文化的興趣。
在課下,我首先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利用上網、查工具書等形式,收集資料,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在日后的詩詞閱讀和鑒賞中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因為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我要做”和“要我做”的`差別是非常大的。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被調動起來后,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如語言美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意境美有蘇軾在月圓之日,表達思念之情等。在教學中,堅持誦讀、品味,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詩詞的意境美和內涵美。特別是詩歌教學,教給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詩詞的方法,是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詩詞知識,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能力。
引導學生是一門藝術。有時需要引經據典,有時需要真情流露,有時又需要引而不發。給學生多點撥少廢話;多直觀少抽象;多啟發少替代。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引導學生創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標新立異,允許對詩詞內容的不同見解,允許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點。因為“詩無達詁”只要學生闡述有理,就應該適時地鼓勵、表揚,以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
另外,合理、靈活、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教材設置的情境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變平面為立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帶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中,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為他們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輕松、有興趣的學習,應該是我們老師追求的目標。
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評價。我想,如果能夠達到師生共贏,這節課就一定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課。學生學得輕松、充滿興趣;老師引導得法、得心應手,其課堂效果一定很好。因此,教師素質的高低,對教材的把握尺度,學生是接受程度,又顯得尤為重要。只要我們能潛心于教學與研究,專注于備學生備教材,在提高課堂效率上多下功夫,在個人的知識儲備上多下功夫,能夠兼收并蓄,取長補短,必將使教育教學工作邁入新臺階。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 篇5
個性共性無為有為
——《蘇軾·水調歌頭》教學反思《蘇軾·水調歌頭》公開課教學已塵埃落定,但我希望,對朗讀指導課或者說詩詞欣賞課的教學反思應該是剛剛開始。
一、反思一:課文內容的講析
公開課上得拘謹,這是第一感,因為心里老有時間的約束:要在一節課內將課前設計的眾多環節完整得完成。于是就有一種催的感覺,不能盡情地發揮,整體上就有一種“抑”。如此這般,課堂的提問、講析就增加了許多心理負擔,點到為止或者說放不開就自然而然了。
回顧這節課的內容講析,我認為還是偏多、偏散、偏深。
這是什么惹得禍?我認為應該又是老師的主觀設計惹得禍。
教學設計時,一直擔心課堂的容量不夠,就無限地把備課時老師掌握的知識往里夾塞,直接造成了教師在講析時往深度延伸而浪費了許多時間。所以處理好“備課時掌握的知識與上課時傳授的知識”之間的關系,將是以后教學探索的一個重要方面。
造成眾同仁感覺詞的內容講析不夠的感覺,是因為我的講解偏散亂,偏深度。
剛開始上課時,本來是想照教案設計的來個作品簡介,但因為切入時過早得被學生的“學習程序”所打亂,所以當時就想往后放一下,即在強調朗讀感情時順勢講析。但從后來的效果來看,的確應該在最早的時候進行集中簡介更好。
但我不認為課文內容的講析不夠。因為本節課的重頭戲當是朗讀和朗讀指導。也就是說,所有的所有都必須為朗讀服務。讓學生投入情感去朗讀,投入思維去理解如何朗讀是本節課的重點。可以說學生表達情感的朗讀一定不太準確,但能夠有所表現,有些高低起伏的變化,有些重音輕音的變化,也就足夠了。可以設想,如果再增加課文內容的講析,將肯定地減少朗讀的次數,朗讀指導又將是指導課,而非朗讀課了。
二、反思二:板書設計
應該承認,本節課的板書設計不夠嚴謹。雖然整體的板書設計到位了,但對內容脈絡的梳理未能如愿。
課后想來,如果將課文內容“問天、問月”“哀、思”這些要點經整理后條理清晰地板書,當會收到更好的視覺效果,對增強記憶、加深理解亦有好處。
更應該承認的是,平時對板書設計的忽視是造成這次失誤的根源。這又得怪罪于自己的'認識。
因為平時我總是認為“閱讀教學是一種個性的理解”,老師應該是參與者、組織者,而非傳授者。一種將內容歸納好后的板書,只會是一種簡單的傳授,即把教參或其他人對文體的理解清晰展現給學生,抑或灌輸給學生,然后讓學生照搬于筆記或頭腦當中。如此將嚴重影響學生對文體的自主探究。所以我對設計精細的板書歷來不太上心。
現在看來,這種片面的、不深刻的認識直接導致了課堂板書功能的欠缺,對某些課來講將會影響教學效果。今后重新理解板書的效益,重新認識板書的功能,當是又一個重要的提醒。
其實,我先前的理解只是對閱讀教學個性的張揚,而閱讀理解應該是有共性的。比如,《紅樓夢》的賈林愛情悲劇是不容有其他理解的,這就是共性,我們不能為張揚個性而將其理解為純潔的友情。而板書的理解可以是共性之說。讓個性與共性并存,應該是正確的選擇。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 篇6
在教學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我設計有學生跟讀、齊讀、自由讀、男女生分派讀、個人讀他人評價這些讀的方式。從中,我們讀出了“瓊樓玉宇”般的神話境界,也讀出了千載離怨;我們讀出了詞人曠達超脫的胸襟,也讀出了詞人對親人的懷念。朗朗的讀書聲把課堂氣氛一下就推向了高潮,學生們個個情不自禁,爭先恐后,以讀為榮,以讀為快,讀得聲情并茂。
但在課堂中,我認為在“讀”這一環節還做的`不夠,總害怕課堂任務完不成而偷工減料,急于求成,顯得有點倉促。
當然,張口、用耳,都代替不了動腦思考,詞的意味是要靠細細地品位出來的,于是,熟讀課文之后,我設計了“品”這一環節,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詞語,細細品位,先小組交流,然后學生發言。在學生的心目中,品古典詩詞是一個難點,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為了讓學生不望難生畏,在此之前,我先做了示范,給學生一些啟示,學生也積極動腦思考,有的品的中規中矩,也有的品的別出心裁,也有的背道而馳,對于一些新奇的觀點,我們不能一味否定,因為畢竟是他們自己的心得,我們只能加以引導,讓他們再品再思,真正理解。品詞就象品一道菜,嘗到了其中美味,舌頭就欲罷不能了。學生品出了感覺和想法,嘗到了思考的甜頭,對古典詩詞也就不會再“望洋興嘆”了。在這一環節,我以為在對學生的引導方面做得不夠,缺乏課堂上的應變能力,因此對有些問題品的不夠透徹,可能還有學生不能心服口服。
雖然本節課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我想,學生已經從這堂課中感受到了詞的魅力,他們已經能饒有趣味地在詞苑中漫步了。鮮花因芬芳而美麗,鳥兒因翅膀而翱翔,學習因興趣而吸引,如果我們的詩詞鑒賞課能像磁石一樣牢牢吸住學生的心,那么我們又何愁學生喜歡不了古典詩詞呢?讓我們盡情地在詞苑中漫步吧!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 篇7
首先,是要給朗誦營造一種氛圍,讓學生能很快的進入文本狀態。因此,我回避了很多公開課開課時用王菲的歌曲《明月幾時有》導入的思路,而是直接發問:結合你的預習談談你最喜歡詞中的哪一句?讓學生真正自由地暢所欲言,老師不作過多地點評和干擾,說出自己預習時的真實想法和感受。然后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地把全詩朗誦一遍,用簡潔的語言說說這首詞的大意,并讓同學們根據剛才的理解,揣摩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感情和語氣語調來朗誦這首詞?這樣讓學生既對作品有完整的印象而又能直接進入文本。
其次,老師在課件音樂的配合下脫稿給學生作示范朗誦。在備課的過程中,我設法下載了許多的朗誦,有網上的朗誦愛好者的,也有南京師范大學陳少松教授的吟誦,還有唐宋名篇朗誦會上的吟唱等等,但都似乎總覺得和學生之間有些隔閡,所以最終決定還是自己來現場朗誦。盡管我自己的普通話水平不是很好(課后也有普通話好的聽課老師跟我反映說字咬得不是很準,找朗誦帶效果可能更好些),但我想這時學生需要的不是標準的普通話水平示范,他們需要的可能是這種激情——是與課文,與作者同喜同悲的激情。于是我選擇了神秘園的白石音樂作背景,在課堂上我背誦式的很投入的朗誦全文,學生們很受感染,在長時間熱烈的掌聲后,我讓同學們模仿在音樂背景下進行朗誦,學生均能一改平時的`扭捏之態,很投入的進行模仿。
然后,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分上下兩片揣摩研究每一句應該怎么讀。讓學生自主研究:你認為該怎么讀,為什么?由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有理由的,有把握的,能有話可說的來說:哪些詞要重讀?哪些詞要舒緩一些?哪些詞要急促些……每個同學可只說一句并請示范朗誦,如果說不清理由也沒關系,你可以用你的朗誦來告訴大家,同學互相補充糾正試誦。這樣不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研讀興趣,而且也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都能享受朗誦的樂趣。
課堂上同學們思維活躍,探究興趣濃厚,發言積極,每個同學都自覺主動地參與進來。在研究朗誦的同時,也對課文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朗朗的讀書聲把課堂氣氛一下就推向了高潮,學生們個個情不自禁,爭先恐后,以讀為榮,以讀為快,且讀得聲情并茂。
最后,則水到渠成了,在對全詞研究的基礎上,老師讓學生們用自己的真情完整地把全文朗誦一遍,效果顯而易見。當場聽課的領導及同行們都深深地感動了,陶醉了,人人不禁頷首微笑。我想這就是朗誦的魅力,語文的魅力吧。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 篇8
1、從學生課堂活動的形式看,本節課學生的群體活動是朗讀與討論。由于我對時間因素的考慮和對合作(討論)的重視,相對來講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思考,于是學生探究學習過程中的討論似乎更多地表現出浮光掠影,而非有效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活動不能說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問題的提出是非自主的,教學問題的設計都是由教師確定的。依據平時的教學實踐,我幾乎認定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是有局限的、是很困難的,所以就沒有從發揮學生自主性的角度來組織課堂教學。同時我對合作學習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缺乏深思熟慮,因此合作學習的預期效果沒有達到。
2、從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看,我期待的效果還是局限于學生對自己研讀教材的結論認同,而忽視了學生具備自主完成較高層次的研讀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學生的課堂活動基本上是圍繞我提出的問題展開思考和議論,發表見解等等。但由于我沒有讓學生在課前查尋有關資料,只是在課堂上介紹創作背景,因而導致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所以課堂活動受到了很大地局限,討論似乎難以展開。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課后我想:教師是否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從創作背景、詩人創作風格、這首詞所表現的情懷等方面去查尋資料。這樣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補充學習的機會,而且不同學生找到不同資料進行交流,能使大家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只要成為學生學習實踐的“助手”、促進者、激勵者,引導學生活動的方向——學習達到目標的路徑。至于路,還是要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走。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 篇9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我個人認為是成功的。教師介紹了必要的知識點,又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了詞的內容,并讓學生聯系實際學習了蘇軾的曠達胸襟,教師在教學過程只起了引導的作用,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氣氛較為濃厚。這樣的教學方式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也讓學生真正走進課堂教學中來。
但是,教學過后卻給我留下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課堂上真正互動起來的畢竟是少數同學,還有大部分的學生未能參與進來,特別是基礎差和平時少話的同學,怎樣才能讓他們參與進來?這是一個急需解決而又非常棘手的問題。利用多媒體授課之后,學生的重復學習缺乏必要的載體(如應有的'筆記等),有許多學生向我放映了這個情況,難道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好嗎?一節極為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新穎的教學設計,當面對的是基礎教學較差學生的時候,教學過程并不能顯示設計者的初衷,那么,這一堂課我們又如何評價呢?是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差?還是教學設計出了問題?我無從談起。
另外,教師的備課過程是很辛苦的,可是,我們更過關注的是教師教學的成敗,又有多少人來關注教師“一節課的背后”?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 篇10
學校這次組織的研討課活動主題是“同課異構”,所以這次講這個名篇我也希望上出一些不同來。以往上這類課,我喜歡給學生拓展其他同類篇目,擴大課堂容量,而這次上課,我刻意在避免這類情況,希望把這一首詩講的深入一些,也讓同學們對它理解的透徹一點。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名篇,而且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這次執教就是希望引導學生談出自己的理解。昨天在兩個班上這個課,上午在4班,感覺學生理解和感悟都可以;下午在3班,有很多同行聽課,感覺學生沒有放開,理解和感悟情況反而不如4班。我近幾年上公開課,存在一個問題,在調動學生課堂參與度方面有欠缺,沒有年輕時的親和力了,這是我以后上課要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
課后同行評課,有老師提到我的導課特別引人注意,我這才發現,這個導課確實振聾發聵。其實下面的課完全可以從這點出發,讓學生體會它的藝術性和思想性的結合。
準備課的過程中,我有一些新的思考:詩的'首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到底應該如何理解?我突然發現我們以前可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明月的象征義。
這句是化用自李白的詩句“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就是用這個化用來掩蓋自己真正的目的的。我這幾天尋找資料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想,然后把寫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11-29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08-04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15篇11-13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15篇11-29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15篇)11-30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15篇)11-13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集錦15篇)12-01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匯編17篇)10-23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集合15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