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蘇軾樂觀曠達的詩句
當后人說到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時,不約而同地將目光集中到蘇軾身上,而蘇軾的成就最主要在詩詞方面,這些詩詞中無不體現著樂觀曠達的精神,這種精神深深影響著后人。
蘇軾詩詞中“意”與“情”均是隨感或者觸景而發的,樂觀曠達的精神與他豐富坎坷的人生經歷是密不可分的。蘇軾少負才名,博通經史卻在政治上卓然自立,一生坎坷浮沉不定,備歷險難,多次被貶逐卻悍然接受。蘇軾生活在三教合一的宋代,他不僅對儒、道、釋三種思想欣然接受,而且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丑惡,消解痛苦。他在創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這種樂觀曠達的精神。
疏狂不羈,通俗豁達,瀟灑飄逸,高潔特立的樂觀曠達精神是通過生動、鮮明的意象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而不是經過邏輯推導或議論分析所得的。如《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以“雪泥”、“飛鴻”等新穎意象入詩,并以“飛鴻”,自喻,把人生中遇到的坎坷視為偶然留下的腳印,而不計較“飛東西”,通過“飛鴻”、“雪泥”把樂觀灑脫曠達的精神和人生態度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最后以“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結尾,不管道路“崎嶇”,路的“長”,驢的“蹇嘶”“我”還是勇往直前,那闊大的胸懷和不怕困苦的精神自然而然地體現出來。再如《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此詩的意象有湖水、雨后晴空、空蒙的天色等這些意象營造出一種空靈、悠閑的氛圍。此詩寫于熙寧六年,這時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貶逐杭州通判,但也不因此而自暴自棄,反而來到美麗的西湖游玩,把樂觀曠達精神和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寄情于湖光山色之中。
蘇軾的詩詞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曠達的詞風,有雄才大略而懷才不遇的蘇軾既要堅持不茍合隨俗,又要隨緣自適。“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老夫聊發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獵》)這樣的詩句就帶有明顯的曠達色彩!端{歌頭》,把人生現象與自然現象、人生哲理與自然規律等量齊觀,泯滅了時空物我的界限。上闋以不能“乘風歸去”為憾,馬上又以“何似在人間”自解;下闋才以“人有悲歡離合”為憾,馬上又以“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解,從而從大自然中得到蘊藉與啟迪,擺脫了人生苦惱。
樂觀曠達精神是核心是堅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運屈服的斗爭精神,所以蘇軾在逆境中的詩作依然是筆勢飛騰,詞采壯麗,并無衰敗頹廢之病。如《六月二十日夜渡!,首聯“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通過寫無論經歷多少風雨坎坷但最后“也解晴”。頸聯“云散月明”本是規律性的,“天容海色”喻人生經歷坎坷本是正常,是人生中美麗的色彩。尾聯“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等所體現出來的戰勝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寵辱不驚的闊大胸襟,堅強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運屈服的斗爭精神為世人所信服。再如《定風波》中,縱使道路布滿荊棘但尚且“吟嘯徐行”,遇到雨既不怕,晴也不喜,發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感慨,展示出一種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履險如夷,冷靜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樂觀曠達的精神也蘊涵于豪情壯志中,于豪放詩風和詞風中見樂觀曠達精神。如《念努嬌·赤壁懷古》中,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描寫赤壁雄奇景色,塑造“雄姿英發”人物,境界闊大,風格豪放。萬里江山、千古英雄,既激起作者豪邁奮發之情,亦加深其內心的苦悶,乃有“人生如夢”之嘆。以“一尊還酹江月”作結,全詩雖然兼有懷才不遇之情,但只是抒發人生中的憤懣而已,更多的則是表現了自己英雄雖無用武之地但也不因此而悶悶不樂,發泄之后仍然是從容自寬,懷著豪邁之情笑對人生,充滿樂觀與曠達。
蘇軾進退自如,寵辱不驚,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成為后人敬仰,而且他在詩詞方面的成就,成為宋代文學的最高代表,當之無愧。
【論蘇軾樂觀曠達的詩句】相關文章:
蘇軾的曠達情懷09-06
表現蘇軾樂觀的詩句07-31
蘇軾的詩句08-24
蘇軾的經典詩句10-09
蘇軾的經典詩句06-26
蘇軾經典詩句06-29
蘇軾被貶時的樂觀詩10-29
蘇軾最經典詩句09-16
蘇軾的經典詩句【薦】07-11
蘇軾的經典詩句[通用]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