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范文(精選6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一、文學常識
二、朗讀(句間停頓)
三、解釋字詞,翻譯句子
為業(yè):靠……謀生。 緣:沿。 鮮美:鮮艷美麗。 豁然: 開通、敞亮的樣子。
開朗:開闊明亮。 屬:類。 悉:全。 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
所從來:從哪兒來。 咸:都。 妻子: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xiāng)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 焉:于之,從這里。
間隔:斷絕了往來。 延:請。 既:已經(jīng)。 志:做記號。
詣:拜見,臥…·怯。
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四、理清結構,把握內容
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fā)現(xiàn)桃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時間順序。
1.漁人偶然發(fā)現(xiàn)桃林。
“忽逢”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fā)現(xiàn)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見過的。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林奇異景象,景物幽美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甚異、欲窮—心理,設懸念,做鋪墊,引下文。
2.漁人進入桃花源、漁人做客桃花源。
“林盡水源”→山有小口(為不復得路埋伏筆)→舍船從口入→復行→豁然開朗”桃花源的曲折、隱蔽、幽深,與世隔絕,難于發(fā)現(xiàn)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描寫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社會環(huán)境安寧。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桃花源中的生活環(huán)境美好、寧靜而和平;人們和睦相處,生活幸福、富足安樂
漁人與桃花源中人交往——表現(xiàn)了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和人與人之間和睦融洽的關系,表明他們對戰(zhàn)亂的厭惡,對和平寧靜生活的追求。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風淳樸、熱 情好客)
“皆嘆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不足為外人道也。”“村人”滿足于桃花源生活,厭惡外界生活(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與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對與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壞他們安定平和的環(huán)境。)為“不復得路”埋伏筆
3.漁人離開桃花源再訪而不得
“不復得路”,“規(guī)往”而“未果”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xiàn)實是不存在的。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種神秘的色彩。)
主題: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本文借武陵漁人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故事,表現(xiàn)作者對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對現(xiàn)實動亂、黑暗生活的不滿。在文中他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在這里,人人勞動,自耕自食,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人們過著安居樂業(yè)、友好和睦的生活。這個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這樣的理想社會反映了人民反對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愿望,同時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xiàn)實,但這理想境界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五、積累考題
1.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對桃花源人說了些什么?請根據(jù)你的歷史知識和對課文的'理解推測。
一是重大歷史事件,如陳勝、吳廣起義,楚漢相爭,劉邦建立漢朝,三國鼎立,赤壁之戰(zhàn),三國歸晉……。
二是當時動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2.作者為什么開頭結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
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xiàn)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單。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作者筆下的桃花源,虛構了這樣一種理想社會: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
4.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社會*暗現(xiàn)實的批判。但他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只能是一種空想,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1).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夾岸數(shù)百步”都是桃樹,沒有一棵雜樹,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寫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huán)境安寧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5.本文中明顯了桃花源人安居樂業(yè)/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明顯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6.本文最能體現(xiàn)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交代桃花源的人來歷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9.“村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原因?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10.“村人”滿足于桃花源生活厭惡外界生活的體現(xiàn)是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與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對與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壞他們安定平和的環(huán)境。)
11.“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句話,表明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xù)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yōu)槭裁床辉鸽x開? ①桃花源中人厭惡源外戰(zhàn)爭,追求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后寫想重入桃花源“不復得路”,劉子驥“規(guī)往”而“未果”的意圖是什么? ①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xiàn)實是不存在的。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種神秘的色彩。)
13. 表明村人與世隔絕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 當你心煩意亂時。當你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象一些開心的東西,你會去幻想著一切都變得美好順利歡暢的一剎,你會去遐想成功帶來的無盡的歡暢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簡介作者(略)。
二、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解了解課文大意。
1.學生自讀課文后,對提出的疑惑的字詞注音、釋義。
2.教師落實重要的字詞注音、釋義。注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通假字、詞性活用字
3.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xiàn)的古今異義的詞語。如:交通、妻子、無論、如此、儼然、鮮美。這部分可結合教學設計(一)的內容。
三、學生齊讀一遍課文。
要求:
①聲音洪亮。讀準字音。
②把握節(jié)奏。讀出停頓之處。
③帶有感情。讀出韻律。
四、思考討論,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漁人是怎樣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他進入桃花源之前見到了怎樣的景象?
2.漁人在桃花源見到的景和人有何特點?桃花源人對外界社會情況了解嗎?
3.人們根據(jù)漁人作的標志再去尋找桃花源,結果怎樣?通過討論這幾個問題,搞清課文的基本內容和結構。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土地平曠,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無論魏晉。
(3).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五、根據(jù)以上問題,理清課文結構。課文從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寫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的見聞。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再尋桃花源的經(jīng)過。
六、完成下列練習。
1. 給下列加線的字注音:
儼然( ) 阡陌( ) 垂髫( )
諧太守( ) 邑人( ) 劉子驥( )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橫線斜字詞的含義。
①芳草鮮美:
②率妻子 邑人來此絕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漢,無論 魏晉:
⑤諧太守,說如此:
3.根據(jù)解釋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從樹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鮮艷。 ( )
②閑適愉快,自得樂趣。 ( )
③比喻無人再來嘗試或過問。 ( )
4.口頭翻譯下列句子。
①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③不足為外人道也。
七、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背誦第1段。
八、推薦作業(yè)。背誦全文并默寫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
一、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要求學生仔細品味自認為文中寫得好的語句。說明:讓學生自己來談感受,教師可稍作點撥。
例:1.第1段描寫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些詞語用得好不好?為什么?寫出了花草的色澤、質地、形態(tài),不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無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處;用四字句的形式,讀起來鏗鏘和諧,節(jié)奏整齊,朗朗上口。
2.第2段寫桃花源居住的環(huán)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勾勒出怎樣的田園生活畫面?平曠指土地廣闊平坦;儼然即整齊有序;良田美池桑竹三詞并列,描寫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環(huán)繞以及樹木成陰的佳景;相聞則以動寫靜,既說明牲畜興旺,又讓人感受鄉(xiāng)村的寧謐,這些生動的用詞勾畫和展現(xiàn)出了桃源人安居樂業(yè)、閑適祥和的'生活圖畫。
3.此人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嘆惋一詞表現(xiàn)了桃源人怎樣的心態(tài)?嘆惋是感嘆惋情之意,詞語用得十分精當、傳神,桃源人對世事變遷、人間滄桑的慨嘆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難的同情,躍然紙上,可見可感。說明:可讓學生具體設想模仿桃源人嘆惋時各種不同的語言、神情、動作。
二、領會課文在情節(jié)處理上的特點。思考討論:課文描寫的情節(jié),處處體現(xiàn)出一個奇的特點,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說明: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后發(fā)言。教師在總結時,可作如下啟發(fā)。
①.景奇。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等。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等等。
③.蹤奇.后人再去尋找桃源,都一無所獲,不見蹤影。這些奇異之處.使課文情節(jié)曲致跌宕,懸念環(huán)生,充滿了神秘感,更增強了人們對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討論分析:聯(lián)系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lián)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處?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愿望?說明:應啟發(fā)學生發(fā)揮想象,聯(lián)系課文內容加以比較說明。
例:①桃花源有著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環(huán)境,而外界卻是戰(zhàn)亂頻頻,烽火連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人們居住安定舒適,而外界百姓卻是顛沛流離.背井離鄉(xiāng),國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礫。
③桃花源雞犬相聞,人們往來種作,怡然自樂,處處是人丁興旺、詳和愉樂的氛圍,而外界百姓卻飽受戰(zhàn)火磨難,過日如年,終日生活在痛苦之中。總之,桃花源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階級、人人平等自由、家家豐衣足食這樣一個安寧美好的理想社會,表達出身處黑暗、動亂社會之中的作者對美好理想社會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滿生活的強烈愿望。自然,它是一個虛構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讀說訓練。
1.教師出示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內容(略)。
2.學生朗讀該詩。
3.分析該詩與課文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何異同?
提示:①內容相同,表現(xiàn)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寫的重點不同。
③表現(xiàn)手法不同。
六、推薦作業(yè):完成課后練習三、五題。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讀準下列字音:
豁然 儼然 衣著 阡陌 鬢 要 邑 詣 驥 語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詞匯的特點。(1)通假字:具、要;(2)古今異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3)一詞多義:舍、尋;(4)辨析同義詞: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學家陶淵明。
(二)能力目標
1、借助《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查找有關詞的意思。
2、培養(yǎng)朗讀和背誦的能力,這樣可以品味語言的神韻、氣勢和感情色彩,體會語言形式、修辭方法、寫作手法的表現(xiàn)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
(三)情感目標
1、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及對黑暗現(xiàn)實不滿的精神。
二、學法引導
朗讀感知課文內容,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疏通文意,再用歸納比較法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識,教師指導學生辯證地評價陶淵明的社會理想,最后熟讀成誦,汲取文化營養(yǎng)。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學習一詞多義、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漢語知識。
2、理解和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社會。可通過討論課后練習一至四題來完成。
3、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節(jié)都是虛構的;開頭渲染神秘色彩,結尾又不知所蹤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似真而幻的虛構境界。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投影片:
①生字詞;
②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③有關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同義詞的辨析表格;
④隨堂練習。
2、有關課文的插圖。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背誦接龍,其中如有人背錯,就讓他(她)表演一個節(jié)目,最后評出優(yōu)勝者。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讀準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淵明。
3、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詞匯的特點。
4、理解和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社會。
5、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二)整體感知
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從發(fā)現(xiàn)桃花源,到訪問桃花源,再到離開桃花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jié)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可以通過以下問題來帶動學生通讀全文,了解大意。
l、漁人是怎樣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
2、在桃林盡頭漁人看到了什么?
3、漁人在桃花源作客時,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談?
4、漁人離開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結果如何?
(三)教學過程
1、簡介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東晉時人,祖居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淵明少年時代深受儒家學說影響,有著“大濟蒼生”的志向。二十九歲出什,但幾次做官都不過擔任祭酒、參軍一類低微的職務,不僅濟世的抱負得不到施展,而且還要屈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他十分厭惡官場生活。四十一歲時,他出任彭澤縣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幾天,就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歸隱,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后,親自參加了一些農(nóng)業(yè)勞動,較多地接觸了勞動人民;思想感情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他此后的創(chuàng)作起了積極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歸隱后寫的,反映了當時的田園生活,因而成為我國有名的“田園詩人”。
《桃花源記》(原名《桃花源詩并記》,詩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歲時所作,標志著作者思想發(fā)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滿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想象出了“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寄托了作者潔身自好、要求人人勞動、人人平等、豐衣足食、與世無爭的希望。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nóng)民的愿望。
3、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文的注釋,老師稍加指點,讓學生弄清全文內容。
4、第一自然段描寫了怎樣的景物?這樣描寫的意圖是什么?
討論明確:描寫了一片美麗的桃花林。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來會出現(xiàn)“奇景”,為漁人進入桃花源作了氣氛上的渲染,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弄清以下詞句的含義:“忘路之遠近”中的“遠近”是偏義復詞;“夾岸數(shù)百步”,指兩岸數(shù)百步之寬,不是指沿岸之長;“漁人甚異之”中的“異”為意動用法。
5、討論第二自然段寫了幾層意思?漁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有哪些?從這些敘述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
明確: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huán)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殲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鬢,并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yè)的社會,與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yōu)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里卻在譏諷現(xiàn)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在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語言現(xiàn)象:一是一詞多義現(xiàn)象,如“便舍船”和“屋舍儼然”中的“舍”,前者是動詞,作“舍棄”講,后者是名詞,作“房舍”講。二是古今詞義的區(qū)別,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錯相通”講,是兩個詞。三是同義詞的辨析,如“悉”和“并”兩個詞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講,但這兩個詞也有差別,“悉”指數(shù)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種類別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盡(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小口)初極狹,才通人。”
6、討論學習第三段的內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后聽了漁人的回答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說明桃花源里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村中人與漁人的談論之語有何含義?通過村中人之口,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緣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渦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xiàn)實,似乎想給人們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脫黑暗統(tǒng)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著男耕女織的安居樂業(yè)的生活。這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里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則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筆。
本段應掌握的古漢語知識為:一是一詞多義現(xiàn)象,如“見漁人,乃大驚”與“乃不知有漢”中的“乃”,前者作“是”講,表示前后兩個動作的關聯(lián),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詞義的區(qū)別,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兒女”解,是兩個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雙音詞;“絕境”是指“與世隔絕的地方”,也是兩個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指“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魏晉”中的“無論”是“更不用說”的意思,現(xiàn)代漢語中是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的連詞。三是同義詞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詳細”講,表示無所遺漏;“咸”作“全”、“都”講,指人的全體,“皆”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數(shù)。四是通假字的歸納,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語和賓語的現(xiàn)象,如“(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
7、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為什么詳細地寫漁人在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guī)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確: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著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后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后,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為了使人產(chǎn)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但與此同時,結果是不令人滿意的,結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這樣一寫,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讀者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向往這個安居樂業(yè)的桃花源世界。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教學重點:
1、學習課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園”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文章的`主題。
預習要求:
1、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2、朗讀并試背課文。
教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根據(jù)漁人的行蹤理清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1-2節(jié)的詞語。
一、導入新課:
1、根據(jù)《揚子晚報》的一則消息“云南發(fā)現(xiàn)“世外桃園””引入新課……
2、板書課題: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強調:源:水的源頭。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頭。
補充:陶淵明,名,潛別字,元亮東晉文學家。
指導:課后查找資料,了解陶淵明的其他情況。
二、檢查預習:
1、找學生朗誦課文。
2、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集體訂正
三、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的結構;重點學習1-2節(jié)的詞語。
四、學生分組閱讀課文,并討論就文章的結構設計問題:
疏導:
結構方面的問題,一般包含:線索,段落等問題。可以結合課文閱讀重點一考慮。
總結可以討論問題:
1、文章以什么為線索來安排材料的?(只將閱讀重點一開變一下)
2、標出文中表現(xiàn)漁人行蹤的詞語。
3、據(jù)此劃分課文的層次。
明確:1—2兩個問題的設計可以參考課后思考題五。
五、學生再一次閱讀全文,師生共同討論完成1-3題:
總結明確:
1、以漁人行蹤為線索安排材料。
疏導:行蹤可以理解為:地點的轉移。
2、表示行蹤變化的詞句:
板書:
緣溪性忽逢桃花林復前行便得一山從口入復行數(shù)十步停數(shù)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復得路
《桃花源記》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xiàn)象。
2、熟讀課文,理清課文的線索。
3、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傾向和社會理想
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
1、展示幾副圖畫,讓學生聯(lián)想到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并讓學生談談心中的世外桃源。
2、介紹陶淵明及時代背景,自然導人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讀完后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2、商討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疏通文意:學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詞、釋義,師生共同解決。
4、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xiàn)的古今異義的詞語。
三、再讀課文,概括故事情節(jié)。
1、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簡潔語言概括故事情節(jié),理清課文結構。
3、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桃花源的印象。
四、訪談練習
設置情境,利用“時空在線”專訪節(jié)目深化理解,研讀課文。假設教師以節(jié)目主持人的身份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對村民現(xiàn)場采訪。
采訪問題:
1、請問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我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zhàn)亂,逃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時間長了,我們就不再出去了。)
2、你們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嗎?你們想出去嗎?(漁人說是晉朝。想出去,因為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為外面兵荒馬亂。)
3、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嗎?(我們這里土地平整開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靈!)
4、你們?yōu)槭裁床蛔対O人向外人介紹桃花源呢?(不希望外人打擾我們幸福安寧的生活)
5、你能對我們觀眾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我們這兒的人都很勤勞……很樸實,還有,我們很好客。
6、在節(jié)目的最后,請?zhí)一ㄔ吹拇迕裼靡痪湓捀爬ㄒ幌绿一ㄔ吹奶攸c。(1、我們桃花源風景優(yōu)美。2、我們桃花源民風淳樸。3我們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們桃花源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五,品位研讀、主題探究。
1、大家相信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在東晉年間存在嗎?(讓學生從文章中找線索來考證)
2、作者寫《桃花源記》的目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假如陶淵明來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對他說什么?
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xiàn)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于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錦繡,人民富足,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
好,這節(jié)課上到這里。
《桃花源記》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積累的學習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
2、了解陶淵明,并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主要內容,深度情感等寫作特色,并能學以致用。
教材分析:
這篇傳誦千古的文章,勾起了無數(shù)人的向往和追求,我們不僅要能夠在這個虛幻的桃花源里欣賞風景,更要在此提升學生的心靈境界。由于初三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只要課上老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做好領路人,讓學生如臨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社會理想。故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1、利用學文言文的方法積累常用文言知識。
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
3、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新課標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認為教師應教給學生學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采用了誦讀法、想像法、小組討論法等,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營造美的意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處,走進陶淵明的內心去理解他寫作的意圖,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延伸,讓學生也來創(chuàng)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茂盛的桃林中,走來一位詩人,滿懷愁緒、憤慨與無奈,曾經(jīng)滿懷豪情,胸懷天下,不料社會動亂,一片污濁。于是他獨善其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不逍遙自在;于是他歸隱田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不悠閑愜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用曠達的胸襟去包容命運的不信與悲哀。
今天,讓我們尋著這位詩人的足跡,走進桃花源,去聆聽詩人對理想的訴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生說,師補充)
三、出示學習目標(2課時的總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xiàn)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四、稍作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1、誦讀課文。
(1)自讀。要求: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后提出來全班討論。
質疑求助——歸納整理
如:
(1)書中注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
(2)古今異義字詞;
(3)通假字;
(4)一詞多義;
(5)同義詞;
(6)成語;
(7)句子翻譯;
(8)故事內容等。
五、課堂提高,優(yōu)化練習
請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學”“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戲”等角度,自選一個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描繪,不少于200字。
六、總結得失,練習背誦
【《桃花源記》教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教案08-16
桃花源記 教案09-25
桃花源記教案05-21
《桃花源記》教案07-25
桃花源記的教案07-26
桃花源記教案10-17
桃花源記教案08-25
桃花源記經(jīng)典教案08-18
《桃花源記》教案05-17
人教版桃花源記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