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常建唐詩《落第長安》
常建的《落第長安》充分刻畫了金榜無名的失望和痛苦,無顏歸家的無奈與悲傷。以下是小編分享的常建唐詩《落地長安》,歡迎大家閱讀!
《落地長安》
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
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
【翻譯】
家園美好我還要留在秦地,恥于圣明時代仍是失意之人。回鄉擔心遭遇到鶯與花的嘲笑,那就暫且在長安度過一個春天。
【鑒賞】
考場失意,千百年來就是讀書人心中永遠的傷痛,無數士人在仕進之旅中嘗盡辛酸。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將這種情緒訴諸筆端。常建的《落第長安》和無名氏的《雜詩》就充分刻畫了金榜無名的失望和痛苦,無顏歸家的無奈與悲傷。
唐代詩人常建一生沉淪失意,《落第長安》是他落第失意之作。本詩以設疑起句,詩人本來有個充滿幸福和溫馨的家,但不能回去,還要留在異地他鄉。這種設疑的手法,促使讀者往下讀。“恥”、“失路人”揭出了謎底——政治清明卻金榜無名,作者這個落榜之人只能無限羞愧。
作者不回家,是因為害怕家鄉的花鳥會恥笑于他。從“鶯花笑”三個字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的羞愧之深。花鳥都會恥笑他,那么人會怎么樣?結果不言而喻。詩人在這里運用擬人的手法移情于物,以虛寫實,用“鶯花笑”表現人的復雜情感,細膩而生動,讓人回味無窮。
既然害怕遭人恥笑,那就不回去了吧。可有家哪能不回呢?對家園的思念又是那樣的深切!詩人落第后的沮喪和有家難歸的無奈在詩中表現得極為深切,我們仿佛聽到了作者的無聲嗚咽,這種壓抑的情感,更讓人同情,更能引起失意人情感的共鳴。
賞析
隋唐以后,科舉考試成了大多數封建士子的唯一仕進之路。由于進士科的地位重要,中不中進士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詩人杜甫由于屢試不第,所以終生潦倒;章孝標落第后,有一首歸燕詩:“舊梁危巢泥已落,今年礙向社前飛。連云大廈無棲處,更望誰家門戶飛。”反映了落第舉子凄涼徬徨的心態。然而常建的這首詩不同,整個情緒是高亢的,表達了詩人發憤雪恥的決心,反映了開元盛世那蓬勃向上的時代氣息。
詩題是落第長安,可是詩人卻從“家園”著筆寫起。第一句的意思是:我的家園依舊還在長安附近的秦地。這突兀其來的起句,分明是在回答別人的疑問,人們都知道,進士科競爭十分激烈,絕大多數應試者要被淘汰,那些天南地北、遠離家鄉的落第者中,肯定有一大部分舉子客居長安,以待明年再試的。杜甫為求功名就是困守長安十年的。但是對于家在秦地的常建來說,滯留長安顯得不合情理,可能會有外地的舉子向他發出了疑問:你大概遷徙到外地了吧。為什么不回家呢?所以詩人起句就先回答這一個問題,接下來再作解釋。
二、三兩句寫落第后的心理活動。古人說“知恥近乎勇”。“恥”字表現了詩人承認失敗、不甘心失敗的巨大勇氣。第三句的“笑”有歧義,有人解為嘲笑,意謂“托言鶯花笑人”。但這樣的話,結句就純屬消極躲避了。其實鶯花笑是鶯啼花開的意思。初唐岑羲有“花笑鶯歌迎帝輦,云披日霽俯皇川”的詩句。鶯花是春日里可供賞玩的代表景物,與結句“春”呼應。古人說:“一年之計在于春”。詩人是說唯恐碰上故里鶯花爛漫的春光,因為它容易觸起往日的游興而蹉跎歲月,進而會造成再試不第的尷尬局面,故爾主動回避。這是由“恥”轉生的危機感、恐懼心。
在這兩重心理活動的基礎上,才有結句的決心:家在思恥而不返,“且在長安度一春”。可想而知,這一春是客居求靜、閉門苦讀的一春。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常建終于進士及第,如愿以償。失敗是成功之母;結合常建生平理解這首詩,似乎可以領悟到一些人生的哲理。
創作背景
唐代的科舉考試科目中,進士科最受社會重視,也最難考,一百人中只取一二名,所以當時人把考中進士比作“登龍門”。《唐詩紀事》說:“開元中,進士唱尚書省,落第者至省門散去。”常建是開元十五年(727年)的進士,這首詩是常建記載進士及第前的一次考試而作。
【常建唐詩《落第長安》】相關文章:
《西山》常建唐詩鑒賞08-02
《宿王昌齡隱居》常建唐詩注釋翻譯賞析10-29
《長安清明》唐詩賞析07-04
《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7-06
唐詩送綦毋潛落第還鄉鑒賞11-04
長安遇馮著唐詩09-04
唐詩詩詞鑒賞-《送綦毋潛落第還鄉》08-29
唐詩長安秋望賞析及答案09-08
唐詩鑒賞:盧照鄰《長安古意》06-08
常建《宿王昌齡隱居》全文及鑒賞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