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水調歌頭和西江月賞析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水調歌頭和西江月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作者寫了三個場景,天上宮闕、人間榮華、人生離合。開頭問月,即為千古絕唱,借酒乘風,高處孤寒,一派飄逸豪邁之氣?蛇@也不如人間的朱閣綺戶,月照無眠,至此,人間應為圓滿了,而作者最后翻出第三個境界,人間的離合悲歡,卻又因一輪明月而化解,同看一輪月,遠隔千里,就是團圓。
《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闭J為它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注釋
⑴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游”“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 “歌頭”就是大曲中的開頭部分。
、票剑褐杆紊褡谖鯇幘拍辏1076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太守。
、沁_旦:到天亮。
、茸佑桑禾K軾的弟弟蘇轍的字,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并稱“三蘇”。
、砂丫疲憾似鹁票。把,執、持。
⑹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墻后的石臺。
、顺孙L:駕著風;憑借風力。歸去:回到天上去
、汰偅╭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月宮。
⑼不勝(shèng):經不住,承受不了。勝:承擔、承受。
、闻逵埃阂馑际窃娙嗽谠鹿庀缕鹞,影子也隨著舞動。弄,玩弄,欣賞。
、虾嗡疲汉稳,哪里比得上。一說何時。
⑿轉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 雕飾華麗的門窗。
⒀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月亮)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么。
、掖耸拢褐溉说摹皻g”“合” 和月的“晴”“圓”。
、拥褐。
、郧Ю锕矉染辏褐幌M麅扇四昴昶桨博o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共同,一起。嬋娟,本意指婦女姿態美好的樣子,這里形容月亮。
譯文
丙辰年中秋,通宵暢飲,大醉而歸,寫了這首詞——并有些思念弟弟蘇轍。
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圓缺的規律呢?我舉杯遙問蒼穹。不知道天宮里,現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著這清風扶搖而上去問問故人,只怕高樓紅墻、層樓疊榭,我經不住那高處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風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銀光乍泄下,猶如宮娥起舞的影和這水波微蕩的風呢?
流光瞬息,月兒從高樓檐角,又跳入滿是雕花團簇的窗欞,盯著我這樣輾轉反側的外鄉之人看啊看。月兒呀月兒我可有哪里惹惱了你嗎,不然為什么要在我與親朋分別的時候格外的圓呢?哎!其實我也知道自古以來這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就與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難以求全。只望遠方的親朋都平安喜樂,哪怕現在隔著萬水千山,沐浴在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們相聚時是一樣的。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代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差至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熙寧九年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詞。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年—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西江月
【宋】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注釋
⑴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詞牌名。雙調五十字,前后闋各兩平韻,一仄韻,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闋起首兩句例用對仗。
⑵平山堂:位于揚州西北的大明寺側,乃歐陽修知揚州時所建!遁浀丶o勝》:“負堂而望,江南諸山拱列檐下,故名!
⑶彈指:佛教名詞,比喻時間短暫!渡舐伞罚骸耙粍x那著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
⑷十年:蘇軾于熙寧四年(1071)于揚州謁見歐陽修,至此已十年左右,舉其成數。老仙翁:指歐陽修。
、升埳撸盒稳莶輹@畎住恫輹栊小罚骸皭U怳如聞鬼神驚,時時只見龍蛇走!贝酥笟W陽修在平山堂壁留題之墨跡。
⑹文章太守:用歐陽修《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句:“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藯盍猴L:仍用上舉歐陽修《朝中措》詞,因其中有“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句。此句謂吟誦歐公詠平山堂這首詞。
⑻“未轉”句:白居易《自詠》:“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此反用之,追進一層,謂未轉頭時,已是夢幻。[1][2]
譯文
我第三次經過平山堂時,前半生已在彈指聲中過去。十來年沒見老仙翁了,只有墻上他的墨跡,仍是那樣氣勢雄渾,猶如龍飛蛇舞。
我在堂前“歐公柳”下寫下這首詞,悼念文壇英杰,故揚州太守歐陽修。別說人死后萬事皆空,縱然是活在世上,也不過是一場大夢呀!
創作背景
歐陽修是蘇軾的恩師,是對蘇軾影響一生至巨的人。歐陽修于慶歷八年(1048)知揚州時建平山堂。蘇軾在作此詞之前,已經兩次到過揚州。第一次,是熙寧四年(1071)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經揚州;第二次,是熙寧七年(1074)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經揚州。這是蘇軾第三次到揚州平山堂,恩師歐陽修早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勁的手跡,更讓人心生緬懷之念,因作此詞。
關于蘇軾第三次到平山堂的時間,亦即此詞的創作時間,學界尚有爭議。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元豐二年(1079)四月,蘇軾從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吳興)經過揚州;另一說是元豐七年(1084)十月,蘇軾由黃州赴汝州時經過揚州。
【賞析】
詞一開端,便慨嘆世事如夢,“世事”既可以指具體的歷史實事,即指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為蘇軾對人生命運的抽象意義的認識!靶聸觥敝赣忠粋秋天的來臨,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見詩人對節候變化的敏感;“新涼”亦指詩人再次遭到排擠打擊的人生際遇,用一個“涼”字,表達了詩人心中的凄涼之情。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痹诶渎淝迩锏囊估,涼風吹打著庭院里的樹葉,在空曠的長廊里發出凄涼的回響。詞人取過鏡子,看見兩鬢爬滿了白發,“人生何處得秋霜?”詞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讀者同樣可以感覺到陣陣寒意襲來。
下片兩句,更可見牢騷之意。“酒賤常愁容少,月明多被云妨!薄熬瀑v”是因為“人賤”,暗指身遭貶斥,受人冷遇!霸旅鳌本潆[喻小人當道,君子遭讒。蘇軾遠貶黃州,心中的失落與不滿是以這種自我嘲諷的形式來表現的!爸星镎l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秉c出了作詞的時間與主旨。”中秋”是傳統意義上團聚的節日,蘇軾選取“中秋”這一宴樂的節日作為背景,以虛筆中的樂景寫衷情,使哀情因之更哀。據記載,這首詞下原有注釋“寄子由”,可見蘇軾此詞是在中秋之夜寫給其兄弟蘇轍的。其實,蘇軾當時在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憂國之心、身世之感,或許交織在一起。蘇軾渴望著與兄弟一訴衷腸,無奈遠貶黃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遙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兩地情,遙望卻不能與之相聚,明天卻又要面臨現實中太多的痛苦與無奈,蘇軾因而陷入更為深沉的悲涼之中。
在那首寫于密州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蘇軾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與這首《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相比,兩詞都是借寫景抒懷,都渲染了一個“寒”、“涼”的情緒意境,給詞蒙上了一層深厚的情感意韻。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節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涼”;前者寫天上人間之“清寒”,后者寫現實人間之“凄涼”;前者想象天上人間之“寒”以反襯人世間值得留戀,后者借人間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涼”的心靈。
【水調歌頭和西江月賞析】相關文章:
水調歌頭·追和賞析10-12
《水調歌頭》譯文和賞析大全12-06
水調歌頭(追和)原文及賞析04-29
水調歌頭·追和原文及賞析09-26
《水調歌頭追和》的閱讀答案及賞析07-06
水調歌頭·和龐佑父原文及賞析02-05
水調歌頭·和龐佑父原文賞析04-11
《水調歌頭·和龐佑父》原文及賞析04-30
水調歌頭·和龐佑父原文及賞析05-01
蘇軾《水調歌頭》賞析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