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陶淵明《擬挽歌辭 其一》與《擬挽歌辭 其二》原文注釋
引導語:我們一起來學習陶淵明《擬挽歌辭》其一與其二,小編已經整理了原文與注釋,歡迎大家學習。
《擬挽歌辭 其一》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
[說明]
挽歌,哀悼死者的歌。陶淵明卒于宋文、元嘉四年(427)十一月,享年六十三歲。《挽歌詩》和《自祭文》是作者生前最后的作品。這組自挽的《挽歌詩》便作于逝世前的兩個月,即九月。“挽歌詩”,逯本作“擬挽歌辭”,今據蕭統《文選》所引第三首及陶本改。
其一(1)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2)。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3)。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4)。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5)。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干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注釋]
(1)這首詩寫剛死人斂的情景,表現出曠達的人生態度。
(2)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謂牛死屬于自然規律,故生命并無長短之分。
(3)昨暮:昨晚。同為人:指還活在世上。今旦:今晨。在鬼錄:列入鬼的名冊,指死去。
(4)魂氣:指人的精神意識!蹲髠?昭公七年》疏:“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散何
之:散歸何處?菪危嚎蓍碌氖w。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5)索:尋找。
[譯文]
人命有生必有死,
早終不算生命短。
昨晚生存在世上,
今晨命喪赴黃泉。
游魂飄散在何處?
枯稿尸身存木棺。
嬌兒找父傷心啼,
好友痛哭靈樞前。
死去不知得與失,
哪還會有是非感?
千秋萬歲身后事。
榮辱怎能記心間。
只恨今生在世時,
飲酒不足大遺憾。
《擬挽歌辭 其二》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
荒草無人眠,極視正茫茫。
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
其二(1)
在昔無酒食,今但湛空觴(2)。
春醒生浮蟻,何時更能嘗(3)!
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4)。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5)。
一朝出門去,歸來良未央(6)。
[注釋]
(1)這首詩寫親友祭奠和出殯的情景。詩中以生前無酒飲同死后有酒不能飲相對比,曠達幽默之中,深含無限的酸楚。
(2)湛(zhàn 占)空觴:是說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滿了澄清的奠酒。
(3)春醪(lǎo 勞):春酒。浮蟻:酒面上的泡沫!段倪x?張衡<南都賦>》:“醪敷徑寸,浮蟻若萍。”劉良注:“酒膏徑寸,布于酒上,亦有浮蟻如水萍也。”
(4)肴(yáo 搖)案:指擺在供桌上的盛滿肉食的木盤。肴:葷菜。案:古代進食用的一種短腳木盤。盈:指擺滿。
(5)荒草鄉:指荒草叢生的墳地。按:逯本據(樂府詩集)于此句后校增“荒草無人眠,極視正茫茫”二句,為諸本所無。然此二句與第三首“四面無人居”、“荒草何茫茫”等句重復,故當刪去。
(6)出門去:指出殯。良未央:未有盡頭,遙遙無期。良:確,誠。
[譯文]
生前貧困無酒飲,
今日奠酒盛滿觴。
春酒清香浮泡沫,
何時能再得品嘗!
佳肴列案滿面前,
親友痛哭在我旁。
想要發言口無聲,
想要睜眼目無光。
往日安寢在高堂,
如今長眠荒草鄉。
一朝歸葬出門去,
想再歸來沒指望。
【陶淵明《擬挽歌辭 其一》與《擬挽歌辭 其二》原文注釋】相關文章:
陶淵明擬挽歌辭11-28
陶淵明《擬挽歌辭》三首原文鑒賞09-20
陶淵明《擬挽歌辭·其三》賞析06-04
擬挽歌辭·其三_陶淵明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1-11
陶淵明《擬挽歌辭》 其三全詩翻譯賞析08-07
陶淵明集卷之三詩五言《擬挽歌辭三首》06-08
陶淵明《挽歌》原文及賞析09-27
陶淵明古詩《挽歌(其二)》賞析10-07
陶淵明古詩《挽歌(其一)》賞析08-06
《挽歌》陶淵明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