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名言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名言吧,名言蘊含著深邃的哲理,閃耀著理性的光輝,在議論文中既可作為論點,又可作為論據。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名言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淵明名言,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淵明名言:
1、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2、好讀書,不求甚解。
3、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4、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5、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歲月相催逼,鬢也早已白。
6、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7、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8、步步尋往跡,有處特依依。
9、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
10、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11、不為五斗米折腰。
12、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13、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14、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15、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16、春秋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
17、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18、福不虛至,禍不易來
19、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
21、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
【拓展】陶淵明人物介紹:
陶淵明,中國是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肩的偉大詩人。陶淵明自己從來沒有說過是哪里人,甚至也不說生于何時何地。于是,在陶淵明的出生年份上,就出現了公元365年、公元369年、公元372年等等多個版本。陶淵明的身世也成了難解之謎。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宜豐學者凌誠沛主持組建了“陶淵明始家宜豐”研究小組。前后經過近20年的調研考證,他們確認陶淵明于公元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公元393年陶淵明時年29歲,與妻及子離開南山陶家坪。此后陶淵明一家在潯陽居住了24年。其間,陶淵明因王氏妻亡,繼娶潯陽翟氏。公元416年,陶淵明52歲,與妻翟氏帶幼子佟回到宜豐故里,修葺南山舊宅而居之,11年后,陶淵明卒于星子栗里,后歸葬康樂縣義鈞鄉之七里山即今宜豐澄塘鎮的七里山。上述考證的結果,第一次給了陶淵明生平事跡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
青少年時期(28歲以前)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過大司馬,祖父、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但陶淵明的父親死得早,淵明少年時,家運已衰落,“少而貧苦。”他自述:“自余為人,逢運之貪。簞瓢屢罄,絺綌冬陳。”(《自祭文》)但物質生活雖然貧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卻很豐富。他學習儒家《六經》,學習《老子》、《莊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遠翥”,頗有“佐君立業”的政治抱負。而另一方面,匡廬山水和田園風景,也使他愛好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學仕時期(29—41歲)
晉代的門閥制度,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在那種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淵明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29歲時他進入官場,當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職自解歸家閑居。以后又先后幾次出任小官,不僅無由施展濟世抱負,而且于“志意多所恥”。最后一次為官是當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場黑暗,“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辭官歸田。
歸田時期(42—63歲)
陶淵明歸田之后,即在家鄉過著躬耕隱居的生活,并親自參加了農業勞動。親自撰寫《五柳先生傳》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這使他改變了鄙視勞動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勞動的價值;也在與農民的共同勞動和交往中,對他們產生了親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貧困,“老至更長饑”,但他不受“嗟來之食”,拒絕權貴的饋贈,表現出君子固窮的志氣。
【陶淵明名言】相關文章:
陶淵明名言名句11-27
關于陶淵明的名言11-27
陶淵明的名言閱讀欣賞08-28
有關陶淵明09-13
贊陶淵明07-30
陶淵明的孤獨10-24
陶淵明與菊花06-28
陶淵明《擬古》07-24
陶淵明生平09-16
陶淵明的寂寞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