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歡迎閱讀與收藏。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譯文
八月里秋深,狂風怒號,(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渴止不住,回來后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云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眠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連床頭都沒有一點兒干的地方,但房頂雨漏像麻線一樣密集并下個不停。自從安史之亂之后,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而他人卻安然無恙)也心甘情愿!
注釋
(1)此詩為敘事體。歌行體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種形式,后成為古體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富于變化。它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作興致所至。抒發感情,句數多少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但極富韻律,朗朗上口,略求押韻而不無頓句,是古代詩文中極有特色的一類。這首詩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當時安史之亂還未平定。詩中的茅屋指草堂。
(2)秋高:秋深。
(3)怒號:大聲吼叫。號(háo):號叫
(4)三重(chóng)茅:幾層茅草。三,泛指多。
(5)掛罥(juàn):掛著,掛住。罥,掛。
(6)長(cháng):高。
(7)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邊低地。
(8)老無力:年老體弱。
(9)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忍能,忍心如此。對面,當面。為,做。
(10)入竹去:進入竹林。
(11)呼不得:喝止不住;大聲呼喊,未能制止。
(12)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13)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為押韻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了下來。漠漠,陰沉迷蒙的樣子。向,漸近。
(14)布衾(qīn):棉被。衾:被子。
(15)嬌兒惡臥踏里裂:指兒子睡覺時雙腳亂蹬,把被里都蹬壞了。惡臥,睡相不好。裂:使動用法,使‥‥‥裂。
(16)床頭屋漏無干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床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17)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向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雨腳:雨點。
(18)喪(sāng)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19)沾濕:潮濕不干。
(20)何由徹: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徹,通,這里指徹夜,通宵的意思。
(21)安得:如何能得到。
(22) 廣廈(shà) :寬敞的大屋。
(23)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蓋,掩護。
(24)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
(25)俱:都。
(26)歡顏:喜笑顏開。
(27)嗚呼:書面感嘆詞,表示嘆息,相當于“唉”。
(28)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里用來形容廣廈。
(29)見(xiàn):通“現”,出現。
(30)廬:茅房。
(31)足:值得。
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當時安史之亂還未平定。關中地區鬧革命,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現在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現在甘肅成縣)到了巴陵。公元760年,經親友的幫助,在成都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樂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尋花眺塔,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但是,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流寓成都的詩人又一次遭受厄運。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再一次把他從浪漫隱居的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于是寫下了這首詩。本首詩選自《杜詩詳注》。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于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世尊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相關文章: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詞08-26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09-14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注解10-09
杜甫的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09-05
杜甫詩欣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10-12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賞析及閱讀答案08-28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譯文及鑒賞05-25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翻譯08-09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節選閱讀及答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