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精華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詞鑒賞吧?古詩詞鑒賞,簡單來說,就是這首古詩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那么,大家知道古詩詞鑒賞的主要思路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分享。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1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⑽。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古詩簡介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又稱《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于東坡貶居黃州的第四年,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全詞通過描繪快哉亭周圍壯闊的山光水色,抒發了作者曠達豪邁的處世精神。這首詞有其獨到的特色,它把寫景、抒情和議論熔為一爐,表現作者身處逆境,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世界,以及詞作雄奇奔放的風格。
翻譯/譯文
落日中卷起繡簾眺望,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的夕陽與亭臺相映,空闊無際。為了我的來到,你特意在窗戶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猶新。這讓我想起當年在平山堂的時候,靠著枕席,欣賞江南的煙雨,遙望遠方天際孤鴻出沒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體會到醉翁(歐陽修)詞句中所描繪的,山色若隱若現的'景致。
廣闊的水面十分明凈,山峰翠綠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一陣颶風,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涌,風云開闔,一個漁翁駕著一葉小舟,在狂風巨浪中掀舞。見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風賦》,像宋玉這樣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莊子的風是天籟之說的,硬說什么風有雄風、雌風。其實,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注釋
⑴此詞于公元1082年(元豐六年)六月作。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⑵濕青紅:謂漆色鮮潤。
⑶平山堂:公元1048年歐陽修在揚州所建。
⑷欹枕:謂臥著可以看望。
⑸醉翁:歐陽修別號。
⑹“山色”句:出自歐陽修《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
⑺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⑻一葉:指小舟。白頭翁:指老船夫。
⑼“堪笑”三句:蘭臺公子,指戰國楚辭賦家宋玉,相傳曾作蘭臺令。他有《風賦》云:“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說“大王之雄風”與“庶人之雌風”截然不同。莊生:戰國時道家學者莊周。《莊子·齊物論》說,“人籟”是吹奏簫笛等竹器的聲音,“天籟”是發于自然的音響,即指風吹聲。蘇軾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風賦》“快哉此風”句。但他認為風是自然之物,本身不應有雌、雄之別,大家都可享受。
⑽剛道:“硬說”的意思。
⑾一點”兩句:謂胸中有“浩然之氣”,就會感受“快哉此風”。《孟子·公孫丑上》云:“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指的是一種主觀精神修養。
賞析/鑒賞
這首詞又名《快哉亭作》,作于東坡貶居黃州的第四年,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全詞通過描繪快哉亭周圍壯闊的山光水色,抒發了作者曠達豪邁的處世精神。
上片前四句以實筆寫景,目光由遠及近,然后轉入對平山堂的回憶,后五句寫平山堂,實際是以虛筆寫快哉亭,二者風光一致,對歐陽修的思念更使此亭見得親切。
過片五句再次轉回到目前,江面由靜謐安閑而忽然波瀾洶涌,作者視角也由千頃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漁翁。所寫景物的象征意義是很明顯的,那隱沒于煙雨之中的杳杳孤鴻,那忽然而起的驚濤駭浪,那隨浪掀舞的白頭漁翁,寄托著多少作者政治生涯中的感慨!正是因為這諸多感慨,使"快哉"的呼喚更為迫切。最后三句議論和兩句抒情即由此生發出來,表現了作者超然于萬物之上的瀟灑胸襟,以及對心性修養的不懈追求,這是作者尋找的內在超越之路。在這樣的道路上,"一蓑風雨任平生",怎能不感到無限快意呢!
這首詞在藝術構思和結構上,具有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大開大合、大起大落的特點。下片的描寫和議論,豪縱酣暢,氣勢磅礴,詞中出沒風濤的白頭翁形象,猶如百川匯海,含蓄地點明全篇主旨,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
全詞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既描寫了浩闊雄壯、水天一色的自然風光,又其中灌注了一種坦蕩曠達的浩然之氣,展現出詞人身處逆境卻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風貌,充分體現了蘇詞雄奇奔放的特色。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2
水調歌頭·和龐佑父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云留。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剩喜燃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勛業故優游。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古詩簡介
《水調歌頭·和龐佑父》是南宋愛國詞人張孝祥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寫景,描寫采石戰爭的勝利。下片抒情,通過對歷史的緬懷抒發愛國之情。全詞閃耀著時代的光彩,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融入詞中,自然貼切,舒卷自如。
翻譯/譯文
這一次終于洗雪了敵寇所揚起的恥辱塵囂,我被風云羈絆滯留于撫州。有誰來譜寫英勇壯士舍身鏖戰的悲壯頌歌呢?惟有古城樓頭凄厲沉雄的吹角之聲。我素來就有江河湖海那樣壯闊奔涌的豪情壯志,當此邊關告急、山河有異之際,我常常夜不能寐,挑燈看劍,渴望參戰,以了平生保國宿愿。令人大喜過望的是,心愿卻在好友你的業績之中得以實現。那采石磯掀起的驚濤駭浪,也是氣凌霄漢,高浮天際的。
回想當年,三國時期的周瑜和東晉時期的謝玄;他們正年富力強。那時周瑜與小喬結婚不久,謝玄則還未解下少年佩帶的香袋,但他們都于風流瀟灑之中,從容不迫地在水中建立了不朽的功業。赤壁磯頭現在惟有落日殘照,淝水橋畔早已漫生荒涼衰草。像古人展才的地方現在還會有嗎?由此產生了無限的惆悵和愁緒。我愿乘長風,披荊斬棘,沖破萬里波濤;要像祖逖決心北伐那樣,揮槳擊水,誓死收復中原的大好山河。
注釋
①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水調歌”“花犯念奴”“花犯”。[2]
②龐佑父:一作佑甫,名謙孺(1117—1167),生平事跡不詳,他與張孝祥、韓元吉等皆有交游酬唱。
③雪洗:洗刷。這里用“雪”字,疑與冬天用兵有關。
④風約楚云留:說自己為風云所阻,羈留后方,這時作者知撫州(今江西市名,舊屬楚國),未能參加前方工作,故云楚云。
⑤悲壯:指悲壯的勝利戰績。
⑥吹角:奏軍樂,這里象征勝利的凱歌。
⑦湖海:據《三國志·魏志·陳登傳》的記載,陳登,字元龍。許汜說他是“湖海之士,豪氣不除”。風景:用《世說新語》載周“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語意,指宋南渡。
⑧燃犀處:晉溫嶠平亂還鎮至采石磯,傳云其下多怪物,燃犀照之,見水族奇形怪狀。怪物指金兵。
⑨香囊:《晉書·謝玄傳》:“玄少好佩紫羅蘭香囊,(謝)安患之,而不欲傷其意,因戲賭取,即焚之于地,遂止。”
⑩乘風去:《南史·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胸懷大志,曾對叔父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
創作背景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虞允文大敗金兵于采石江上,軍民振奮。張孝祥聞訊后,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寫下這首詞。
賞析/鑒賞
此詞的主題是一曲豪邁悲壯的勝利凱歌,但藝術構思別具一格。作者沒有運用彩筆濃墨來描繪戰爭的壯觀,而是通過寫景、記敘、抒情和借古頌今的手法,熱情洋溢地謳歌戰爭的勝利,同時抒發愛國豪情。
開頭“雪洗虜塵靜”一句,籠罩全篇,概括了采石戰勝。這對靖康之恥來說也是一次洗刷。這次交戰偏偏又在冬十一月,正是風雪交加的時節,故用雪字,又是即景寫實。“風約”句是說自己因受風雨所阻未能為前方戰事效力。一個“留”字,細致委婉地表述了詞人未能參戰的.遺憾心事。他在《辛巳冬聞德音》詩中直率地道出:“小儒不得參戎事,剩賦新詩續雅歌。”
“何人為寫悲壯”二句,敘寫歡慶勝利的情景。“悲壯”與“吹角”,上下相關聯,渲染氣氛,使一種充滿勝利歡快的情緒,躍然紙上。
下面詞人借用典故以自抒壯懷。正是借典故形象地表述自己渴望收復中原的心愿。詞人從夜間燃燭撫摸著寶劍的實景中,進一層抒發收復神州的豪情。
“剩喜”二句,承上而來,落到采石戰場。把金兵比做妖魔,以燃犀照妖比喻作戰的勝利。
下片由寫實景轉入抒情。“憶當年”三句,文筆宕開。詞人用一個“憶”字,引發出歷史的遐想。三國的周瑜和東晉的謝玄都是作者所崇敬的歷史人物。想當年周瑜在赤壁大戰時年僅三十四歲,謝玄在淝水之戰時年僅四十一歲。他們正處在大有作為的青壯之年。
“小喬初嫁”三句承上敘寫周、謝。即是上句“周與謝”的延伸,又落到他們從容不迫地為國建立勛業方面,并以此來比擬虞允文。因此詞人不是隨意擷取,而是借以抒發宏大的抱負。
“赤壁”三句,由回憶歷史轉入當前。周瑜與謝玄都曾建立過不可磨滅的功勛,但現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如今的赤壁磯頭夕陽斜照,淝水橋邊一片衰草。這些冷落蕭瑟的景象,引起了人們的無限愁緒。
“我欲”二句承上收束,悲中有壯。詞人借用典故是表明自己的豪情壯志。詞末以“擊楫誓中流”作結,既回應上片“風約楚云留”,又用積極奮發的音調振起全篇,使整首詞有一種慷慨悲壯的“裂竹之聲”。
名家點評
明代楊慎《詞品》:如《歌頭》、《凱歌》諸曲,駿發蹈厲,寓以詩人句法者也。
清代馮煦《蒿庵論詞》:于湖在建康留守席上賦 《六州歌頭》,感憤淋漓,主人為之罷席。他若 《水調歌頭》之“雪洗虜塵靜”一首,率皆眷懷君國之作。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3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原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宋代〕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釋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達旦:到天亮。
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
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墻后的石臺。
歸去:回去,這里指回到月宮里去。
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不勝(shèng,舊時讀shēng):經受不住。
勝:承擔、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轉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 雕飾華麗的門窗。
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
何事:為什么。
此事: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
但:只。
千里共嬋(chán )娟(juān):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賞。
嬋娟:指月亮。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拼音解讀:
shuǐ diào gē tóu ·míng yuè jǐ shí yǒu
sū shì sū shì 〔sòng dài 〕
bǐng chén zhōng qiū ,huān yǐn dá dàn ,dà zuì ,zuò cǐ piān ,jiān huái zǐ yóu 。
míng yuè jǐ shí yǒu ?bǎ jiǔ wèn qīng tiān 。bú zhī tiān shàng gōng què ,jīn xī shì hé nián 。wǒ yù chéng fēng guī qù ,yòu kǒng qióng lóu yù yǔ ,gāo chù bú shèng hán 。qǐ wǔ nòng qīng yǐng ,hé sì zài rén jiān 。(hé sì yī zuò :hé shí ;yòu kǒng yī zuò :wéi / wéi kǒng )
zhuǎn zhū gé ,dī qǐ hù ,zhào wú mián 。bú yīng yǒu hèn ,hé shì zhǎng xiàng bié shí yuán ?rén yǒu bēi huān lí hé ,yuè yǒu yīn qíng yuán quē ,cǐ shì gǔ nán quán 。dàn yuàn rén zhǎng jiǔ ,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 。
相關翻譯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通宵痛飲直至天明,大醉,趁興寫下這篇文章,同時抒發對弟弟子由的懷念之情。
像中秋佳節如此明月幾時能有?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高遙在上的宮闕,現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憑借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里比得上人間煙火暖人心腸。
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可又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人生本就有悲歡離合,月兒常有圓缺,(想要人團圓時月亮正好也圓滿)這樣的好事自古就難以兩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都能平安健康長壽,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賞明月。
相關賞析
這是一首紀游詞,是以時間為序來鋪敘景物的。詞的上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游者游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曠達的精神。
詞的上片寫沿途景觀。“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這首詞開頭兩句是說,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灘邊稀疏的柳樹似乎在向剛放晴后的沙灘獻媚。
第一句寫清晨,風斜雨細,瑟瑟寒侵,這在殘冬臘月是很難耐的,可是東坡卻只以“作曉寒”三字出之,表現了一種不大在乎的態度。第二句寫向午的景物:雨腳漸收,煙云淡蕩,河灘疏柳,盡沐晴輝。儼然成了一幅淡遠的風景圖畫了。一個“媚”字,尤能傳出作者喜悅的心聲。作者從搖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覺察到萌發中的春潮。于殘冬歲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機,這正是東坡逸懷豪氣的表現,精神境界的高人之處。
“入淮清洛漸漫漫。”第三句是說,眼前入淮清洛,仿佛漸流漸見廣遠無際。
上片結句寄興遙深,一結甚遠。句中的“清洛”,即“洛澗”,發源于合肥,北流至懷遠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在臨淮)不近,非目力所及。那么詞中為什么提到清洛呢?這是一種虛摹的筆法。作者從眼前的淮水聯想到上游青碧的洛澗,當它匯入濁淮以后,就變得渾渾沌沌一片浩茫了。在這里顯然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而是含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的歸隱林泉的寓意在內。
下片轉寫作者游覽時的清茶野餐及歡快心情。一起兩句,作者抓住了兩件有特征性的事物來描寫:乳白色的香茶一盞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盤。兩相映托,便有濃郁的節日氣氛和誘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狀煎茶時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張,形象鮮明。午盞,指午茶。此句可說是對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繪。“蓼茸蒿筍”,即蓼芽與蒿莖,這是立春的應時節物。舊俗立春時饋送親友以鮮嫩春菜和水果、餅鉺等,稱“春盤”。
此二句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地寫出了茶葉和鮮菜的鮮美色澤,使讀者從中體味到詞人品茗嘗鮮時的喜悅和暢適。這種將生活形象鑄成藝術形象的手法,顯示出詞人高雅的審美意趣和曠達的人生態度。“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一個具有哲理性的命題,用詞的結尾,卻自然渾成,有照徹全篇之妙趣,為全篇增添了歡樂情調和詩味、理趣。
這首詞,色彩清麗而境界開闊的生動畫面中,寄寓著作者清曠、閑雅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態度,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無盡的遐思。
作者介紹
蘇軾蘇拭〔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4
水調歌頭·登多景樓
寒眼亂空闊,客意不勝秋。強呼斗酒,發興特上最高樓。舒卷江山圖畫,應答龍魚悲嘯,不暇愿詩愁。風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憐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都把平生意氣,只做如今憔悴,歲晚若為謀。此意仗江月,分付與沙鷗。
翻譯
深秋季節,江面空闊,一陣寒風吹來,眼睛被吹得發澀,頓感寒意,讓我這個他鄉之客不勝秋意悲涼。為了驅散這些憂愁,我呼酒登樓,登上了多景樓的最高處。倚欄四望,江山壯麗如畫,巧奪天工。長江波濤洶涌,那下面的魚龍應當正在一唱一和地悲嘯著吧,而我卻沒有賦詩吟愁這樣的閑情逸致。江上的寒風霜露總是善于欺負客居之人,將它們的寒氣吹入我的衣裘中,讓我頓感寒冷。
寒意讓我頓時清醒,滿腔豪情都化成感慨,望著神州大地徒然興嘆悲鳴。我一直胸懷報國壯志,卻報國無門,空自白了鬢間須發。平生空有一腔意氣,現在卻只剩了憔悴,暮年已至,如何能再有作為,一展襟懷?只有這江上的明月和那沙鷗能夠了解我的心意,就讓它們陪我度此殘生吧。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水調歌”,雙調九十五字,上闋九句四平韻、下闋十句四平韻。
多景樓:在今江蘇鎮江北固山甘露寺內,北臨長江,登之可以極目望遠。
寒眼:眼睛被江上冷風吹得發澀,感到寒意。
不勝秋:禁不住秋天的愁苦。
發興:引發興致。
舒:伸展。
卷:卷起。
巧:善于。
然:助詞,表狀態。
歲晚:晚年,暮年。
若為:怎樣。
分付:交付。
賞析
詞的上闋領起于登樓所見的蕭索秋景。“寒眼”并非冷眼,而是“眼寒”,是冷落的景物使眼睛生出寒意,其實就是心寒、情寒。“亂空闊”初看頗不合情理,因為“亂”似乎與空闊關系不大。詞人借秋天的背景將“亂”字與落葉相結合。秋天到來,落葉處處,使空闊的江天看起來零亂而蕭條,如此理解,“亂空闊”自然就合情合理了。而蕭條的愁情是由蕭條的秋景引起。所以詞人云“客意不勝秋”。不過詞人并沒有繼續這種低沉的情緒,而是強行振作,越是愁恨低回,他越是要“強呼斗酒,發興特上最高樓”,這顯示了他的`倔強和自信。在詞人這種精心設計中,他在“最高樓”上目睹了“江山圖畫”的可舒可卷,聽到了長江波濤洶涌中的“龍魚悲嘯”,并無余暇顧及小家子氣的“詩愁”。可是,江山雖然壯美,卻擋不住南宋國勢日漸衰微。詞人雖然倔強,壯志仍然難酬,此時的豪情,壯則壯矣,而悲憤卻是掩在深處抹不去,勉強的豪情無法長久。當強提的那口硬氣逐漸消退,一陣秋風秋露,此時詞人寒意頓生,情緒再次低沉下來。
下闋抒情。在情緒跌宕起伏的登樓“望神州”之后,詞人忽然有所悟繼而感嘆。國勢衰微,有志者理應報國,可像詞人這樣的智勇雙全人士卻報國無門。他為此憂憤白頭,平生的抱負理想、壯志豪情,只剩下今時的失落黯然。時光流逝,詞人垂垂老亦,他壯志難酬。念至于此,詞人雖不甘心,卻也無可奈何,只有“此意仗江月,分付與沙鷗”,陪伴他的只有江月和沙鷗。情緒承接上闋結尾處的低回,顯得不平、無奈、凄涼。
整首詞氣象闊大,語意爽直,悲壯激越,在歷代登樓作品中別具一格。
創作背景
淳熙五年(1178年),詞人與辛棄疾二人從水路旅游,經過揚州,登上了多景樓,感懷傷景,不能自已,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5
原文:
水調歌頭·游覽
朝代:宋代
作者:黃庭堅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花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
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翻譯:
瑤草:仙草。武陵溪:典出陶淵明《桃花源記》,此指美好的世外桃源。桃源的典故在后代詩詞中又常和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遇仙女的傳說混雜在一起。欹玉枕、拂金徽:欹,依。金徽,即琴徽,用來定琴聲高下之節。謫仙:指李白。白螺杯:用白色螺殼制成的酒杯。
賞析:
此詞為春行紀游之作,詞人采用幻想的鏡頭,描寫神游“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他出世、入世交相沖撞的人生觀,表現了他對污濁的現實社會的不滿以及不愿媚世求榮、與世同流合污的'品德。據此看來,此詞大約寫于詞人被貶謫時期。
開頭一句,詞人采用比興手法,熱情贊美瑤草(仙草)像碧玉一般可愛,使詞作一開始就能給人一種美好的印象,激起人們的興味,把讀者不知不覺地引進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從第二句開始,則用倒敘的手法,逐層描寫神仙世界的美麗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這里,詞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陶淵明描寫這種子虛烏有的理想國度,表現他對現實社會的不滿。黃庭堅用這個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這三句寫詞人春天來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處盛開著桃花,樹枝上的黃鸝不停地唱著婉轉悅耳的歌。
“我欲穿花尋路”三句,寫詞人想穿過桃花源的花叢,一直走向飄浮白云的山頂,一吐胸中浩然之氣,化作虹霓。這里,詞人又進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現對現實的不滿,幻想能找到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兩句,曲折地表現他對紛亂人世的厭倦但又不甘心離去的矛盾。詞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盡的詩味。
“紅露濕人衣”一句,是從王維詩句“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脫化而來,黃庭堅把“空翠”換成“紅露”,化用前人詩句,天衣無縫,渾然一體。
下片繼寫作者孤芳自賞、不同凡俗的思想。詞人以豐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彈瑤琴)”表現他的志行高潔、與眾不同。“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兩句,表面上是說李白不在了,無人陪他飲酒,言外之意,是說他缺乏知音,感到異常寂寞。他不以時人為知音,反而以古人為知音,曲折地表達出他對現實的不滿。
“我為靈芝仙草”兩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開頭的“瑤草”,“朱唇丹臉”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蘇軾詠黃州定惠院海棠詩云:“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花容美艷,大抵略同,故這里也可用以說桃花。這兩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語言,用意如李白《擬古十二首》之四所謂“恥掇世上艷,所貴心之珍”。“長嘯亦何為”意謂不必去為得不到功名利祿而憂愁嘆息。
這首詞中的主人公形象,高華超逸而又不落塵俗,似非食人間煙火者。詞人以靜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頗具仙風道骨的風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寫得無一點塵俗氣,其實是要想象世界中構筑一個自得其樂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連于其中,并以此與充滿權詐機心的現實社會抗爭,忘卻塵世的紛紛擾擾。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6
原文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翻譯/譯文
剛喝了長沙的水,又吃著武昌的魚。我在萬里長江上橫渡,舉目眺望舒展的長空。哪管得風吹浪涌,這一切猶如信步閑庭,今天我終于可以盡情流連。孔子在岸邊嘆道:光陰如流水般遠去了!
江面風帆飄蕩,龜蛇二山靜靜佇立,胸中宏圖升起。大橋飛跨溝通南北,長江天塹將會暢行無阻。我還要在長江西邊豎起大壩,斬斷巫山多雨的洪水,讓三峽出現平坦的水庫。神女(神女峰)想必很健康,但她會驚愕世界變了模樣。
注釋
⑴游泳:1956年6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橫渡長江,到達漢口。
⑵長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所謂無沙水,地在長沙城東,有一個有名的‘白沙井’。”
⑶武昌魚:據《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記載:吳主孫皓要把都城從建業(故城在今南京市南)遷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謠說:“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這里化用。武昌魚,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魚,稱團頭鳊或團頭魴。
⑷極目楚天舒:極目,放眼遠望。武昌一帶在春秋戰國時屬于楚國的范圍,所以作者把這一帶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開闊。柳永詞《雨霖鈴》:“暮靄沉沉楚天闊”。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給黃炎培的`信中說:“游長江二小時飄三十多里才達彼岸,可見水流之急。都是仰游側游,故用‘極目楚天舒’為宜。”
⑸寬余:指神態舒緩,心情暢快。
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
⑺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惜。
⑻風檣:檣,桅桿。風檣,指帆船。
⑼龜蛇:見《菩薩蠻·黃鶴樓》“龜蛇鎖大江”注。實指龜山、蛇山。
⑽一橋飛架南北:指當時正在修建的武漢長江大橋。一九五八年版《毛主席詩詞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詩詞》,作者曾將此句改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后經作者同意恢復原句。
⑾天塹:塹,溝壕。古人把長江視為“天塹”。據《南史·孔范傳》記載,隋伐陳,孔范向陳后主說:“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
⑿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將來還打算在鄂西川東長江三峽一帶建立巨型水壩(“西江石壁”)蓄水發電,水壩上游原來高峽間狹窄洶涌的江面將變為平靜的大湖。到那時,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這個“平湖”里來。巫山上的神女當然會健在如故,她看到這種意外的景象,該驚嘆世界真是大變樣了。巫山,在四川省巫山縣東南。巫山形成的峽谷巫峽和上游的瞿塘峽、下游的西陵峽合稱三峽。”巫山云雨“,傳楚宋玉《高唐賦·序》說,楚懷王在游云夢澤的高唐時曾夢與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稱“旦為朝云,暮為行雨”,這里只是借用這個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賞析/鑒賞
1956年,63歲的毛主席寫下《水調歌頭·游泳》一詩,詩依然壯志。他從上片對游泳的舒暢之感及時光流逝之感一直寫到下片對社會主義建設藍圖在胸的自由聯想。
接著筆力一轉,撥出雄音,“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點明此詩是“游泳”之主旨,同時又流露出詩人在江上所感到的舒展、空闊。詩人在1957年2月11日寫給民主人士黃炎培的信中注解了此句:“游長江二小時飄三十多里才達彼岸,可見水流之急。都是仰游、側游,故用‘極目楚天舒’為宜。”“楚天”當然是指長江中游地區的天空,這兒指武漢上空。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修建武漢長江大橋。1955年毛澤東視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澤東巡視南方,又視察了大橋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澤東三次暢游長江,寫下了此詞。
宋玉《高唐賦》,稱楚襄王夢見神女,神女說她“旦為行云,暮為行雨。”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7
原文:
水調歌頭·題西山秋爽圖
清代:納蘭性德
空山梵唄靜,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許塵侵。歲晚憶曾游處,猶記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絕頂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云中錫,溪頭釣,澗邊琴。此生著幾兩屐,誰識臥游心?準擬乘風歸去,錯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布襪青鞋約,但向畫圖尋。
譯文:
空山梵唄靜,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許塵侵。歲晚憶曾游處,猶記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絕頂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空山梵唄,水月洞天,這世外幽靜的山林,不惹一絲世俗的塵埃。還記得那夕陽西下時,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在懸崖絕頂之上的茅草屋中,一位老和尚正在沉吟。
云中錫,溪頭釣,澗邊琴。此生著幾兩屐,誰識臥游心?準擬乘風歸去,錯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布襪青鞋約,但向畫圖尋。
行走在云山之中,垂釣于溪頭之上,彈琴于澗水邊,真是快活無比。隱居山中,四處云游,一生又能穿破幾雙鞋子,而我賞畫神游、的心情又有誰能理解?往日誤入仕途,貪圖富貴,如今悔恨,想要歸隱山林,但是這一愿望要到何日才能實現呢?只希冀從這畫中找尋。
注釋:
空山梵(fàn)唄靜,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許塵侵。歲晚憶曾游處,猶記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絕頂茅庵(ān)里,老衲(nà)正孤吟。
梵唄:指寺廟中誦經之聲。猶記二句:謂還記得那夕陽西下時,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界疏林,連接著稀疏的樹林。
云中錫,溪頭釣,澗(jiàn)邊琴。此生著幾兩屐(jī),誰識臥游心?準擬乘風歸去,錯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zān)。布襪青鞋約,但向畫圖尋。
錫:即錫飛,僧人行走。幾兩屐:幾雙鞋子(指木屐,木底有齒的鞋子,古人游山多用之)。臥游,觀賞山水畫以代游覽。準擬,打算、希望。槐安,即槐安夢、南柯夢故事。事見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投簪:丟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棄官。布襪青鞋:本指平民百姓之裝束,此處借指棄官隱居,語出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青鞋布襪從此始。”
賞析:
題畫之作有類詠物,既要有物又要有人,人物交融,不即不離,方為佳構。本篇即可謂有如此特色的一首。此中之物是作畫者所畫之圖,人是賞畫之作者。清人將所題之畫于詞中作了傳神的描繪,又于畫景之中表達了感受和心情。上片側重畫圖之景與境的描寫,下片側重觀畫之感受與心情的`刻畫。由此篇所表達的情趣來看,納蘭厭于榮華富貴的貴公子、侍從官的生涯,向往清心寡欲。遠離塵囂,像圖畫中的老僧一樣去生活,同對也表達了所愿難以求得的矛盾與無奈的心情。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8
水調歌頭·賦魏方泉望湖樓
屋下半流水,屋上幾青山。當心千頃明鏡,入座玉光寒。云起南峰未雨,云斂北峰初霽,健筆寫青天。俯瞰古城堞,不礙小闌干。
繡鞍馬,軟紅路,乍回班。層梯影轉亭午,信手展緗編。殘照游船收盡,新月畫簾才卷,人在翠壺間。天際笛聲起,塵世夜漫漫。
創作背景
朱祖謀箋:《癸卯雜識》:魏峻,字高叔,號方泉,娶趙氏,乃穆陵親姊,四郡主也。此詞作于公元1246年(淳祐六年),根據夏承燾《吳夢窗系年》,當時吳文英四十七歲。《吳郡志》:魏峻本年三月,自知平江除刑部侍郎,還朝而卒。
賞析
“屋下”兩句,點明“望湖樓”是座傍山依水的建筑物。樓宇挑出水面,所以“屋下半”有“流水”淙淙;隔著樓頂望去,可以看到青山蜿蜓。“當心”兩句,“當心”應作“賞心”。此言是樓面湖而筑,門窗開處,千頃平靜似鏡的湖水皆入眼中,水光掩映之下,使樓內滿室生寒,真是“水光瀲滟晴方好”,使人見后賞心悅目。“云起”三句,寫遠眺。此言如果湖對面的南高峰上罩上了黑云,那末這兒一時半刻還不致會有雨;又如果是樓后面的'北高峰上云霧收斂的話,那末這里也就會馬上會轉晴了。據此,望湖樓應在北高峰前的西湖北面。又看那云來云去,以天作紙,以云作畫,像是有一個大手筆在用一支“健筆”著意地揮灑。“俯瞰”兩句,形容樓之高。此言從望湖樓上可以低首遠望遠處古老的城墻,那窗外的欄干,擋不住詞人的視線。
“繡鞍馬”五句,寫游湖之人中午都來樓中休息。此言那些騎在鋪著繡鞍的俊馬上的游客們,從綠水青山中盡興返回,到“望湖樓”時剛好日至正午。在等候午餐之間,有人信手翻閱起隨身所帶的書本。“緗編”,即緗帙,系淺黃色的書套,這里借代為書本。歐陽修《進唐書表》有:“久披緗帙,粗定鉛黃”可證之。“殘照”三句,寫黃昏景。言游客們在樓中酒醉飯飽之后,不知不覺中已臨近黃昏。他們還可以從樓上觀賞到落日余暉。那時候湖面上已經沒有了游船。當蛾眉月升起之時,它似乎是掛在樓門簾邊的銀鉤一般,更顯得湖山如畫般清新可愛。從“新月”句中可知,“望湖樓” 確在北高峰前的西湖邊上,因此游客可從樓中如平湖秋月那樣的欣賞月色了。再是“新月”,也點明時在月初。詞人從翠綠色的壺形窗中望了出去,岸邊游人似乎是行走在鑲嵌的畫框里一樣。“天際”兩句。言當遠處隱隱約約地響起牧童晚歸時的牧笛聲時,很快這花花世界又將融入進漫漫長夜之中。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9
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翻譯: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何時才有?端起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
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愿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10
水調歌頭·偶為共命鳥
偶為共命鳥,都是可憐蟲。淚與秋河相似,點點注天東。十載樓中新婦,九載天涯夫婿,首已似飛蓬。年光愁病里,心緒別離中。
詠春蠶,疑夏雁,泣秋蛩。幾見珠圍翠繞,含笑坐東風。聞道十分消瘦,為我兩番磨折,辛苦念梁鴻。誰知千里夜,各對一燈紅。
翻譯
有幸結為夫妻卻因長久分離難以相聚。傷心的淚水足以匯成那隔離牛郎織女的銀河。十年九別,妻子長久獨居,閨房猶如牢房。時光流逝,她的青春也被迅速無情地吞噬,而這正是因為自己外出奔波。
蠶絲綿綿不斷,雁行比翼并肩,蛩鳴纏綿哀怨。本應讓妻子過上無憂無慮、豐衣足食的生活,也未曾辦到。妻子已為我生了兩個孩子,平時舉案齊眉,相敬如賓,身體已十分消瘦。誰又能知道,今夜我們身在千里之外,各自面對孤燈。
注釋
共命鳥:佛經中所載雪山神鳥名,又譯作命命鳥、生生鳥。
秋蛩:指蟋蟀。
梁鴻:東漢扶風平陵(今陜西省興平市)人。娶同縣孟光為妻,魚水相得,每逢進膳,孟光必“舉案齊眉”,后世遂奉二人為夫妻關系和諧的典范。
賞析
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曾言“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中國古代的婚姻亦復如是:既有焦仲卿和劉蘭芝、陸游和唐婉因客觀產生的不幸,也有蔣張這樣兼有主觀因素造成的不幸。蔣士銓婚后長期在外奔波,雖然是出于當時儒士難以擺脫的無奈,但其外出之頻繁、離家之長久,與其仕途之追求似亦不無關系。此首詞起首二句“偶為共命鳥,都是可憐蟲”是說合法有情卻難以相聚,既以之開篇,又以之定下悲劇性的基調。上片圍繞“十載”、“九載”句而設,淚似“秋河(即銀河)”喻如牛郎織女天各一方,“首已似飛蓬”化用《詩經·衛風·伯兮》“首如飛蓬”一句,點出妻子張氏獨守閨中的憔悴,一切“愁病”皆因“別離”。其中“新婦”一語,尤其沉痛,絕非漫不經心道出。結婚已然十載,妻子竟然長久獨居,閨房猶如牢房,時光流逝,她的青春也被迅速無情地吞噬,而這正是因為自己外出奔波(盡管多半出于無奈)。作者飽含沉痛寫下此句,出于真誠的內疚和反思,非有情丈夫不能為。
下片是作者內疚的繼續與發展。與上片“新婦”相呼應的是“幾見”兩句。照常理,讓自己的妻子“珠圍翠繞,含笑坐東風”是一位丈夫(特別是具備一定經濟實力的丈夫)所應盡的職責,事實卻不然。全篇僅有的一處歡樂情景,其實卻是沉痛的襯托,冠以“幾見”一語,沉重的.內疚立即凸顯,妻子的長期委屈凄苦亦不言自明。蠶絲綿綿不斷,雁行比翼并肩,蛩鳴纏綿哀怨,這些似乎都是與夫妻雙方有關的描寫,但只要稍加思考,即可知是側重于女方的,因為男子尚有事業的追求,女子只能以思念填補空虛,以幻想麻痹自己,最終陷入愁病之中。作者對妻子的“消瘦”只能“問道”,念及梁鴻,更加內疚不已。“誰知千里夜,各對一燈紅”的別離思念愁苦畫面,正是“共命”、“可憐”的真實寫照,雖似信手白描,卻是力透紙背之結。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十月南歸途中。蔣士銓于1745年二月聘張氏,同年十一月成婚,此后常年在外求學、游歷,與妻子相聚時日甚少,連1752年長子知廉出生的消息也是在旅途中才得知的。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11
水調歌頭·落日古城角
辛棄疾〔宋代〕
落日古城角,把酒勸君留。長安路遠,何事風雪敝貂裘。散盡黃金身世,不管秦樓人怨,歸計狎沙鷗。明夜扁舟去,和月載離愁。
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何處依劉客,寂寞賦登樓。
譯文
譯文夕陽照在城墻的一角,我端起酒杯勸說您留下。京城離這里太遠了,為什么還要穿著破舊的衣服冒著艱辛趕去呢?我擔心你像蘇秦一樣盤纏用盡,還會遭到妻子的埋怨,不如早點歸來,與沙鷗親近為好。明晚月色下,你就要帶著滿身的離愁乘船而去。追逐功名利祿,恐怕是到老了以后才會罷休吧?飽讀詩書,應該像古代的伊尹和周公一樣為國事操勞。不要效仿班超投筆從戎,即使能夠萬里封侯,也會長期的滯留邊疆,到老才能回來。在哪里可以找到可以依附的人呢?只怕是空自孤獨寂寞,作《登樓賦》那樣思念家鄉的.文章。
注釋
敝貂裘:破舊的貂皮衣服秦樓:漢樂府《陌上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此以羅敷女指代妻室。狎沙鷗:與沙鷗相近,指隱居生涯。致身:出仕做官伊周:伊尹和周公,二人都是古代著名的賢相。班超投筆:《后漢書班超傳》東漢班超家境窮困,在官府做抄寫工作,曾經擲筆長嘆說,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像傅介子張騫一樣,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討生活呢!
賞析
詞上片充滿對友人的不舍之情,對友人之遠行表示擔憂。“落日古城角,把酒勸君留。”二句開篇點題,直接勸告友人不要遠行。“長安路遠,何事風雪敝貂裘。散盡黃金身世,不管秦樓人怨,歸計狎沙鷗。”五句都是詞人為友人感到擔心,即言前路之艱難,又怕友人時運不濟,像當年入秦的蘇秦一樣,最終落魄而歸,招致親戚朋友的冷落。用“歸計狎沙鷗”的歸隱山林之路,反襯追求功名利祿的道路上充滿了艱難險阻。上片末句表達的是對友人一心向往功名富貴的感嘆。
下片“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肯定了友人杰出的才學,希望友人此行能夠獲得成功,像伊尹和周公一樣成為國之棟梁。同時詞人又說“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勸慰友人不要一味為了功名富貴而像班超一樣,有家難回。結尾處“何處依劉客,寂寞賦登樓。”,乃是作者聯系自身的境遇,自比王桀,感嘆自己身似浮萍,漂泊不定,空自思鄉,落得孤獨寂寞。
這首詞充滿了一種悲慨之情,通篇都是對友人求仕的勸解之辭,但實際上卻是對朝廷不能重用人才,埋沒人才,使友人和自己這樣的有識之士壯志難酬,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諷刺與悲憤。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12
水調歌頭·中秋
米芾〔宋代〕
砧聲送風急,蟠蟀思高秋。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倍覺不勝幽。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
譯文
中秋的時候,搗衣聲混雜著風聲,蟠蟀好像在思索高爽的秋天。我面對著這樣的景象,是不會學宋玉去紓解悲愁的。把凄涼的心意收拾起來,給每個酒樽里都倒上美酒,內心更加覺得抵不過這樣的幽靜。明月掛在南樓正是我覺得充滿情趣的地方所在。悵惘這樣的胸懷,于是拿起笛子吹奏,笛聲的韻律悠悠揚揚。在這清平之時,良美之夜,就把這塊地方借給我讓我痛飲。看著這一天可愛的風景,我倚著曲曲折折的欄桿,宇宙在我眼里也只是小小的浮萍。喝醉困乏了就靠著枕頭臨江而睡,不知道什么時候會醒來。
注釋
砧聲:也作“碪聲”,搗衣聲。元好問《短日》:短日碪聲急,重云雁影深。蟠蟀:蟋蟀的一種,宋代顧逢曾作《觀鬭蟠蟀有感》。高秋:天高氣爽的秋天。宋玉解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興況:情趣,意趣。分付:分別付予,這里指給酒樽分別倒酒。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種美酒。清時:清平之時,也指太平盛世。金甌(ōu):酒杯的美稱。甌,杯子。闌干十二:曲曲折折的欄桿。闌干,即欄桿。十二,形容曲折之多。欹(qī):斜倚著,斜靠。
賞析
米芾寫中秋賞月,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開月風,上片先寫自己晚來的秋意感受。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搗衣,遠寄征人的習俗,砧上搗衣之聲表明氣候轉寒了。墻邊蟋蟀鳴叫,亦是觸發人們秋思的。李賀時秋來》詩云:“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米芾這兩句著重寫自己的直覺,秋是先聽到急促的砧聲而后感到颯颯秋風之來臨,因此,才覺得仿佛是砧聲送來了秋風。同樣,秋是先聽到蟋蟀悲鳴,而后才意識到時令已屆高秋了。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秋”,表現出秋的曠逸豪宕的襟懷。秋這句抝折剛健之筆使文氣為之一振。因為砧聲和蟋蟀等秋聲,畢竟要給人帶來一種凄涼的秋意,而倔強的詞人不愿受其困擾。所以,接著秋要“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涼興況”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勝其幽僻孤獨。才說“不學宋玉解悲愁”,強作精神,是一揚,這里“倍覺不勝幽”,卻是一跌,如此一來,作者聞秋聲而引起的內心感情上的波瀾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來。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就在這個時候,一輪明月出來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時,明月以它皎潔的光輝,把宇宙幻化為一個銀色的世界,也把作者從低沉壓鋪的情緒中解救出來,于是詞筆又一振。至此,詞人才托出一輪中秋月點明題意。“多情”二字是在詞人的感情幾經折騰之后說出的,極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確多情。在反復渲染中秋節令的秋意,從反面為出月鋪墊,以“自有”二字轉折,使一輪明月千呼萬喚始出來,用筆頗為奇妙。
下片寫賞月時自己在月光下“橫玉笛”、“倒金甌”、“倚欄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悵襟懷”的“悵”字承接上下片,巧妙過渡,既遍應上片“不勝幽”的“凄涼興況”,又啟下片的賞月遣懷。“橫玉笛,韻悠悠”,玉笛聲本富有優美情韻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詞人馬上想到要借此清時良夜,痛痛快快大飲一場。
“遍倚欄干十二”,說明秋賞月時間之長,賞覽興致之高,于是秋不由神與物游,生發出對宇宙對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卻視之若浮萍,不只見出秋心胸神思飄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際內心的真實感受,讀來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興致自然更高,于是詞人不覺豪飲大醉。結句“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不再寫賞月飲酒之后的種種,以不結之語收束了全詞,給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這首詞自東坡著名的同題詞之后,能獨樹一幟,勇于創新,確有其獨特的妙處:賞月不寫月華,偏道個人“對景”之感,清景之中見出清趣,頗值用心玩味。
這首詞借中秋賞月之機,表白了詞人為人的高潔,也流露了秋對“從仕數困”的些許幽恨。詞的上片反復渲染中秋節令的秋意,并從反面為出月鋪墊,以“自有”二字轉折,使一輪明月千呼萬喚始出來,用筆頗為奇妙。詞的下片,側重抒發詞人向往隱居生活之意,發出對宇宙對人生的遐想。全篇用筆空靈回蕩,而自有清景無限,清趣無窮,表現出米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的特有風格。
鑒賞
米芾,字元章,宋代大書畫家。據《揮麈后錄》記其為人:“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順時”。這首詞就是借賞中秋之機,表白他為人的高潔。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砧聲”、“蟋蟀”為秋天典型的象征景物。砧上搗衣遠寄征人,表明氣候轉寒了;墻邊蟋蟀鳴叫,也是一種觸發人秋思的景象。前一句為了突出“砧聲”,增強秋的感覺,屬倒裝句,寫詞人先是聽到急促的砧聲,而后才覺仿佛是砧聲送來了秋風。同樣,也是先聽到蟋蟀鳴叫,而后才意識到時令已進入高秋季節。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名句,從此,“見落葉而悲秋”,便成為文人一種傳統的心態和崇尚。米芾一反宋玉傷感的秋景的幽雅,正顯示出詞人的高潔與曠達。
“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醽?,倍覺不勝幽。”因為砧聲和蟋蟀等秋聲,畢竟會給人帶來秋意,所以詞人說,讓酒杯里的好酒,把凄涼的情調收起來,就會感覺到這些景物加倍的'幽雅。
上片結句:“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就是說還有富于情致之處,就是一輪明月在樓的南邊冉冉升起,以它皎潔的光輝,把宇宙幻化成銀色的世界,使人從壓抑沉悶的情緒中解放出來為之清爽。
詞的下片,側重抒發詞人向往隱居生活之意。過片換頭“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三句,寫詞人要把他胸中的憂思,用富有情韻笛聲抒發出來。接著“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二句,承上述憂傷意脈,于是想到要借此清時良夜,來一番吃酒澆愁的情致。下面“可愛一天風物,遍倚欄干十二,宇宙若萍浮”三句,則是寫詞人面對誘人的風物,并不是愜心地去欣賞,而是倚遍闌干在深思。最終悟出了,世界像浮萍一樣的結論。詞的歇拍“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兩句。這是詞人悟出了“宇宙若萍浮”的人生哲學之后的付諸行動,即要像李白那樣“但愿長醉不愿醒”,“明朝散發弄扁舟”,而遠離污濁的人世,去隱沒江湖之中去。以發泄他的不滿,這正是米芾晚年學禪的思想基礎。
《宋史·米芾傳》說:“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又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困。”米芾這首中秋詞,寫法巧妙,除上片結拍點出“明月掛高樓”外,字面上再沒有“月”字出現,然而卻使人感到如置身在月光的整個銀色世界之下的優美境界之中,寫得清空而不質實,正體現了他“不蹈襲前人軌轍”的創新精神,表現了米芾的特有風格。
米芾
米芾(1051-1107),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祖籍太原,遷居襄陽。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為水墨云山墨戲,煙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鑒別。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13
水調歌頭·呈漢陽使君
作者:王以寧
朝代:宋朝
大別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見,依舊秀色照清眸。常記鮚狂客,邀我登樓雪霽,杖策擁羊裘。山吐月千仞,殘夜水明樓。黃粱夢,未覺枕,幾經秋。與君邂逅,相逐飛步碧山頭。舉酒一觴今古,嘆息英雄骨冷,清淚不能收。鸚鵡更誰賦,遺恨滿芳州。 ①鮚:地名,在浙江鄞縣。②杖策擁羊裘:《后漢書·逸民傳·嚴光》隱士嚴光“披羊裘釣澤中”。③殘夜水明樓:出自杜甫《月》詩。“水明樓”,言明月照水,水光反射于樓臺。“明”用作動詞。④鸚鵡:東漢末年禰衡不為曹操所容,后來終為黃祖殺害。他曾在漢陽的鸚鵡洲寫了《鸚鵡賦》,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慨。
賞析:
王以寧是兩宋之際的愛國詞人。他曾為國奔波,靖康初年征天下兵,王以寧從鼎州借來援兵,解太原圍。建炎中以宣撫司參謀兼襄鄧制置使,升直顯謨閣。后因事被貶臺州、潮州。至1140年(紹興十年)復右朝奉郎,知全州。這首詞是為獻給知漢陽軍事而寫的,“使君”是對州郡長官的敬稱。這位漢陽軍的長官,是王以寧志同道合的老友,闊別十年,又相逢了,面對大別青山(在漢陽縣東北),感慨萬端,于是寫下這首慷慨的詞。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 14
千里渥洼種,名動帝王家。金鑾當日奏草,落筆萬龍蛇。帶得無邊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鬢方鴉。莫管錢流地,且擬醉黃花。
邊雙成,歌弄玉,舞綠華。一觴為飲千歲,江海吸流霞。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邊去,云里認飛車。
譯文
你就像馳騁千里的渥洼神馬,聲名驚動了朝廷。禮下于人,必有所求。當年給皇帝掌理過制誥詔書,頗有文采,落筆萬言,如走龍蛇。能賜福于人民,他把春天般的溫暖帶來人間。江山都等老了,他青春長駐,鬢發還象烏鴉羽毛一樣烏黑。像劉晏那樣會理財,使江南富庶,如錢流遍地,席間且不管這些,還是痛飲賞菊吧!
欣賞著歌舞,敬趙介庵一杯美酒:望你象傾江倒海一樣痛飲,祝你長壽。聽聞皇帝要出兵北伐,驅逐金人,洗凈中原大地膻腥的胡沙。趙介庵他日能到皇帝的身邊,人們會欽羨地望著他乘坐飛車消逝于天地云間。
注釋
渥洼:指代神馬。唐韓琮《公子行》:“別殿承恩澤,飛龍賜渥洼。”
奏草:奏章的草稿。《漢書·朱云傳》:“云上書自訟,咸為定奏草,求下御史中丞。”
龍蛇:指書法筆勢的蜿蜒盤曲。
錢流地:形容理財得法,錢財充羨。
雙成:指董雙成。董雙成,女,籍貫浙江,神話人物。商亡后于西湖畔修煉成仙,飛升后任王母身邊的玉女。
弄玉:秦穆公之女。簫史者,秦穆公時人,善吹簫。穆公女弄玉好之,公妻焉。弄玉日就簫史作鳳鳴,感鳳來止,一旦夫妻同隨鳳飛去。
綠華:萼綠華者,自云是南山人,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顏色絕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羊權家,授權尸解藥,并詩一篇,火浣布手巾一方,金玉條脫各一枚。
帝所: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列子周穆王》
西北凈胡沙:唐李白《永王東巡歌》其二:“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
1日邊:喻朝廷。
賞析
《水調歌頭·壽趙漕介庵》真切地表達了乾道初年作者的處境和心情。一個愛國志士,雄心勃勃要報效國家,卻不為世所用,內心實在是痛苦的。在壽筵席上,作者對趙介庵寄托了極大的希望,贊揚趙介庵才華出眾,期望趙介庵把無邊的春色帶給人民。這無邊春色,就是抗戰勝利,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西北洗胡沙”的思想,在這首曲子詞里是鋒芒獨見的。這是其辛棄疾文人墨客逢場作戲寫的那些一味頌揚的祝壽詞,所不能比擬的。辛棄疾用神采飛馳的筆觸,表現了自己豪邁的心情,情緒是樂觀的,筆調是高昂而委婉的,大體上可以代表辛棄疾早期詞的風格。
上片贊頌趙介庵,下片陳述自己的'報國宏旨。
首句“千里渥洼種,名動帝王家。”“渥洼”,水名,在今甘肅省安西縣,是產千里馬的地方。據《漢書"武帝紀》載:“元鼎四年六月,得寶鼎后土祠旁,秋,馬上渥洼水中,作《寶鼎天馬》之歌。”作者以天馬喻趙介庵人才非凡,聲名驚動了朝廷。禮下于人,必有所求。雄心壯志受到壓抑的辛棄疾,欲求得人家舉薦的心情,不言自明。
“金鑾當日奏草,落筆萬龍蛇。”說趙介庵給皇帝掌理過制誥詔書,頗有文采,落筆萬言,如走龍蛇。在這里作者隱約表示希望能得到舉薦之意,但不直敘,可謂苦心孤詣,措詞頗費躊躇。
“帶得無邊春下”,是說趙介庵能賜福于人民,把春天般的溫暖帶來人間。“等待江山都老”,指歲月流逝,照應下文:“教看鬢方鴉。”說趙介庵青春長駐,鬢發還象烏鴉羽毛一樣烏黑。另方面也隱含著自己要為國家作一番事業,盼望已久,江山都等老了的意思。接著,“莫管錢流地,且擬醉黃花”。作者把趙介庵比作劉晏,唐代劉晏管理財政、賦稅、鹽鐵等,使水陸運輸暢通,物價穩定,曾說“如見錢流地上”。這里是說:你象劉晏那樣會理財,使江南富庶,如錢流遍地,席間且不管這些,還是痛飲賞菊吧!作者有求于人,婉轉陳情,露而又收,真是達到挖空心思的地步了。
下片,開頭幾句:“邊雙成,歌弄玉,舞綠華。一觴為飲千歲,江海吸流霞。”雙成、弄玉、綠華,都是古代傳說中能歌善舞的仙女。雙成,即董雙成,為西王母侍女;弄玉,秦穆公之女,據《列仙傳》載:“簫史者,秦穆公時人,善吹簫。穆公女弄玉好之,公妻焉。弄玉日就簫史學簫作鳳鳴,感鳳來止,一旦夫妻隨鳳飛去。”綠華,即萼綠華,據《真誥"運象篇》:“南山人,青衣,顏色絕整。”流霞:仙酒名。據《論衡"道虛篇》記載:“河東項曼斯好道學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曰:‘去時有數仙人,將我上天,離月數里而止。居月之旁,其寒凄愴。口饑欲食,輒飲我流霞一杯。每飲一杯,數月不饑。’”這幾句接上片,意思是說,欣賞著美妙歌舞,敬趙介庵一杯美酒:望你象傾江倒海一樣痛飲,祝你長壽。這些均系作者即席所見,無關宏旨。
重點落筆:“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這二句從杜甫《洗兵行》:“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脫化而出。意謂要派壯士手挽天河,用滔滔的仙浪去沖刷西北地區的胡沙。弦外之音,皇帝要出兵北伐,驅逐金人,洗凈中原大地膻腥的胡沙。國難當頭,志士獻身,有意報效國家,是作者的真正用心。辛棄疾向這位有權有勢接近皇帝的大人物趙介庵,把自己的志愿提出來,希望漕介庵能在皇帝面前保舉自己。這是作者所神往的壯麗事業,也是這首詞的真正的意旨所在!
“回首日邊去,云里認飛車。”又是一句美好的頌揚話。“日邊”當然是指皇帝的身邊,說趙介庵在人們“回首”之間,就能到皇帝的身邊,人們會欽羨地望著漕介庵乘坐飛車消逝于天地云間。那喻意是不言自明的;你趙介庵他日到皇帝身邊述職時,不要忘了替我這遠離“日邊”的人美言幾句,把我報國的雄心壯志好好轉達啊!
創作背景
《水調歌頭·壽趙漕介庵》作于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宋孝宗乾道四年,辛棄疾已南歸七個年頭,時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辛棄疾胸懷統一祖國的壯志,卻無機會施展才能。辛棄疾也曾上書皇上,陳述自己的政見,希冀得到重用,也沒有結果。李白失遇時,寫過《上韓荊州書》說:“一登龍門,便聲價十倍。”大人物們的舉薦十分重要。大詩人杜甫也有過“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辛酸遭遇。當時駐建康的江南東路計度轉運副使趙介庵,是當朝皇上的宗室,是接近皇帝的人物,很有勢力和名望。辛棄疾想得到漕介庵的舉薦,好施展自己的才華。趙做生日的時候,作者應邀參加壽筵,即席寫下了此詞。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水調歌頭翻譯及原文03-25
水調歌頭原文翻譯10-09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09-12
(通用)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08-26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合集)07-27
[優選]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07-28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優選]07-22
《水調歌頭 游泳》原文及翻譯賞析01-19
《水調歌頭·游覽》原文、翻譯及賞析02-26
《水調歌頭·游泳》原文注釋及翻譯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