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為什么不喜歡陶淵明高中生周記
古今中外,歷朝歷代,人們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混”。人們活在世上,“混”吃、“混”喝、“混”工作、“混”家庭,于是這個世界上就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流派——混混。
皇帝是大混混,官僚是小混混,百姓是業余混混。
但清官、有識之士和貪婪的官員的區別在于:清官和有識之士既混也干事,而貪婪的官員只混不干事。
一個朝代猶如一個大公司,如果整個朝代的人都是只混不干實事,那么整個公司就垮了。
這便是我不喜歡陶淵明的原因。
陶淵明混得悠閑,混得自在,還給自己的混起了個雅號“退隱”。在他的《歸去來兮辭》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有妻兒,家中沒有多少余糧,為生活所迫才出去做官,可一不如意就玩起退隱,這是很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啊。他可以整天看云起云落,整天悠然見南山,他可以避世,但他的妻兒不可以啊。放在今天社會,他不用說退隱半生,即便退隱半年,就能落伍于時代,就會與世界脫軌。陶淵明適應不了那個動蕩的社會,第一想到的就是逃避,還堂而皇之地標榜這是他的本性,這未免有些做作。
就如我開頭說的,混大家都會,但工作總是要有人來干的,若全社會的人都追隨陶淵明去探尋桃花源了,那工作誰干?社會又怎談得上進步?
“混”是社會的消極形態,“干”才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可是自古才人多清高,他們總覺得社會污濁不堪,自己不能與社會同流合污,于是一方面追求質樸自然,一方面還要酌好酒,吃佳肴,然而好酒佳肴何處有?還不是有人干出來的!
遇到點挫折、遭遇次貶官就萌生退意,就感到生不如死,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此之弱,也難免有人慨嘆“文人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了。
如果我能穿越回古代,見到陶淵明這種動不動就退隱的人,我會遞上一杯酒,大吼:“怕什么,大不了從頭再來!”
那么,一個人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
我以為,既不能像朱熹說的那樣“存天理,去人欲”,又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做隱居愛好者。
明朝初年有一位姚姓人士,出家做了道士,但一直想著有朝一日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于是他加入了朱棣的造反隊伍,成了參謀,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后來朱棣做了皇帝,封其為高官,可他毫不聲張,仍是穿著一身道士服,一生享受著高官厚祿,無疾而終。
他的名字叫“姚仁遠”,他的事跡和智慧,被后人傳頌,是我認為“混”和“干”的完美結合體。所謂“小隱隱于林,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莫過于此吧。
說到這里,我要提醒陶淵明先生,如果你生于現代,那這日子可不是那么好混的啊!
評語:這是學生寫的一篇周記。論點明確,說理清楚;語言簡潔,特色鮮明,有一氣呵成之感。更可貴的是,對已有定論的東西有自己的思考,這是一個高中生最為寶貴的學習品質,也是語文學習再上臺階的必由之路。文中姚姓人士雖不可考,但也難掩文章的光耀。
【我為什么不喜歡陶淵明高中生周記】相關文章:
陶淵明為什么飲酒08-14
陶淵明為什么要寫《桃花源記》08-15
陶淵明為什么辭官歸隱?07-28
陶淵明為什么要歸隱07-07
陶淵明為什么要出來做官?10-04
我眼中的陶淵明05-30
我眼中的陶淵明10-11
談談我對陶淵明的認識08-25
陶淵明 桃花源記07-30
陶淵明與《桃花源詩并記》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