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賞析
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賞析1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宋代: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譯文
夜深宴飲在東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來的時候仿佛已經三更。這時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輕輕地敲了敲門,里面全不回應,只好獨自倚著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
經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屬于我自己,什么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鉆營!趁著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釋
東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間。
聽江聲:蘇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 縣南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
營營:周旋、忙碌,內心躁急之狀,形容為利祿竟逐鉆營。
夜闌:夜盡。
縠紋:比喻水波細紋。縠,縐紗。
賞析
上片賞析
這首詩作于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詩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詩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展現了作者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詩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著,下面三句,寫詩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弊吖P至此,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詩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賞析
下片一開始,詩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詩樞紐。
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詩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游,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脫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彼么肆汲矫谰,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詩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征著詩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后,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復雜的人生觀中,由于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靶≈蹚拇耸牛<拟派,這余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詩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
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賞析2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砍鲎运未K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譯文/注釋
譯文
夜深宴飲在東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來的時候仿佛已經三更。這時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輕輕地敲了敲門,里面全不回應,只好獨自倚著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
經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屬于我自己,什么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鉆營!趁著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釋
東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間。
聽江聲:蘇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縣南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
營營:周旋、忙碌,內心躁急之狀,形容為利祿竟逐鉆營。
夜闌:夜盡。
縠紋:比喻水波細紋。縠,縐紗。
全文賞析
上片賞析
這首詞作于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展現了作者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皻w來仿佛三更”,“仿佛”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著,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弊吖P至此,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賞析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
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游,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脫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彼么肆汲矫谰,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征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后,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復雜的人生觀中,由于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靶≈蹚拇耸,江海寄馀生”,這余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
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賞析3
一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釋:
、艝|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間。
、坡牻暎禾K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縣南邊,故能聽長江濤聲。
、菭I營:周旋、忙碌,內心躁急之狀,形容為利祿竟逐鉆營。
⑷夜闌:夜盡。
、煽e紋:比喻水波細紋。縠,縐紗。
一:
(1)作者是怎樣把自己縱飲的醉意表現出來的呢?怎樣理解他這份醉飲的豪興?
(2)“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參考答案:
1、“復”寫出作者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的狀態;回臨皋寓所時,“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碧焐芡,說明暢飲之久;“仿佛”二字,傳神地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樣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這份醉飲的豪興表現出詩人風神瀟灑的形象,曠達的態度和率真的個性。
2、詩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無限的大自然之中。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后,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
二:
(1)請從煉字的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樣表現自己縱飲的醉意的,并回答怎樣理解作者這份醉飲的豪興?(4分)
。2)這首詞在寫法上運用了怎樣的常見技法?體現了怎樣的藝術風格?(3分)
參考答案
。1)“復”寫出作者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的狀態;“仿佛”二字,傳神地刻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樣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這份醉飲的豪興表現出詩人風神瀟灑的形象,曠達的態度和率真的個性。
。2)以有聲襯無聲,以動景襯靜景;豪放而飄逸。
三:
1、下面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6分)
A、上闕首句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的描述,表現了作者寄情于縱飲的心境。
B、“歸來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時間之晚,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反映了作者當時酒醉的情態。
C、上闕后三句寫家童已鼻息如雷導致作者無法進門,只好轉而諦聽江濤洶涌的聲音,更烘托出作者內心的無奈。
D、下闕前兩句寫出詞人的嘆息:遺憾自己總是身不由己,沒有辦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總免不了勞苦奔波。
E、一葉小舟從作者眼前的江面飄逝,不由得讓作者感慨萬千,希望能將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這廣闊的江海。
2、清代王夫之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認為在詩歌創作里,任何客觀景物的描寫,都包括了詩人的主觀感受,打上了詩人的主觀色彩,這首詞上下闋中都有這樣的詞句,請指出并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CE。(選C給3分,選E給3分。C項中“內心的無奈”理解有誤,此處恰恰表現的是作者進退悠然的豁達情懷。E項中“小舟從此逝”,實中有虛,更多的是詞人超脫現實的浪漫主義想象。)
2、①上闋中“倚杖聽江聲”,寫詞人夜飲歸來,敲門無應而“倚杖聽江聲”,襯托出夜的靜寂,詞人置身于寧靜、曠闊的大自然中,遺世獨立,人生的得失榮辱仿佛被一筆勾銷,感到一種精神上的解脫,其中充滿超然物外的曠達之情。(3分,找出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②下闋中“夜闌風靜縠紋平”一句,一語雙關,情景交融。既寫自然景象,又寫作者的心境。既是寫深夜風平浪靜之景,也是詞人所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的`一種體現,是詞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脫的愿望的一種表達。(3分,寫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只賞析一句最多得3分)
背景: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后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還在這里筑屋名雪堂。對于經受了一場嚴重政治迫害的蘇軾來說,此時是劫后余生,內心是忿懣而痛苦的。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而是表現出一種超人的曠達,一種不以世事縈懷的恬淡精神。有時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時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間,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
這首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九月。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賞析: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作于謫居黃州時期,是一首即事之作。上闋敘事,著意渲染其醉態。寫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無人開門,只得“倚杖聽江聲”。酒后靜立于夜深的長江邊,很容易觸發聯想。下闋就寫酒醒時的思想活動:幾經挫折,受盡冤屈;滿腹才華,卻落得獲罪流放的下場。躲開名利場,乘坐扁舟,歸隱江湖。全詞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水乳交融,不假雕飾,語言暢達,格調超逸,頗能體現蘇詞特色。
詞的上片寫夜飲醉歸情景,“夜飲東坡醒復醉”點明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自然就回家很晚了!皻w來仿佛三更”傳神地勾勒詞人醉眼蒙眬的醉態,表現縱飲的豪興與詩人豪放曠達的心境。末三句寫的是詞人到達家門口的情景,家童早已睡著,敲門不應,只能“倚杖聽江聲”。至此一句,即勾勒出一個胸襟曠達、遺世獨立的君子形象,表現了詞人達觀的人生態度,超曠的精神世界,以及獨特的個性和真情。上片以動襯靜,詞人寫家僮鼻息如雷和江聲,從而反襯出夜深人靜的現實世界,暗喻自己歷盡宦海浮沉的浩茫心事和孤寂心情,惹人浮想聯翩,為下片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以一聲慨嘆“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開篇,化用了“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是詞人對現實人生的思索和感嘆,這種想要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人生困惑和感傷,既飽含哲理又直抒胸臆,是全詞的樞紐!耙龟@風靜縠紋平”,看似寫景的尋常句子,實則亦景亦情,詞人心與景會,神與物游,想要脫離現實社會和追求寧靜安逸,于是倚靠江邊,情不自禁地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抒發了厭倦官場奔競,希望回歸自然,寄余生于江海的心愿。宋《避暑錄話》有言:“所謂‘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者,與客大歌數過而散。”
全詞不假修飾,直抒胸臆,融景、情、理于一體,風格飄逸灑脫,頗能體現東坡詞的藝術特色。
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賞析4
作品原文
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作品注釋
、排R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此詞雙調六十字,平韻格。臨皋:在湖北黃岡縣南江邊,蘇軾曾寓居于此。
、茤|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間。
、锹牻暎禾K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縣南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
、取伴L恨”句:引用莊子典。《莊子·知北游》云:舜問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蔂I營:周旋、忙碌,內心躁急之狀,形容奔走鉆營,追逐名利!肚f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
⑹夜闌:夜盡。殘,盡,晚。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有“酒闌”,裴骃集解曰“闌,言希也。謂飲酒者半罷半在,謂之闌。”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有“白露凝兮歲將闌”,李善注曰“闌,猶晚也”。縠(hú)紋:比喻水波微細?e,縐紗類絲織品。
作品譯文
夜里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歸來時好像已經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聲如雷,反復叫門也不應。只好拄杖佇立江邊聆聽江水奔流的聲音。
長恨身在宦途,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時候才能夠忘卻追逐功名?夜深風靜,水波不興。真想乘上小船從此消逝,在煙波江湖中了卻余生。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九月。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后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還在這里筑屋名雪堂。對于經受了一場嚴重政治迫害的蘇軾來說,此時是劫后余生,內心是忿懣而痛苦的。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而是表現出一種超人的曠達,一種不以世事縈懷的恬淡精神。有時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時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間,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這就是此詞的創作背景。
作品鑒賞
此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仿佛三更,“仿佛”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接著,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弊吖P至此,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莊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莊子·庚桑楚》)之意,是詞人當下對人生的思索和感嘆,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游,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脫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論語·公冶長》)之意,體現了作者當時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靈魂解脫的心境。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征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后,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復雜的人生觀中,由于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這余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
全詞的特點是敘事議論寫景抒情相結合,語言舒展自如,簡練生動,表現了詞人獨特的語言風格。在情感上,飄逸曠達與悲涼傷感交織一處,是詞人謫居黃州時期復雜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蘇軾現存的三百多首詞作中,“歸”字竟出現一百多次,這是深可玩味的。李澤厚先生說:“蘇軾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美的歷程》)由于其結尾所表達的棄官歸隱之念,以至于“翌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詞,掛冠服江邊,拿舟長嘯去矣?な匦炀嗦勚,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醒也”(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二)。這則傳說,生動地反映了蘇軾求超脫而未能的人生遭際。其實,無論是人間天上,抑或是廊廟江湖,對于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后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實際只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喻。
詞牌簡介
臨江仙,詞牌名之一。臨江仙源起頗多歧說。任二北據敦煌詞有句云“岸闊臨江底見沙”謂辭意涉及臨江;明董逢元輯《唐詞紀》謂此調“多賦水媛江妃”故名;黃升《花庵詞選》卷一云“唐詞多緣題,所賦《臨江仙》則言仙事……”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謝新恩》、《雁后歸》、《畫屏春》、《庭院深深》、《采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敦煌曲兩首,任二北《敦煌曲校錄》定名《臨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作《臨江仙》。
本調之創,本詠水仙,厥后依調填詞,多屬泛詠;字數增減,體乃增多。據萬氏【詞律】所收,有五十四字者、五十六字者,五十八字者有七體之多;更有六十二、七十四、九十三字者。至六十字者,除本調外,又有秦觀一首,尾三字作仄平仄;顧敻一首,尾作三字兩句,俱非正格。歐公此調,據【野客叢談】云:“歐陽永叔任河南推官,親一妓。時錢文僖公為西京留守。一日,宴于后園,客集而歐與妓皆不至,移時方來。錢責妓云:‘末至何也?’妓云:‘中暑,往涼堂睡覺,失金釵,猶未見!X曰:‘若得歐推官一詞,當為償汝。’歐即席賦此。坐皆擊節,命妓滿斟送歐。而令公庫償釵。”因即注題“妓席”,而后人即奉為﹝臨江仙﹞調為正宗。
本調六十字,前后闋相同。起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不用韻。次為六字句,用韻。第三句為平起平韻之七言句,故一三兩字平仄不拘。四五兩句恰與仄起五言絕句末二句句法相同;每句第一字亦不拘平仄。
作品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腳▲仄韻腳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韻)。
家童鼻息已雷鳴。
⊙○⊙●●○△(韻),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韻)。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韻)。
夜闌風靜縠紋平。
⊙○⊙●●○△(韻)。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韻)。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賞析】相關文章:
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賞析10-14
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鑒賞及譯文10-11
蘇軾臨江仙賞析譯文09-23
《幽州夜飲》古詩賞析08-30
蘇軾《臨江仙》全詞翻譯賞析10-12
東坡蘇軾05-17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翻譯及賞析03-30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翻譯及賞析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