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潤州二首·其一》賞析

時間:2024-09-17 21:51:20 王娟 唐詩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唐詩《潤州二首·其一》賞析

  《潤州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牧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作者重游江南時所作,通過懷想古人,抒發自己懷才不遇、閑游放浪之情。全詩詩意跳躍穿梭,富于變幻,蘊含著詩人對歷史滄桑、世事無常的感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唐詩《潤州二首·其一》賞析,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唐詩《潤州二首·其一》賞析

  作品介紹

  《潤州二首·其一》的作者是杜牧,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22卷第2首。

  原文

  潤州二首·其一

  作者:唐·杜牧

  句吳亭東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

  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

  注釋

  ①潤州:州治在今江蘇鎮江。詩云“曾作昔年游”,應是開成二年(837)秋由揚州赴宣州幕經潤州時所作。

  ②向吳亭:向,原作句。《樊川詩集注》作向,注云:“《孔氏雜記》:向吳亭在潤州官舍,杜牧之潤州詩:向吳亭東千里秋;陸龜蒙詩:秋來懶上向昊亭。今刻牧之集者,改為句吳亭,失之矣。《一統志》:向吳亭在丹陽縣治南。”據改。

  作者介紹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過華清宮》等。杜牧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他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其七絕尤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云:“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臺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后,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系太和八年(834)32歲時所書。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 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于《宣和書譜》、《容臺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于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體對照

  卷522_2潤州二首·其貳杜牧

  句吳亭東千裏秋,放歌曾作昔年遊。

  青苔寺裏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

  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壹笛聞吹出塞愁。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是杜牧游覽江南再次到潤州(今江蘇鎮江)時所寫的。

  作品鑒賞

  第一首詩首句起勢弘遠。詩人登上向吳亭,極目東望,茫茫千里,一片清秋景色,給人一種極恍惚無際的感覺。詩人的萬端思緒,便由登覽而觸引,大有紛至沓來之勢。詩從眼前的景色寫起,再一筆宕開,思憶起昔年游覽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見當年酣舞狂歌的賞心樂事,如今舊地重游,正逢惹愁的爽秋季節,神往之中隱含著往事不再的悲涼。一景一情,寫詩人初上亭來的所見、所感,并點出時間、地點、事由。

  頷聯沒有續寫昔年游覽的光景,而是以不盡盡之,把思路從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寫詩人下亭游覽時所見的景物。潤州系東晉、南朝時的重鎮,也是當時士人們嬉游的繁華都會。“青苔”二句,一寫先朝遺寺的荒涼清冷,一寫河邊酒樓盛景依然,對仗工整。從寫法上看,本來是寺里長滿青苔,橋下蕩漾綠水,詩人卻故意顛倒語序,把鮮明的色彩放在句頭,突出一衰一盛的對比,形象地反映了潤州一帶風物人情的滄桑變遷,這就為下一聯抒發思古之情創造了條件。

  頸聯再轉,讓思路從眼前出發,漫游時空,飛躍到前代。詩人由眼前的遺寺想到東晉、南朝,又由酒樓想到曾在這里嬉游過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感慨。東晉、南朝的士人,曠達風流曾為一時美談,可是他們在歷史的舞臺上都不過是匆匆過客,只留下虛名為后人所傾羨。中間兩聯由覽物而思古,充滿著物在人空的無限哀惋之情。

  詩人似乎長時間地沉浸在遐想中,直到日落月出,江面傳來一聲愁笛,才把他從沉思中喚醒。詩用“月明”表明時間的推移,以見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則有無限低徊往復多情之意。然而這一聯的佳處,更在其意境的深遠。秋夜月明,清冷凄迷,忽然傳來《出塞》曲的悲怨笛聲,又給詩增添了一層蒼涼哀怨的氣氛。詩人由笛聲而更想到東晉“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聲來傳達心中的無限哀愁。豐富的想象,把時隔數百載的人事聯系起來,使歷史與現實,今人與古人,眼前的景物與心中的情事,在時空上融為一體。因此,詩雖將無窮思緒以一“愁”字了結,卻給人以跌宕回環、悠悠不已之感。

  這首詩所抒發的,不過是封建知識分子因不得志所產生的人生無常虛幻的悲嘆,但在藝術上獨具特色。詩忽而往古,忽而現在,忽而為一己哀愁,忽而為千古情事,忽而熔二者于一爐;揮灑自如,放縱不羈,在時空上和感情的表達上跳躍性極大。前人評杜牧的詩“氣俊思活”,于此可見一斑。

  第二首詩說明潤州鄰近對應著揚州,在長江畔城防更嚴密,更加適合旅游隱居,但也仍然多次成為亡國之地。

  名家點評

  元郝天挺注、清朱三錫評《東巖草堂評訂唐詩鼓吹》:朱東巖曰:潤州南枕大江,東連吳會,一起曰“千里秋”,便將潤州寫得分外出色;亭東一望,千里清光,不覺有感于昔年之游也。三、四承之,是因昔年而有感于目前,言寺猶昔日之寺,橋猶昔日之橋,“無鳥跡”是感其衰,“多酒樓”是志其盛,數年之內,盛衰在目,良可慨也。……杜公一生不拘細行,意氣閑逸,觀其胸中眼底,必深有旨乎晉人風味矣!月明江上,感慨良深,故以“更想桓伊”作結也。

  清代趙臣瑗輯《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大抵”、“可憐'一開一合,薄責南朝,重罪東晉,自是千秋定論。此二句,其意則側卸,其法則倒裝,其中神理則融成一片也(“大抵南朝”二句)。結仍歸到現在。月明,秋也。先聞笛,后想桓伊,此卻又用倒落法,以取姿致,筆端便覺灑然(末二句下)。

【唐詩《潤州二首·其一》賞析】相關文章:

王維闕題二首其一唐詩賞析03-19

岑參《山房春事二首其一》賞析11-24

陶淵明古詩《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一)》賞析07-31

夢李白二首·其一原文及賞析08-23

李白唐詩《長干行二首》賞析11-09

杜甫《曲江二首其一》全詩翻譯賞析04-19

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一)》全詩賞析04-19

秋江送別二首·其二唐詩賞析08-09

《秋詞二首》劉禹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6-1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午夜飘花国产精品 | 一本大道香蕉动漫五月精品 | 亚洲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第1页 | 亚洲五月天婷婷中文网站 |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