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陶淵明詩歌風格

時間:2024-06-08 06:09:58 宇濤 陶淵明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探究陶淵明詩歌風格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詩歌吧,詩歌是表現詩人思想感情的一種文學樣式。詩歌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詩歌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探究陶淵明詩歌風格,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探究陶淵明詩歌風格

  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中國是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肩的偉大詩人。陶詩風格質樸,其詩作體現了質樸自然的創新美、自然淡永的抒情美、意境盎然的形象美、質樸無華的語言美,對后代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探究陶淵明詩歌風格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詩人,自晉以降,他的人品和詩作都受到人們的好評。宋人曾纮評論陶詩的創作風格時說:“余嘗評陶公詩,造語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若枯槁,中實敷腴,真詩人冠冕也。”曾纮評語不但概括了陶詩藝術風格造詣的深遠,而且中肯指出了其藝術內涵的豐腴和陶詩在中國詩壇的地位。

  宋代惠洪論及陶詩時指出:“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冷齋夜話》)。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論及陶淵明和謝靈運二人詩歌風格時指出:“淵明之詩質而自然耳。”綜觀陶詩,自然質樸當是陶詩風格的基調。

  一、自然質樸的創新美

  陶淵明的詩在生活題材上,在語言錘煉上,在表現手法上,都具有鮮明的創新性。其田園詩作,繼“風騷”,承“三曹”,開詩壇田園之先河。在《歸園田居》其三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蘇軾與友人讀畢此詩,在《書淵明詩》中無限深情的寫道:“覽淵明此詩,相與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勞作的甘苦,通過陶淵明的田園詩,首次在文人創作中得到歌頌。四十四歲以后,詩人連遭不幸,閱歷日深,對衣食和勞動有了更加現實深刻的理解。《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詩劈面則提出“人生歸有道,衣食故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詩人高于晉人和文學史上很多優秀作家之處,就在于他以躬耕不懈尋求到了人生的新意境。

  他的“平疇交遠風,良畝亦懷新。”“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在語言上的通俗、樸素、精練、深情而近似“田家語”的白描手法,都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藝術效果。“櫚庭多落葉,慨然已知秋”的信筆拈來,“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農務各自歸,閑暇則相思”等用質樸語言形象創新性的反映了詩人對勞作的新認識、新感情,蘇軾稱“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語;非余之世農,亦不能識別此語之妙也。”(《題淵明》)陶詩不煩繩削的佳作,較之晉宋那些窮力追新,極貌寫物,因辭累句疊而損傷了真正自然美的山水詩,給人以清新自然的享受。

  二、自然淡永的抒情美

  詩的生命是情感,陶詩有對田園寧靜恬淡鄉間生活的寫照:“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對他親躬隴畝則更是自然樸實的抒情:“白日掩荊扉,虛世絕塵想。”農村生活環境較之官場的“雷同毀異,物惡其上”的喧囂傾軋,更使詩人深感田園生活的清凈閑適。在田園勞作中,他也切實找到了和勞動人民“話桑麻”的共同語言:“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移居》其二)仕途痛苦反復使他清醒看到官場生涯與他“性本愛山丘”的心性是不相容的,“久在樊籠里,始得返自然”。清人溫汝能說:“陶詩多真趣。”(《陶詩匯評》)這里點出的陶詩中那種舒適淡永的一往深情,確實是發自內心的,他對田園之愛于字里行間真切流出,給人以豐富有韻、回味無窮的美的感染。

  元代陳繹真評論陶詩風格時說:“陶淵明心存忠義,心處閑逸,情真景真,幾于《十九首》矣。”《詩譜》這段話點明了陶詩所寫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實感,自然美妙。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陶詩善于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于客觀事物中:《飲酒》其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于自然摹寫典型景物中,物我合一,表現了詩人閑適、恬靜、淡泊的自我心境。陶詩的質樸自然抒情,是和詩的內容相關聯的,質樸來自貧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凈自然淡永是傲視腐敗罪惡社會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體現。

  三、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陶詩在創作過程中所塑造的形象是用點染白描手法,多取材于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并不著意刻畫,東坡說:“淵明詩初視若散緩,熟視之有奇趣。”(《冷齋夜話》)所謂“奇趣”,包括詩中流露出的真情實意,也包含詩人藝術上的獨特創造所給人的審美意境,古人曾指出陶詩“遇境成趣,趣境兩忘”的特點。(許學夷《詩源辯體》)

  陶詩塑造的形象還富有理想的色彩。詩人在《陶花源詩并記》提出了“陶花源”的社會理想:這里人人參加勞動“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勞動成果歸自己,沒有封建剝削:“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陶詩在塑造形象時,能夠使景:“依依遠人村”,事:“種豆南山下”,理:“欲辯已忘言”,巧妙融合,創造出景、情、理渾融深厚的藝術境界。詩人把對自然景色的觀賞體會與領悟到的人生真意聯系到一起,使詩歌的景、情、理達到了高度完美的統一,正如蘇軾所言“質而實綺,癯而實腴。”這種獨特塑造形象的風格構成了陶詩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四、質樸無華的語言美

  陶詩語言雖然極近普通的“田家語”,卻是經過高度藝術提煉的,而在這精粹傳神的語言中又都含有豐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蔭”一個“貯”字,用在這里,形象生動新鮮傳神,中夏清幽林蔭好像是可貯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有風自南,翼彼新苗”一個普通的“翼”字,同樣使我們清晰動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風溫存撫愛著欣欣向榮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平淡無奇的四句詩卻寫出了一片生動田園生活和諧歡快的聲音和氣氛。北宋詩人梅堯臣說:“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陶詩語言能夠做到如此平淡樸素而又寓意深遠,的確難能可貴。他的一些詩句如“久在樊籠里,始得返自然。”“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看似淡然沒有精雕細琢,細細品味,其實都是頗具匠心的“奇句”。

  “奇文共欣賞”,陶詩對后代田園詩創作有著極明顯的影響,單以有唐一代而論,受其藝術熏染的“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閑遠,儲太祝有其樸實,韋左司有其沖和,柳儀曹有其峻潔;皆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說詩日卒語》)。唐以后歷代“效陶”、“擬陶”、“和陶”之作更是汗牛充棟。“詩品即人品”,陶淵明高尚的人格,對后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后世許多優秀詩人很少沒接受過他的藝術熏陶和思想影響,其詩歌風格對后來詩家的啟迪,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是頗為罕見的。

  陶淵明典故

  中國古代有不少因維護人格,保持氣節而不食的故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東晉后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于蒼生”之志,可是,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后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陶淵明最后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里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后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愿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家伙獻殷勤。”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

  此后,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參加農業勞動。后來由于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家境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愿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一代文風并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后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文學思想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陶淵明對社會人事的虛偽黑暗有極清醒的認識,因而他的隱逸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會現實的積極意義。當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陷入饑寒交迫的困境時,盡管也彷徨過,動搖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寧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據說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從此,不為五斗米折腰傳為佳談。陶淵明喜歡喝酒,“寄酒為跡”抒發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現出詩人恬淡曠遠的襟懷、孤傲高潔的品格,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的作品才雖平淡質樸卻詩意盎然。

  陶詩文共一百四十幾篇,引用《列子》《莊子》典故多達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說對老莊思想接受甚深。陶淵明崇尚老莊的自然美學觀,同時又是生活勞動在田園之中,很自然地,田園生活便成了他的審美對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田園詩歌的輝煌。陶淵明以自然為美,以真為美的詩美思想,閃耀在詩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個性,使讀者強烈感受到詩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體現在內容上,則是把田園生活引進了詩壇,為中國詩歌的發展開辟了一片新天地;滲透在藝術上,則是產生了真樸淡遠的藝術境界和沖淡自然的美學風格。這就是偉大詩人的陶淵明,千百年來,他的品格,他的詩歌,他的田園,連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為后世詩人與讀者崇拜和研究的對象,就足以說明他美學思想的無盡生命力。

  藝術特色

  語言

  陶淵明作品的語言平淡,但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平易的語言表達出來;表意易讀懂,其內涵還需細細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實秋曰:“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鑿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

  如農家口語,但塑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卻生動鮮明。蘇軾云:“淵明詩初視若散緩,熟讀有奇趣。如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又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運斤,無斧鑿痕,不知者則疲精力,至死不悟。”體現了一種“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王安石語)的巧妙構思。

  手法

  他善于以白描及寫意手法勾勒景物、點染環境,意境渾融高遠又富含理趣。語言精工本色,樸素真率,筆調疏淡,風韻深厚。但陶詩并非只有飄逸悠然、自然沖淡一種風格,也有金剛怒目的慷慨豪放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的“精衛銜微木”等。陶詩還善于將興寄和自然美融為一體。他筆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義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實有之景。如《擬古》其七“日暮天無云”中所寫“云間月”“葉中華”,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對人生最美好酣暢的短暫時光的比喻。陶淵明筆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歸鳥、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也是詩人高潔性格的象征。

  風格

  陶淵明長于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而這田園生活也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其潔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安天命”等消極思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詩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寫景、議論緊密結合,情景交融,從中反映了作者的個性,他的清高自賞和不與世俗同習。

【探究陶淵明詩歌風格】相關文章:

陶淵明的詩歌風格04-19

陶淵明詩歌的風格04-15

陶淵明詩歌風格04-16

陶淵明的作品風格06-09

陶淵明詩歌04-13

陶淵明詩歌鑒賞04-13

陶淵明詩歌的特點04-15

杜甫詩歌風格11-08

艾青詩歌風格11-28

海子詩歌風格06-1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制服丝袜美腿 | 日本亚洲欧洲色α在线播放 | 在线日韩欧美国产二区 | 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性色AⅤ | 亚洲最大国产综合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