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日寄杜二拾遺》高適唐詩原文鑒賞
人日題詩寄草堂,
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
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預,
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
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
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鐘還忝二千石,
愧爾東西南北人!
高適詩鑒賞
《人日寄杜二捨遺》是高適晚年詩作中最感人的一篇。人日指農歷正月初七,杜二指杜甫,杜甫接到這首詩時,竟“淚灑行間,讀終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見寄并序》)。
這首詩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因為它飽含著特定的歷史內容,將個人遭際與國家命運緊密連接起來了。
高適和杜甫早在開元末年就成了意氣相投的朋友,又同樣落魄不群。安史亂起,高適在玄宗、肅宗面前參預重要謀略,得賞識,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節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亂。由于“負氣敢言”,遭到內臣李輔國等的讒毀,被解除兵權,留守東京。乾元二年(759),出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落到成都,高適賦詩慰問,饋贈糧食。上元元年(760),高適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慶)刺史,杜甫從成都趕去看望。此時,高適年近六十,杜甫也將五十,他鄉遇故知,短暫的相會,更加深了別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這天,高適作了這詩,寄往成都草堂。
全詩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轉韻,開始是平聲陽韻,中間是仄聲御韻,末段是平聲真韻。
“人日題詩寄草堂”,起句就開門見山點題!斑b憐故人思故鄉”,“遙憐”的“憐”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圍繞這“憐”字展開。“思故鄉”,既是從自己角度說,也是從杜甫角度說,滿目瘡痍的中原,同是他們的故鄉。緊接著“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就是這思鄉情緒的具體形容。春天到時,柳葉萌芽,梅花盛開,本該是令人愉悅的,但在飄泊異地的游子心中,卻更易撩動鄉愁,而使人“不忍見”,一見就“斷腸”,不能自己了。
中間四句是詩意的拓展和深化,感情是復雜的。
有不平,有憂郁,又有如隨波逐流、不能自主的渺茫與悵惘,換用仄聲韻,與內容十分協調。
“身在南蕃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薄邦A”是參預朝政之意。當時國家多難,戰爭不斷,以高適的文才武略,本應參預朝廷大政,建立功業,偏偏遠離京國,身在南蕃。盡管如此,詩人面對動蕩不已的時局,仍然是“心懷百憂復千慮”了。當時,不僅安史叛軍在中原還很強大,就連蜀中局勢也并不平靜,此詩寫后的兩三個月,就發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亂。
這“百憂千慮”,也正是時局艱難的反映。杜甫在《追酬高蜀州人日見寄》中寫道:“嘆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時略”,可見他是很深刻地領會到高適這種復雜情思的。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這意思正承百憂千慮而來,身當亂世,作客他鄉,今年此時,不能相見,明年又身在何處,誰能預料呢?
結句:“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笔菍懺娙嗽缒暝[身“漁樵”(《封丘作》),生活雖困頓,卻也閑散自適,哪里料到今天竟辜負了隨身的書劍,在宦途風塵之中衰老呢?“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是說自己老邁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國家多事而無所作為,內心有愧于回處飄泊流離的友人。
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刻意雕琢的警句,盡是渾樸自然的語言,發自肺腑的真情貫穿全篇。
那抑揚變換的音調,恰當地傳達了起伏跌宕的感情。
實為:一篇佳作。
【《人日寄杜二拾遺》高適唐詩原文鑒賞】相關文章:
高適《燕歌行》唐詩鑒賞07-24
岑參《寄左省杜拾遺》唐詩譯文及鑒賞答案07-30
《古大梁行》高適唐詩鑒賞07-08
《別董大》高適唐詩鑒賞07-19
岑參《寄左省杜拾遺》全文及鑒賞07-17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詩鑒賞05-10
唐詩《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鑒賞08-03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詩鑒賞通用05-18
《柳》唐詩原文鑒賞09-25
高適唐詩燕歌行·并序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