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讀后感集錦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唐詩三百首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1
真好!今年暑假我有幸閱讀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
書中的每一首詩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詩都是那樣的含義深刻。拿起《唐詩三百首》再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每一首詩都是一則伊索寓言,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古詩只要細細地去品讀,這便是一生中的財富,讓我們一輩子受益。
就這么屈指可數的幾個字,卻如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助著我們,溫暖著我們,這一切,都離不開古詩告訴我們的哲理。古詩,他并不是啞巴,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上遇到困難,他都像老師那樣教導著我們,關心著我們,給予我們希望。
《唐詩三百首》,寄托了中國人對文明的夢想。作為一個現代人,為了不辜負古人的希望,我們要為他而努力,為他而奮斗。不僅是為祖國,也是為我們自己,創下偉大的事業。
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峰巔,是一代文學的標志。唐詩的作家上有帝王將相、下有漁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詩壇上不僅涌現了初唐四杰、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白居易、韓愈、孟郊、柳宗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杜牧等璀璨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兩位光照千秋的詩壇巨星。
在我們小學生讀的唐詩中,其實有的詩句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事情相同,如李白的《靜夜思》是表達詩人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人外出打工,長時間沒見家人都有思念家人的情感。再比如說,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一詩中有個“敲”字,顯示出賈島行為很文明、很有禮貌。在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紅綠燈,大家要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要是到了一戶人家,就要懂得講禮貌、懂禮儀。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感受到唐詩與我們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好好背誦唐詩哦!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2
真好!今年暑假我有幸閱讀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
書中的每一首詩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詩都是那樣的含義深刻。拿起《唐詩三百首》再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每一首詩都是一則伊索寓言,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古詩只要細細地去品讀,這便是一生中的財富,讓我們一輩子受益。
就這么屈指可數的幾個字,卻如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忙著我們,溫暖著我們,這一切,都離不開古詩告訴我們的哲理。古詩,他并不是啞巴,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上遇到困難,他都像教師那樣教導著我們,關心著我們,給予我們期望。
《唐詩三百首》,寄托了中國人對禮貌的夢想。作為一個現代人,為了不辜負古人的期望,我們要為他而努力,為他而奮斗。不僅僅是為祖國,也是為我們自我,創下偉大的.事業。
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峰巔,是一代文學的標志。唐詩的作家上有帝王將相、下有漁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詩壇上不僅僅涌現了初唐四杰、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白居易、韓愈、孟郊、柳宗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杜牧等璀璨的群星,并且升起了“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兩位光照千秋的詩壇巨星。
在我們小學生讀的唐詩中,其實有的詩句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事情相同,如李白的《靜夜思》是表達詩人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人外出打工,長時間沒見家人都有思念家人的情感。再比如說,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一詩中有個“敲”字,顯示出賈島行為很禮貌、很有禮貌。在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紅綠燈,大家要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要是到了一戶人家,就要懂得講禮貌、懂禮儀。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感受到唐詩與我們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我們小學生必須要好好背誦唐詩哦!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3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在歷史的長河中,歲月的浪花沖刷走了許許多多古老的文化,唐詩卻如磐石般沉淀在中華兒女的心中。清代蘅塘退士選編的《唐詩三百首》收集了唐詩中膾炙人口的佳作名篇,每每誦讀,都加深了我對詩歌、對古人、對歷史的感悟。
讀詩要有三品,品色、品溫、品韻。讀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我們一起先看顏色:綠的酒,紅的火爐,黑的天,白的雪,四種顏色呈現在眼前,能說不美嗎?再看溫度:酒本來是冷的,卻被火爐加熱了,雖說天快下雪,卻讓人感到一股暖意。最后看韻律:新酒上的.泡沫像綠色的小螞蟻,小火爐上的火苗也在跳動,靜中有動,整首詩仿佛有了生命。
唐詩的美還在于它的精。現代文章、詩歌的篇幅較長,文字比較華麗、飽滿。古詩則不同,雖然大都只有二十多字,可是字字珠璣,所以讀詩要細。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是讓人回味無窮的好詩,“潛入夜”“細無聲”六個字讓人感覺到春雨的君子風格,同時也感受到詩人的儒者風范。
為什么這么精簡的文字卻能深入人心呢?那是因為古人的詩也是源于生活,讀詩也就是讀生活,詩里有人生、有道理。有“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惜時;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進取;有“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的相思;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壯別;有“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的重逢;有“江流石不轉,遺恨失東吳”的惋惜……
唐詩的美無以言表,它不是簡單的文字,它是讀詩人的心跳與呼吸,也是讀詩人行走的步伐。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4
如果說中國是詩的國度,那么唐詩就是中國詩歌發展史的高峰和瑰寶。
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
那簡潔又生動的語言,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中國曾經的歷史文化。
可以說《唐詩三百首》是近兩百多年來流傳最為廣泛,風行海內外,歷久不衰的一種唐詩選本。
書中各種詩體都有,如:五言律詩、絕句、七言詩……在各個詩人筆下出現了一首首名詩,一個個名句。
既有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李商隱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侶、歌女,甚至無名氏等“小家”。
書的取材也十分廣泛,不拘一格。
不僅有描寫自然風光的,也有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還有表達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之情的。
既有描寫歸家時的復雜心情,又有描寫君王愛情的.悲劇……從市井風情到邊塞風光,從生活瑣事到國恨家仇,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本書是應有盡有。
每一首詩的風格都不一樣。
每一首詩出自不同詩人的筆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助著我們,溫暖著我們;他像老師,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做事上,時刻教導著我們,激勵著我們。
每一首詩都是那樣耐人尋味,那樣含義深刻。
拿起這本書再次細細品讀,我發現:每一首詩都是一個寓言故事,都在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
品讀書中的古詩,能讓一個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讓心靈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唐詩三百首》將唐代詩歌的精華,永遠留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心中。
作為一個中國人,讓我們一起“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吧!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5
自從上了六年級,我很少有時間投身于我所熱衷的賞心悅目的讀書——“悅讀”上。總是無法擺脫述數學題典闖過100分——“題海”,每天5時50分起床,22時30分睡覺,見同學娓娓狂侃學習,稍有偏題便是不正經。盡管如此,成績卻每每不見上漲,更是在多次“大考”中失利。我累極了,開始抱怨人生的公平:“為什么辛勤耕耘沒有收獲?為什么奮發努力也不見成果?為什么為什么……”
思想一旦走進了誤區,難見好轉,我在那段時間里就很苦惱。我拿出一疊古詩詩集。于是我翻開了,我看見了“把酒臨風”的蘇東坡迎面走來。滴居黃城中,把酒臨風,牽黃擎蒼嘆英雄;昔日汴河風光處,覆履難重;成敗任西東,此恨無窮;一蓑煙雨平生任,踏雪飛鴻。蘇東坡同我一樣滿腔豪情,然而愛情曲折、仕途艱辛的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他坦然面對一切得失,被貶杭州,他卻自得——青春竹杖,綠綠芒鞋,眼中只有秋水泛清波,難道你不怨嗎?難道你甘于被貶嗎?難道你不想成就大業嗎?“不,我學會了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便是。”他笑答。我若有所思——也許面對失敗我也該收獲一份坦然?還未細想,只見一位身穿白衣,騎著驢的歌者向我招手,一看,原是李白。李白同我一樣對前程充滿希冀,然而官道不如意,人們希望他歌頌當政,贊美君王,他卻不,他要一詠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豪邁!坦然地接受一切得失,行至蜀路,一路高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身著“白大掛”,頭頂發飄飄,眼中一片豁達。難道你不怨嗎?難道你不想成就大業嗎?“不,我學會了坦然,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亮,三分嘯成了劍氣,回首望去,前途一片好景。”
我終于懂得了,原來他們也是同樣的.豪邁激情,只是,他們勇于面對眼前的失敗,中傷……我也要一樣!
別在怨天尤人了,我對自己說,我才十二歲!我也會坦然面對眼前的挫折,我也會像他們一樣收獲坦然的美麗……
我合上書,自信的抬起頭,一陣微風吹過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6
對自然的仰慕,對英雄的壯舉,對友人的思念。我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所以只好借《唐詩三百首》中的詩句來代替我那無法形容的詩句。讓我們一起吟誦并感悟唐詩三百首吧。
山水之氣
輕輕地翻開《唐詩三百首》,和王摩詰一起暢游在山水之間,一輪皎潔嬌美的圓月在松枝間穿拂,如水的山間軟泥上縹緲著點點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寶石鑲嵌在大山的錦緞上,自然而不虛浮,淳樸而不媚俗。一沵清泉靜靜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間,不時地撞擊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漣漪,美好詩意地蕩漾開來。在溪畔的靜夜中氤氳成心中淡淡的思緒。
思念之情
緩緩翻開《唐詩三百首》,和王勃一起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是他的祝愿,“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他的心聲,“無論去與往,俱是夢中人”是他的.思念,那對朋友的思念,那對朋友的不舍,在長河中聚集在一起,永遠樂會消逝。
人生之挫
靜靜翻開《唐詩三百首》,和李白一起面對人生挫折。“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他的挫折,“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是他的感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是他的信念。那縷堅貞的信念,是他的心中留下了永遠的烙印。
《唐詩三百首》讓我欣賞如此溫柔的山水之氣,美哉!
《唐詩三百首》讓我感覺到朋友之間濃濃的友情,幸哉!
《唐詩三百首》讓我體味如此偉大的人生之挫,妙哉!
沏一杯菊花茶,捧著唐詩三百首,窗外有陽光照過窗簾,驀然回首,細細欣賞那溫柔的山水之氣,感受那濃濃的思念之情,體味那偉大的人生之挫,倏然,忘記了今夕今日。
感恩,在生活中是無限存在的,有時是你對朋友一句簡單的問候,有時是你對待別人伸出手臂的過程,有時是你對陌生人的一個微笑。只有懂得感恩的含義,才能學會感恩。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7
《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的作者,不僅有我們耳熟能詳的“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白居易、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還有一些不知名的,他們雖然名聲不顯,但他們的作品亦有其可借鑒之處,值得一閱!因為這寫詩作都是經過了時間考驗而未被淘汰的,我一向認為,時間是最好的評判家!《唐詩三百首》中有像杜甫的《望岳》,王維的《渭川田家》綦毋潛的《春泛若耶溪》,李白的《蜀道難》這一類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讓人仿若置身其中,仰躺于山水之間;也有像王維的《送別》,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樣的送別詩,讓人感佩于其中蘊含的深刻情感!
從李白的一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我體味到深切的悲意凄涼,然后是釋然的灑脫;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讓我深深動容,我仿佛看到一個背影,在逆著光的地方嘆息,便也體味到了遠離故鄉的寒冷;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一中寫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又讓我渾身一松,仿佛一個人仰望天空,呼吸都變的芬芳。
然而,現代社會迅速發展,許多中華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遺棄,對外來事物的狂熱追求使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忘記了中國的`古文化,忘記了唐詩,他們寧愿生活在虛擬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無味的事物。曾有一則新聞報導:近六成的人認為中國人崇洋媚外。面對這個結果,我不禁震驚,難道中國文化的內涵不及外國文化嗎?并非如此,相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國文化是因為他們沒有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粹。試問,如果每個中國人能夠多讀一首唐詩,多一份對詩歌的熱愛,又如何會出現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詩不再只是詩,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向往,是中華文化的縮影。細讀唐詩,它能給予你智慧;品讀唐詩則可以使其勉勵你,鞭策你,使你前行。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8
如今的我們,我們服從時間,然后一再改變。難得尋覓唐詩的底蘊。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還對唐詩的一字一句理解得半白半熟的時候,就開始喜歡它,很喜歡它。
年少時,當我只是個未滿十歲的小孩,我知道《靜夜思》在訴說對親人的思念與嘆不盡的憂愁。它宛如一首凄美的思念詩。
現在,我知道的《靜夜思》除了那種凄美的涼,還有劍指江湖的敞亮。李白身著白衣遙望明月,明月入了他的懷卻納涼了他的心。他撫筆,在月光的照射下,撫著他輕長的發絲,那時的他看著他那青中透白的秀發,有些輕浮,有些放蕩,他好像行走在江湖上,一邊懷念,一邊獨野的少年。
《唐詩三百首》不看注解,在幻想的構造里解也有一番風韻。
待我言予你“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我會想象,那是一位身著素衣的女俠客,走過了山澗,朝云川繞了一圈,又回到起點的壯舉。那山水無盡的贊嘆。
在唐詩里面,可以發現更多。
許多人,一直在尋找與自己世界相處的方式,后來我們懂得了,卻輸給了青春和時間。比起這種輸,我更加寵幸與唐詩中的憂愁。如今的憂愁太過殘忍,唐詩里的憂愁卻有一種獨有的“愛”對友人的關心,對親人的懷念,他們的詩中,即使怎么凄涼都暗藏暖意。
我發現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喜歡掩藏杜鵑的風姿,對于親人的`思念卻把明月入懷。即便他的思物再怎樣的相似,但卻,有著不同的情意。李白與汪倫是情誼的深刻。高適與董丈對有著他的懷念與另一種祝福。他們的經歷不同,情誼不同,用的詩句也有所不同,一樣的卻是那種懷念的孤獨里的暖意。
世有情,待你未曾孤獨;世有愛,待你認真解讀。這種情愛,一直尋覓;它一直藏在每一首唐詩的身骨上,你可以用心去喜愛它。
我熱愛的生命,有著唐詩的底蘊。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9
今天早上,我讀了《唐詩三百首》。讀完后,我覺得里面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這是偉大詩人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詩人,也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王’和‘詩魔’之稱。
《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的意思是:多么茂盛的原山草啊,春天茂盛,秋天枯萎,歲歲循環不已。野火雖將那大片枯草燒得精光,一旦春分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速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雖然古道城荒,但青草滋生是它恢復了青春,行路人看見萋萋芳草而想起了離愁別苦,似乎著每一片草葉都包含別情。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如,我家后院有一株小草。一次,我在窗前畫畫,突然就下起了傾盆大雨。我透過窗戶,看到了一株抬頭挺胸的小草。它正在跟風雨戰斗,風驕傲地說:“哈哈!小草你是抵擋不了的,我比你強多了,哈哈哈!” 小草輕輕發出聲音,堅強地說:“我不怕,我一定會戰勝你的.。” “小草,你就別做白日夢了吧!”風洋洋得意地說。風呼呼吹著,不一會兒,小草斷掉了。這時,我還以為小草就這樣完了。第二天早晨,我起了個大早,吃完飯后,飛快地跑到后院。我很驚訝——小草活了,它又重新披上那綠色的衣裳,又重新抬頭挺胸的站在地上。這時,我情不自禁的吟誦“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所以,我們也要像小草一樣不向困難低頭,不怕挫折的頑強精神,要讓自己在生活中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10
這個寒假由于疫情的關系,假期不斷延長。老師經常讓我們讀讀背背《唐詩三百首》里的詩,剛剛開始我覺得很枯燥,難背。但漸漸地,我學會了看詩意背詩,覺得故事讀起來很有韻律,郎朗上口,非常有趣。因此,我越來越喜歡讀古詩。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詩,它出自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句詩告訴我們看的書多,腦子里積累的東西也就多了,寫起文章來,自然得心應手,如神來之筆。讀了這首詩我知道了讀書的作用很大。以前讀書時,我總是心安定不下來,眼睛盯著書,心早已飛得無影無蹤。現在我看書很認真,每次看得都入了迷,看完一篇還想看一篇。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首詩是無名氏的《金縷衣》,是一首關于珍惜時間的詩,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年華,花開適宜折時就要抓緊時間去折,不要等到花謝了去折空枝。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是學生,當務之急的任務就是學習,所以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為了將來打好扎實的基礎,時間不等人,時間是無價之寶。“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唐詩三百首》里還有許多像這樣廣為流傳的詩,有顏真卿的《勸學詩》,有杜甫的《望岳》,王維的'《相思》,李白的《贈汪倫》……這些都詩人們智慧的結晶。他們的聰明是我們難以達到的,但是我們可以更加努力地學習,爭取每天都能進步一點點。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同學們,讓我們以詩為伴,學習更多知識吧!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11
《唐詩三百首》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峰巔,是一代文學的標志,從小開始讀詩,以后對我會有很大幫助。當時我并不了解詩中的意思,后來,上了小學爸爸給我買了一本注音版《唐詩三百首》,通過爸爸用白話文的方式給我講解,我開始自已讀這本書,并逐步了解詩中的意思。其中我特別喜愛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白居易、韓愈、孟郊、柳宗元、李商隱、杜牧的詩。唐詩三百首讓我增長了很多知識,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例如說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寫了廬山的香爐峰瀑布,巨大的瀑布如雪白的絹緞垂掛在山壁上,有如一條直上直下的大河,仿佛天上的銀河墜落人間,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它那雄偉壯觀的氣勢,感嘆我們國家如此美麗的江山,我們應該保護這一切,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我們的家。
還有很多描寫感情的詩,比如孟郊的《游子吟》、陸錦的'《送兄》、李白的《送友人》等,其中我尤為喜歡《游子吟》,父母對我的愛就象春天的陽光一樣照耀、溫暖著我,這首詩使我懂得了感恩,我一定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李紳的《憫農》描寫了當時封建社會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悲慘畫面。這讓我體會到我們應該尊重勞動者,他們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
詩中還有如祖詠的《望薊門》等描寫報國大志的詩,讓我懂得要愛自已的國家,知道要感謝解放軍叔叔們,有他們才有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
《登鸛雀樓》這首詩是王之煥寫的,它讓我明白了若想看得更遠、更廣,就得再往上爬一層樓;惟有付出更多努力,才能達到更高的目的,實現自已的理想。
爸爸媽媽說這本書里有我們老祖宗千年流傳下來的精神,為我打開一扇扇看世界、看人生、看歷史的奇妙窗戶,我覺得讀唐詩三百首使我一下子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要實現夢想,就要努力學習,不斷進取,不僅是為我們自已,也是為祖國。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12
“飯可以一日不吃,書不可一日不讀。”比較近我讀了一本書——《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內容豐富,精彩絕倫。書中我比較喜歡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其二)》這首詩:“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詩中王勃、楊烔、盧照鄰、駱賓王四人開創了一代詩文的風格和體載,但評論者認為他們做法輕薄,譏笑他們,他們也并沒有灰心,堅持了下來。這告訴我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不管你在做什么,只要堅持不懈,不被身邊不一樣的聲音干擾才能成功。其實我也有這樣的經歷。
暑假的一天,媽媽幫我報了美術興趣班,第一節課,我認真聆聽老師說的每一句話,不放過每一個細節。但我自己動筆的時候,卻怎么也畫不好,臉蛋畫的一邊大一邊小,兩邊一點也不對稱,“完全不是同一個人的臉嘛”,我喃喃自語。我用橡皮擦擦了一遍又一遍,橡皮擦“大胖子”變成“小瘦子”,可還是一點也不滿意。望著我面前堆如山的橡皮渣,我只好接著畫下去,越畫越丑,我就越來越煩躁,我心想:看來我不是畫畫的'這塊料,算啦!放棄吧!
坐在我旁邊的畫畫高手望了一下我的畫,笑出聲來,剛好老師不在,坐在各位的“閑事佬”紛紛往我這邊湊:“哈哈,這畫的是什么呀?不男不女的”。“太丑了吧?”
嘲笑譏諷在我座位旁回蕩著,我瞬時低下頭,臉紅得像個大蘋果,恨不得變成一只鉆地鼠,挖個地洞,鉆進去。我內心比較后那點堅持、希望,被冷水撲滅了。我快要放棄時,突然,我腦海中浮現了《戲為六絕句(其二)》。我仿佛聽見一個聲音:“你只是初學者,加油!不要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
從此以后,我每天堅持去畫畫,進步了不少。
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其二)》這首詩讓我明白,要堅持不懈,勇往直前,不要在意別人對你的譏笑,相信有一天會成功。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13
大家都知道:“熟讀當時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熟讀唐詩的妙處。我小時后本也讀過一些,現年近四十,重讀唐詩,不禁別有一番感慨。
三百首唐詩,流傳千古,藝術上當然是奇妙無比的了。但與作者的身世對照,卻讓人唏噓不已:除極個別外,絕大多數人都是仕途不順,晚年辭官歸隱,有點甚至窮苦潦倒一生。
于是我就想到一個問題:唐代建功立業的'政治家、軍事家數不勝數,怎么他們就沒有佳作傳世?反之,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李商隱等天才橫溢的大詩人,卻空有建功立業之心,而一生坎坷,毫無功業可言呢?大詩人無功業,政治家無佳作,難道這是偶然的嗎?
其實細細想來,也很正常。政治講究務實,鄧小平三起三落,最為人稱道的是一個“忍”字。而藝術超凡脫俗,講究超越現實的美。如果成天交際應酬,縱橫捭闔,又哪來藝術的靈感呢?所以縱使有才,當了大官,忙于政務,也少有佳作問世了。這于是才有了江郎才盡的說法。當然極少數人除外,如曹操,毛澤東。
于是我進一步想到了教育。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這三百六十行,對人的天賦、氣質、知識、才能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甚至大相徑庭。在教育培養的時候,也就要分門別類,因材施教,而不能一刀切。比如現在動不動就要求小學生背唐詩,背經典,好像恨不得人人都能背熟四書五經似的。但是,小學生長大了都去當詩人、都去當學者、都去當隱士嗎?顯然這既不可能,也無必要。
教育這個東西,最忌一刀切、最忌一窩蜂。以前批判傳統文化時,恨不得一腳踢倒在地,還要踏上一只腳,非要全盤西化不可。現在又要誦讀經典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恨不得讓學生把汗牛充棟的古書都要吃進肚子里去似的。其實,即使背得再多,也不大可能超過明清的儒生,因為人家什么都不管,一天專門背古書嘛。但是范進和孔乙己不是已經成了反面教材了嗎?可見,不問青紅皂白的一味誦經也非萬能。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14
聽爸爸說,古詩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是古代中國有名的詩人寫的很好的文學藝術作品。是我們一個國家可以很好的文化歷史遺產,作為一名中國人一定要好好學習背誦掌握。
媽媽告訴我,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背誦古詩,三歲就能背誦30多首,雖然不知道意思,但聽幾遍就能跟著一首大概。 我還記得“紅豆生于南,春發幾許。”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鵝,鵝,向天空歌唱。” 當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現在讀古詩,一邊看原文,一邊讀翻譯,理解詩歌的意思,還覺得古人與眾不同,用這么幾句話,表達了這么豐富的'意思和一些美麗的圖畫。 知道古詩的意思,我更喜歡背誦古詩。 有時候你可以想象一些照片。 如“荒煙直,長河落日圓。” 我能想到沙漠的遼闊和美麗。如“荷葉后天無限綠,映荷花別樣紅。” 它讓我想起了我參觀西湖時看到的美麗景色。 朗誦<將是山頂,一覽眾山小>,爸爸甚至告訴我這個暑假要帶我去泰山,感受山頂的美景。 我太高興了。
根據我父親的要求,我將每天背誦一首詩不會,而將古詩評論。我哥哥每天都聽我背誦。他甚至背誦了一些古詩。他不僅能背誦常見的簡單古詩,如《鵝頌》、《春曉》 ,而且還能背誦一些不太常見的詩,如《送哥哥》、《眾人皆雁不飛》、《知了》、《遠方,不受秋風吹》等,有的甚至比我的背還快,最愿意背《馬高垂柳處》.最煩人的是,當我爸爸問我的時候,他也抓回來了,甚至讓我回去了,我說他2,他哭了。我必須這么做。爸爸讓他背下來的,現在他會唱20首歌了。我父親笑著說,朗誦詩歌是額外的獎勵,我小時候喜歡聽別人贊美我。
詩歌在簡單的話可以顯示一幅美麗的圖畫,或表達某種情感作家,真的像父親說,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背詩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同時也影響了弟弟,我越來越喜歡背古詩。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15
蘇軾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讀詩,可提升人的智慧與培養情操。唐詩乃我國文學史上的高峰,世界文學的璀璨明珠,我初識古詩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醉過方知酒濃”。之后,我便沉醉于唐詩的世界。
初讀詩,讀的是易上口的.語句;再讀詩,才讀出了詩中字詞的斟酌;漸漸的,我在師長地指引下,讀出了詩中或悲或喜的情感。我最愛在學校的文化長廊的濃郁書香里,讀讀唐詩,讀李白的豪情,在意境中飲酒放歌;讀杜甫的雄渾,讓我和他一起憂國憂民;讀白居易的清揚暢麗,讓自己感染心添一份清雅……每于內心潮澎湃時,仿佛自己是滿腹經綸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絕句。唐詩陪伴我走過人生的種種境遇,當與友人道別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為心中的慰藉。當考試失利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鼓勵我突破“行路難”的困境。惟有詩,是我不離不棄的知己和精神支柱。
社會迅速發展,物質充盈卻精神匱乏的時代,很多人忘記了自己的文化之根源和唐詩,去追逐一些索然無味的外來事物。有新聞報道:近六成的人認為中國人崇洋媚外。其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不了解自己文化的精粹和內涵,其實質是極其膚淺和悲哀的。如果我們還不警惕外國文化入侵,有一天我們必將在世界民族之林迷失自我,到時我泱泱中華安在哉!所以,從小開始培養孩子對國學的熱愛之情,在全社會營造濃郁的國學氛圍迫在眉睫。
我覺得唐詩不再只是詩,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向往,是中華文化的縮影。我們都應該讀唐詩愛唐詩,不僅僅是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更是因為唐詩的美,因為唐詩的智慧。
【唐詩讀后感】相關文章:
幼兒唐詩10-27
李白的唐詩08-28
唐詩春曉03-15
唐詩《菊花》07-17
唐詩《池上》09-10
唐詩《野望》08-05
唐詩《瑤池》02-17
唐詩精選大全07-25
小學的唐詩07-02
《全唐詩》精選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