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頎《送魏萬之京》唐詩鑒賞及譯文參考
《送魏萬之京》是唐代詩人李頎的作品。此詩意在抒發別離的情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李頎《送魏萬之京》唐詩鑒賞及譯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魏萬之京》
唐代: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送魏萬之京》譯文
清晨聽到游子高唱離別之歌,昨夜薄霜剛剛渡過黃河。
懷愁之人實在不忍聽那鴻雁哀鳴,何況是那與故鄉遙隔千山萬水,身在旅途的異鄉客。
潼關晨曦寒氣越來越重,天氣愈來愈冷,京城深秋搗衣聲愈接近傍晚愈多。
請不要以為長安是行樂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寶貴時光消磨。
《送魏萬之京》注釋
(1)魏萬:又名魏顥。上元(唐高宗年號,674—676)初進士。曾隱居王屋山,自號王屋山人。
(2)游子:指魏萬。
(3)離歌:離別的歌。
(4)初渡河:剛剛渡過黃河。魏萬家住王屋山,在黃河北岸,去長安必須渡河。
(5)“鴻雁”二句:設想魏萬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6)客中:即作客途中。
(7)關城:指潼關。
(8)樹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9)催寒近:寒氣越來越重,一路上天氣愈來愈冷。
(10)御苑:皇宮的庭苑。這里借指京城。
(11)砧聲:搗衣聲。
(12)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13)“莫見”句:勉勵魏萬及時努力,不要虛度年華。
(14)蹉跎:此指虛度年華。
《送魏萬之京》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被送者為詩人晚輩。此詩意在抒發別離的情緒。首聯用倒戟法落筆,點出出發前,微霜初落,深秋蕭瑟;頷聯寫離秋,寫游子面對云山,黯然傷神;頸聯介紹長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長留;末聯以長者風度,囑咐魏萬,長安雖樂,不要虛擲光陰,要抓緊成就一番事業。詩人把敘事、寫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來設想、體會友人跋涉的艱辛,表現了詩人與友人之間深切的友情,抒發了詩人的感慨,并及時對友人進行勸勉。全詩自然真切,情深意長,遣詞煉句尤為后人所稱道。
首聯“朝聞游子唱離歌”,先說魏萬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點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筆法,極為得勢。“初渡河”,把霜擬人化了,寫出深秋時節蕭瑟的氣氛。
“鴻雁不堪愁里聽”,是緊接第二句,渲染氛圍。“云山況是客中過”,接寫正題,照應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歸,飄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聲,從天末飄來,使人覺得悵惘凄切。而抱有滿腹惆悵的人,當然就更難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風景,而對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對云山,便會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傷。他鄉游子,于此為甚。這是李頎以自己的心情來體會對方。“不堪”“況是”兩個虛詞前后呼應,往復頓挫,情切而意深。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是詩人對遠行客作了充滿情意的推想。從洛陽西去要經過古函谷關和潼關,涼秋九月,草木搖落,一片蕭瑟,標志著寒天的到來。本來是寒氣使樹變色,但寒不可見而樹色可見,好像樹色帶來寒氣,見樹色而知寒近,是樹色把寒催來的。一個“催”字,把平常景物寫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動,傍晚砧聲之多,為長安特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然而詩人不用城關雄偉、御苑清華這樣的景色來介紹長安,卻只突出了“御苑砧聲”,發人深想。魏萬前此,大概沒有到過長安,而李頎已多次到過京師,在那里曾“傾財破產”,歷經辛酸。兩句推想中,詩人平生感慨,盡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個字相對,暗含著歲月不待,年華易老之意,順勢引出了結尾二句。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純然是長者的語氣,予魏萬以親切的囑咐。這里用“行樂處”三字虛寫長安,與上二句中的“御苑砧聲”相應,一虛一實,恰恰表明了詩人的旨意。他諄諄告誡魏萬:長安雖是“行樂處”,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寶貴的時光,輕易地消磨掉,要抓緊時機成就一番事業。可謂語重心長。
這首詩以長于煉句而為后人所稱道。詩人把敘事、寫景、抒情交織在一起。如次聯兩句用了倒裝手法,加強、加深了描寫。先出“鴻雁”“云山”——感官接觸到的物象,然后寫“愁里聽”“客中過”,這就由景生情,合于認識規律,容易喚起人們的共鳴。同樣,第三聯的“關城樹色”和“御苑砧聲”,雖是記憶中的形象,聯系氣候、時刻等環境條件,有聲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見推敲之功。
《送魏萬之京》創作背景
魏萬后改名魏顥。他曾求仙學道,隱居王屋山。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寶十三載),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吳、越一帶訪尋,最后在廣陵與李白相遇,計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賞識他,并把自己的詩文讓他編成集子。臨別時,還寫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的長詩送他。魏萬是比李頎晚一輩的詩人,然而兩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頎晚年家居潁陽而常到洛陽,此詩可能就寫于作者晚年在洛陽時。
名家點評
(1)《批點唐音》:此篇起語平平,接句便新,初聯優柔,次聯奇拔,結蘊可興,含蓄不露,最為佳作。
(2)《唐詩廣選》:頤華玉曰:不知多少宛轉。
(3)《唐詩直解》:其致酸楚,其語流利。“近”字好,“多”字工。
(4)《詩藪》:盛唐膾炙佳作,如李頎“朝聞游子唱離歌……”,“朝”、“曙”、“晚”、“暮”四字重用,惟其詩工,故讀之不覺。然一經點勘,即為白璧之瑕,初學首所當戒。
(5)《唐詩鏡》:五六老秀,結語寄況無限。
(6)《唐詩歸》:鐘云:凈亮無浮響,銖兩亦稱。譚云:起得清厲(首聯后)。
(7)《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何景明曰:多少宛轉,誦之悠然。徐中行曰:詞意大雅,愛情更深。蔣一葵曰:宛轉流亮,愈玩愈工。
(8)《唐風定》:高華俊亮,與摩詰各成一調。
(9)《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質言之,只是如此四句(按指前四句),而其手法轉接離即,妙至于此,真絕調也。
(10)《唐詩歸折衷》:唐云:逗漏大歷氣(“云山況是”句下)。
(11)《唐詩貫珠箋釋》:三承二,四承起,用虛字為脈,諸句皆靈活。五六筆承第二,言到京之景。
(12)《此木軒五言律七言律詩選讀本》:作者本自從喉中唱出,奈學舌頭者多何?
(13)《唐詩成法》:通首有纏綿之致。
(14)《唐賢三昧集箋注》:景中情(首四句下)。此種和平之作,后人終擬不到,能辨此作,七律方有歸宿處,可知庾詞替語、劍拔弩張,二者皆非也。
(15)《昭昧詹言》:《送魏萬之京》言咋夜微霜游子,今朝渡河耳,卻煉句入妙。中四情景交寫,而語有次第。三四送別之情。五六漸次至京。收句勉其立身立名。初唐人只以意興溫婉輕輕赴題,不著豪情重語。杜公出,乃開雄奇快健,窮極筆勢耳。
(16)《詩境淺說》:此詩首二句平衍而已。三四句敘客況,句中以“不堪”、“況是”四字相呼應,遂見生動,與“江客不堪頻北望,塞鴻何事亦南飛”同一句法。六句之向晚砧多,承五句關城寒近而來。收句謂此去長安當以功名自奮,勿以游樂自荒,繞朝贈策,猶有古風。
作者簡介
李頎(690年?—751年?),唐代詩人。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進士及第,曾任新鄉縣尉,晚年在幫鄉隱居。他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著名詩人皆有來往,詩名頗高。其詩內容豐富,所作邊塞詩,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生平事跡見《唐才子傳》。有《李頎詩集》,《全唐詩》編其詩3卷。
【李頎《送魏萬之京》唐詩鑒賞及譯文參考】相關文章:
《別梁锽》李頎唐詩鑒賞05-22
韓翃《寒食》唐詩鑒賞及譯文03-01
韓愈唐詩《石鼓歌》譯文及鑒賞10-10
岑參《逢入京使》唐詩鑒賞09-27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參考09-01
王昌齡《送魏二》全文及鑒賞07-23
《李憑箜篌引》李賀唐詩鑒賞09-19
《秦王飲酒》李賀唐詩鑒賞08-12
《巫山高》李賀唐詩鑒賞08-23
《李憑箜篌引》唐詩鑒賞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