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唐詩與中國文化精神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唐詩與中國文化的精神
很多年前,華東師大的施蟄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時出了一道題目:“什么是唐詩?”這是一個有意味的問題。唐詩是一個美好的詞語。漢語中有很多美好的詞語。比如長江、黃河,黃山、長城等。唐詩也是漢語中最美好的詞語之一。我們提起唐詩,就有一種齒頰生香的感覺。唐詩只是風花雪月么?只是文學遺產么?只是語言藝術么?當然是的,可是我們又總覺得不夠。我們僅從風花雪月去看唐詩,或許表明,我們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們僅從語言藝術和文學遺產去看唐詩,我們又可能把唐詩看得太專業了。唐詩還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遠更大的東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絲綢之路,以長安為中心,西至羅馬,東至東京。各種宗教,和平共處),有世界主義的文化精神(國力極強盛,版圖遼闊,經濟發達。文化既大膽拿來,又送去主義,元氣淋灕、色彩瑰麗),有繼承創新的文化精神(秦漢帝國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職官、府兵、刑律等),但是教科書上,似乎只有這些才是唐詩的文化精神。不是說這些不重要,然而談到唐詩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遙想漢唐多少宏放”,我覺得這似乎是一個成見。今天我們都不從這些大地方講起,詩歌畢竟是關于心靈的事情,我們從唐詩的心靈世界講起。不是說這些不重要,而是心靈性才更是唐詩幽深處的文化精神。
我常講詩歌,也常常想起了杭州的西湖邊上,花港觀魚的旁邊,曾經住著近代的老先生、仙風道骨的詩人馬一浮先生。馬先生說,詩是什么呢?馬先生有四句話說得好:詩其實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覺,如夢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蘇”。后來葉嘉瑩教授說,這是關于詩的最精彩的一句定義了。詩就是人心的蘇醒,是離我們心靈本身最近的事情。是從平庸、浮華與困頓中,醒過來見到自己的真身。我們為什么說僅僅從風花雪月、語言藝術、文學遺產、漢唐氣象等來讀唐詩,總覺得不夠呢,那就是隔了一層,沒有醒過來跟自己的真身相見。
這似乎有點玄了。有沒有真身,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進一步論證的事情。但是我這里姑且將它作一個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是這當中那個比較有力量、自己也比較愛之惜之的那個自我,而且是直覺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兩個禪師有一天討論問題,第一個禪師說了一大套關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輪到第二個禪師時,他忽然看到池子里邊有一株荷花開了,就說了一句:“時人見此一枝花,如夢相似”。我讀唐詩,似懂非懂、似問似答之間,正是“見此一枝花,如夢相似”。因為讀詩是與新鮮的感性的經驗的接觸,多讀詩,就是多與新鮮的感性的經驗相接觸、相釋放,就像看花。也因為讀詩讀到會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們的夢中人,我們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舉一個小例子,我十五歲離開家去當工人的時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有一天讀一首小小的唐詩: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我忽然就覺得,那個大風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歸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說不出的溫暖與感動。為什么唐詩會這樣呢,我想這是因為唐詩表達了我們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遠新鮮的感性的經驗來表達。所以唐詩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遠是感性的、新鮮的。而這個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國文化內心深處的夢。我想我們中國文化做夢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遠的風花雪月,背后是永遠的人性世界。
【唐詩與中國文化的精神】相關文章:
淺談唐詩與中國文化精神10-07
幼兒唐詩10-27
唐詩春曉03-15
《全唐詩》09-30
兒童唐詩06-20
小學的唐詩07-02
唐詩的分類10-16
唐詩精選大全07-25
唐詩《瑤池》02-17
賞析唐詩《小雪》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