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勸學的故事

時間:2024-07-24 21:40:45 陶淵明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勸學的故事

  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勸學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勸學的故事

  陶淵明勸學故事

  我國晉代大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退居田園后過著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的生活。

  相傳,一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你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一根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注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么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拓展:其他故事

  1、一生最愛琴,彈的卻是無弦琴

  早在陶淵明所處的時代,已有一種說法,說他的詩“篇篇有酒”。這當然是一種夸張的說法,極言陶淵明人詩如一,人既好酒,詩也多寫酒而已。套用這說法,說陶淵明的詩文篇篇有琴,當也不為太過。陶淵明在詩文中自述,他是“少學琴書”,學琴學得很早,學得忘情,“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從此與琴不棄不離,讀書、彈琴、飲酒,三位一體,構成陶淵明生命獨特的存在方式。為能一心一意“臥起弄琴書”,竟不惜絕交息游,不惜辭官歸隱,困窮終生。陋室之中,只要“有琴有書”,有“清琴橫床,濁酒半壺”,能夠邊讀邊彈邊飲,在陶淵明的感覺里,“斯晨斯夕”便是“黃唐莫逮”,這個清晨,這個黃昏,就是生命里最美好的時光,即便世俗無比艷羨的古帝黃帝、唐堯之時,也無法比擬。

  這樣投入,這樣執著,若按常理,陶淵明所用之琴,定然名貴無比了。卻又不然。據南朝和唐初幾部史書,以及時人有關記述,陶淵明用的只是一架沒有任何裝飾,很簡陋的“素琴”,而且“弦徽不具”,沒有弦,沒有指示音階的標識,說白了就是一個略具琴型的木板或木箱。

  2、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對這樣一個木板木箱,陶淵明卻珍愛有加,視為寶琴,琴不離身,身不離琴,凡飲酒,必“撫弄以寄其意”,彈著彈著,就完全沉醉在酒香琴韻中了。

  一人在家中如此這般自彈自飲也還罷了,偏偏陶淵明又重友情,己有所好,定要與朋友共享。每當朋友相聚,他就攜琴赴會,別人彈琴,他也撫弄著那張怪異的無弦琴相和。問他無弦無聲,彈的是啥?他就真誠地回答:“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只要在琴中表達出自己的意趣就行了,一定要彈著弦弄出些響聲干什么。

  陶淵明飲酒好醉。與友人相酌,如果他先醉了,就直率地告訴友人:我醉了,想睡了,您走罷。話沒說完,就抱著他所謂的琴,枕著書,挨著酒杯,呼呼入夢了。真誠率意,瀟灑曠達。陶淵明飲酒,彈琴,待友,都展現出極高的境界,令后世嘆羨不已。李白寫《山中與幽人對酌》,就活用了這個典故,為該詩增色多多。“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李白人稱詩仙,詩中頗多“仙意”。這首詩里的“仙意”全在后兩句,特別是最后一句。陶淵明醉眼朦朧又無比留戀地叮囑友人,如果您覺得今天這酒喝得還算盡興,我這琴彈得也還有點意思,那么明天就請您也把琴帶上,咱倆一起邊彈邊飲吧。真個是率意自得,風流倜儻,意蘊無盡啊。此情此景,怕是仙人也難模擬。

  陶淵明好以琴寄意,友人們理解他,欣賞他,也常常用琴曲與他交流對理想和操守的感悟。聽說東方有一位高士,愛好、追求各方面都和自己相似,是否可以引為知音呢?陶淵明一天起個大早,渡河過關,趕到山中去拜見這位同道。高士一見陶淵明,就知道了他的來意,話沒顧得說,就取琴為他演奏,先彈一曲《別鶴操》,再彈一曲《孤鸞操》。還需要說什么呢?琴聲已傳達了一切:久別的鶴期盼再聚首和鳴九皋,離散的鸞渴望重相逢共棲仙山。我們是知音,對您仰慕久。陶淵明感動不已,當即直吐心曲:“愿留就君住,從今至歲寒。”誠愿和您并肩攜手,相勉以道,孤高芳潔,共歷歲寒而不凋。琴聲,讓兩位初次謀面的志士,一下子就結為知音。

  3、非是不解音,真音常在無音中

  不過,不管怎么說,在常人看來,琴終歸是琴,無論怎樣的“寶琴”,一般琴該有的也得有,和琴體一樣,弦是琴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缺之不可。陶淵明整天抱著一個無弦無徽的木板木箱,撫弄來撫弄去,開始人們只是覺得新鮮怪異好玩兒,久而久之就難免形成一種近乎共識的猜疑:這老先生怕是壓根兒不懂音樂,不過拿塊木頭扎扎架子過把彈琴之癮而已。眾口相傳成信史。到后來史家著史,居然就采納了這種看法,說陶淵明之所以專彈無弦琴,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性不解音”。《晉書》《宋書》《南史》和蕭統《陶淵明傳》都這樣說,遂成定論。

  本來對琴藝一竅不通,偏偏又要扎出一副古琴高手的架式,這陶淵明豈非故作高雅,刻意搞笑嗎?

  當然不是。陶淵明自幼至老,所好在琴書,對琴理琴藝感悟獨到,對儒、道、釋的審美標準和體驗途徑鉆研尤深。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真義無言。陶淵明所向往的,在他的詩文創作和音樂表現中,乃至為人處世中所展示的,正是這樣一種無形之大象,無聲之大音,無言之真義。明乎此,當他在書卷簡冊和菊芳酒香之中,那樣忘情地撫弄著他那架無弦寶琴,你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感到有一種雅潔的意味和意境,向你彌漫過來,將你淹沒,將你浸潤,將你融化,讓你通體空明瑩澈,只覺得美妙無比,舒泰無比,卻又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不想言傳。

  待他一曲彈罷,你才猛然回過味來:這就是東方美學的最高境界啊!

  就是孔子感慨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就是莊子贊嘆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成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就是靈山會上,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三昧真傳。

  就是采菊東籬,悠然南山,此中真意,欲辯忘言……

  此時無聲勝有聲,真音彌漫無音中。蓮花開后真無色,合在諸天最上層。

  看來,說陶淵明彈無弦琴是因為“性不解音”,完全是一種淺薄的推理,純系俗人之見,是真正“性不解音”之談。

  4、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中國古代有不少因維護人格,保持氣節而不食的故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東晉后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于蒼生”之志,可是,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后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陶淵明最后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里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后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愿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家伙獻殷勤。”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

  此后,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參加農業勞動。后來由于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家境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愿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一代文風并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后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5、趣聞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小時候,就承襲了父業,在家耕種,但是他非常好學,他每天除了種好菜園之外,就是專心讀書,所以寫出的詩詞歌賦很有名氣。不多久,當地的一個姓王的知縣走馬上任,他也是一個詩詞愛好者,他知道陶淵明雖然年紀輕輕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還是假,于是就想試試他的學識如何。一天,陶淵明正在自己的菜園里淋菜,王知縣走了進來,陶淵明出于禮貌,連忙起來招呼,王知縣瞇起雙眼,打量著陶淵明,說:“你就是名叫陶潛的嗎?”陶淵明忙說:“小人正是!”

  王知縣坐下,右手摸著嘴邊的八字胡,欣賞了一下陶淵明桌上所寫的字,忽然對陶淵明說:“我聽人說你能寫詩作對,我來見識一下,現在我出個對子,請你對對,好嗎?”陶淵明笑著說:“請大人出上聯吧!”

  王知縣環視四周,看到菜園里種有一畦向日葵,這些葵花剛剛開放,于是靈機一動,有了,他隨口道出上聯;雛葵俯枝,小臉盤可識地理?陶淵明一聽,知道這官員話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視,表面說的是雛葵,實際上是暗中問自己,你這么年輕,能熟識田園里耕作之事嗎?于是他略為思考,看見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鮮紅的荷苞,于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聯;新苞出土,大朱筆熟點天文!

  陶淵明的下聯也是話中有話,他的意思表面是說荷苞,實際是說自己,意思是我雖然被埋在污泥里,但是一旦出土,就能點天文地理。王知縣看了,暗中驚嘆陶淵明的才思敏捷,但是還是不甘視弱,又出上聯,聯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這一聯除了說陶淵明剛才的口氣太大之外,用字上還有非常巧妙之處,因為“吞”是由“天口”兩字組成,這樣是非常難對的。陶淵明想了想,隨即對出下聯;聯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這下聯,陶淵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氣大,而是靠苦學而成才。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兩字組成。正巧工整對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組成,知縣才知道陶淵明果然很有學問,又立志苦學,不禁肅然起敬。便站起來和他緊緊握著他的手,連連贊嘆道:“小兄弟!果然聰明過人,又有志氣,佩服!佩服!”

  陶淵明見他態度改變,也是謙遜誠懇地說:“還請大人日后多多指點!”說罷又拿過自己的習作,請知縣指教。王知縣接過來一看,原來是一首自嘲詩,詩曰:小筑慚高枕,憂時舊有盟,呼雛來揖客,揮毫坐談禪,云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王知縣看后,對陶淵明更加贊賞,從此兩人成了忘年這交。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勸學的故事】相關文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故事10-11

東晉詩人陶淵明簡介10-10

魏晉詩人陶淵明的菊與酒05-24

陶淵明的故事05-06

陶淵明的故事06-15

陶淵明的故事[精選]07-01

陶淵明的故事12-12

(經典)陶淵明的故事12-13

勸學的故事08-16

詩人劉禹錫的故事08-0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综合专区精品 | 午夜福利精品导航凹凸 | 亚洲诱惑人的视频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在线线欧美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动漫 | 亚洲欧洲国产愉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