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故事

時間:2024-05-06 13:21:11 金磊 陶淵明 我要投稿

陶淵明的故事

  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一說尋陽郡柴桑縣(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說江西宜豐人,東晉末到劉宋初杰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陶淵明高風亮節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淵明的故事

  陶淵明的生平故事

  青少年時期(28歲以前)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過大司馬,祖父、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但陶淵明的父親死得早,淵明少年時,家運已衰落,“少而貧苦。”他自述:“自余為人,逢運之貪。簞瓢屢罄,絺綌冬陳。”(《自祭文》)但物質生活雖然貧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卻很豐富。他學習儒家《六經》,學習《老子》、《莊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遠翥”,頗有“佐君立業”的政治抱負。而另一方面,匡廬山水和田園風景,也使他愛好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學仕時期(29-41歲)

  晉代的門閥制度,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在那種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淵明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29歲時他進入官場,當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職自解歸家閑居。以后又先后幾次出任小官,不僅無由施展濟世抱負,而且于“志意多所恥”。最后一次為官是當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場黑暗,“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辭官歸田。

  歸田時期(42-63歲)

  陶淵明歸田之后,即在家鄉過著躬耕隱居的生活,并親自參加了農業勞動。親自撰寫《五柳先生傳》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這使他改變了鄙視勞動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勞動的價值;也在與農民的共同勞動和交往中,對他們產生了親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貧困,“老至更長饑”,但他不受“嗟來之食”,拒絕權貴的饋贈,表現出君子固窮的志氣。

  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故事

  讀音:bú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釋義:

  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后指俸祿;

  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于人。比喻為人庸俗,沒有骨氣,為利祿所動。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

  用法:復句式;作謂語,分句;形容人有骨氣

  五斗米:是指晉代朝廷中信奉“五斗米道”的權貴。

  五斗米道,是原始道教,稱張天師道,是東漢末張陵創立的,因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稱之。

  【出處】《晉書·陶潛傳》。

  【釋義】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后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于人。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歷史典故】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東晉著名的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東晉著名的大將軍陶侃,但到他這代,陶家已經敗落,生活貧困。盡管如此,從小陶淵明還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群書,養成不愛慕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

  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云,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就栽贓陷害。縣吏說:“我們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于是,陶淵明在出任彭澤令八十多天后,就離開衙門,收拾行裝,返回家鄉,從此過起隱居生活。對于官場,他絲毫沒有眷戀之心,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飲酒寫詩,過著世外桃源一樣的清閑生活。

  【成長心語】

  這則故事主要是贊揚有骨氣,不趨炎附勢品格高尚的人。名利本為身外物,卻讓許多人樂此不疲地執著追逐,正所謂“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但是,陶淵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們不應為名利而活,被名利驅使。淡泊不是不思進取,不是無所作為,不是沒有追求,而是以一顆純凈的心靈對待生活與人生的欲望和誘惑。在順境中不得意忘形,身處逆境時不枉自菲薄,寵辱不驚,悉由自然。這樣就會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實自己。

  陶淵明辭去彭澤令的故事

  我國晉代大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退居田園后過著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的生活。

  相傳,一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你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一根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注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么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陶淵明小時候的故事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小時候,就承襲了父業,在家耕種,但是他非常好學,他每天除了種好菜園之外,就是專心讀書,所以寫出的詩詞歌賦很有名氣。不多久,當地的一個姓王的知縣走馬上任,他也是一個詩詞愛好者,他知道陶淵明雖然年紀輕輕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還是假,于是就想試試他的學識如何。一天,陶淵明正在自己的菜園里淋菜,王知縣走了進來,陶淵明出于禮貌,連忙起來招呼,王知縣瞇起雙眼,打量著陶淵明,說:“你就是名叫陶潛的嗎?”陶淵明忙說:“小人正是!”

  王知縣坐下,右手摸著嘴邊的八字胡,欣賞了一下陶淵明桌上所寫的字,忽然對陶淵明說:“我聽人說你能寫詩作對,我來見識一下,現在我出個對子,請你對對,好嗎?”陶淵明笑著說:“請大人出上聯吧!”

  王知縣環視四周,看到菜園里種有一畦向日葵,這些葵花剛剛開放,于是靈機一動,有了,他隨口道出上聯;雛葵俯枝,小臉盤可識地理?陶淵明一聽,知道這官員話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視,表面說的是雛葵,實際上是暗中問自己,你這么年輕,能熟識田園里耕作之事嗎?于是他略為思考,看見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鮮紅的荷苞,于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聯;新苞出土,大朱筆熟點天文!

  陶淵明的下聯也是話中有話,他的意思表面是說荷苞,實際是說自己,意思是我雖然被埋在污泥里,但是一旦出土,就能點天文地理。王知縣看了,暗中驚嘆陶淵明的才思敏捷,但是還是不甘視弱,又出上聯,聯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這一聯除了說陶淵明剛才的口氣太大之外,用字上還有非常巧妙之處,因為“吞”是由“天口”兩字組成,這樣是非常難對的。陶淵明想了想,隨即對出下聯;聯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這下聯,陶淵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氣大,而是靠苦學而成才。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兩字組成。正巧工整對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組成,知縣才知道陶淵明果然很有學問,又立志苦學,不禁肅然起敬。便站起來和他緊緊握著他的手,連連贊嘆道:“小兄弟!果然聰明過人,又有志氣,佩服!佩服!”

  陶淵明見他態度改變,也是謙遜誠懇地說:“還請大人日后多多指點!”說罷又拿過自己的習作,請知縣指教。王知縣接過來一看,原來是一首自嘲詩,詩曰:小筑慚高枕,憂時舊有盟,呼雛來揖客,揮毫坐談禪,云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王知縣看后,對陶淵明更加贊賞,從此兩人成了忘年這交。

  陶淵明的故事

  陶淵明有趣的故事《不為五蒲式耳大米低頭》展現了陶淵明傲慢的性格。他不愿與貪污受賄為伍。在一個誘人而黑暗的官場和世界習俗中,他始終堅持自己的高尚品格。

  關于“不為五蒲式耳大米低頭”的故事發生在義熙元年。陶淵明剛過40歲,現在在家。在好朋友的勸說下,他又當上了彭澤縣長。任職三個月后,朝陽派人到陶淵明所在的彭澤縣考察公務。代表團來的人是郵政主管劉云。郵政局長劉云是個兇猛的人。他利用職務之便,去打油打水,刮民間的油膏。在檢查了他的公務后,他收到了不少于一千美元的賄賂。此外,如果當地人和縣長不給他“禮物”,他會因此陷害他。因此,省長劉云在彭澤縣聲名狼藉。陶淵明不想忍受

  陶淵明的其他故事

  1.陶潛得酒

  民俗的起源是多重的,為何重陽節要登高,另說,這與古時農人的“小秋收”風俗有關。重陽時節,秋收已完,農事空閑,此時,正值山野果實、藥材成熟,所以農民紛紛上山采擷,稱為“小秋收”。相沿歷久,與重陽登臨強身風俗合流,產生重陽登高的習慣。

  重陽是秋菊綻放、清新宜人的節日,詩、酒、菊歷來是重陽故事中最重要的要素。重陽的傳說故事很多,著名的如盂嘉落帽和白衣送酒等。

  2.陶淵明與菊花

  陶淵明迷上了菊花,在東園辟了個花圃,專門用來栽培菊花。凡經過淵明親手蒔弄過的菊花,株株壯健,枝枝挺撥,花色艷麗,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長,秋季開花,而淵明的菊圃之中,幾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開,一茬接著一茬,可以說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每當秋風一起,東園中的菊花競相開放,花朵黃白相間,青紅錯雜,引得滿園蜂蝶紛飛。一些傾慕者又給淵明加了一個雅號,尊稱他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稱他為“菊癡”。

  大詩人陶淵明酷愛菊花,菊花是經得起秋后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征著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為人傳頌。陶淵明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為遣。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甕,對著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休。

  3.陶淵明的家世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在東晉初年,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忠心為國,曾在平定杜韜和蘇峻的叛亂中,立下了蓋世功勛,被朝廷任為太尉之職,封為長沙郡公。淵明的祖父陶茂字梅九,是陶侃的第七子,由于不滿兄弟相爭,早年就憤而辭去了武昌太守之職,回到尋陽柴桑舊宅隱居,陶淵明之父陶敏是陶茂的第二個兒子,從小聰明伶俐,好學上進,為陶茂所鐘愛,陶淵明的母親孟氏是當時的大名士孟嘉之女,婚后一年,即在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365年)六月,產下一子,取名淵明,字元亮。淵明從小聰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穩,遇事不慌,雙親視為掌上明珠,親自對他加以指導,在八、九歲時,就已能誦讀詩書,通曉《論語》。晉廢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淵明6歲時,父親陶敏被征西大將軍桓溫辟為掾屬,他和妹妹就跟隨父母來到桓溫征西府駐地姑孰(今安徽省當涂),后來又遷往父親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讀書習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然而好景不長,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67年),淵明十二歲時,父親因操勞過度,一病不起。父親過世后,母親孟氏即帶著淵明兄妹二人,扶喪回到了尋陽柴桑,靠僅有的一二百畝田租維持家庭生計。陶淵明在少年時代就“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強不息,終于建立功勛,成為國家棟梁的事例來勉勵自己,暗自發奮,努力學習。每日清晨,雞鳴即起,習武練劍,晚上則常常秉燭夜讀,直到夜半之時。到了十七八歲,已是文韜武略,多所通曉。?

  4.彭澤掛印

  彭澤是個在藉人口只有2萬多人的小縣,這里水網稠密,沼澤湖泊星羅棋布,氣溫冷熱適中,土地肥沃,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因此物產豐富,各種資源繁多,人民的生活也較為安定。陶淵明來到彭澤任職,開始心里是很滿意的,因為這里離家不遠,只要從彭澤乘船,僅二天時間就可抵達上京里附近的內河渡口;按照當時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個縣令可以擁有三百畝公田收支的支配權,收入也歸縣令所有,足以維持家里生活。同時,憑他的才能,治理一個小小彭澤縣,他也是躊躇滿志,信心十足的。他憧憬自己到了彭澤縣,一定要體恤民情,愛護人民,盡自己的所能,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生活幸福。

  當時彭澤縣,自從孝武帝太元年間起,由于實行了每個成年男丁收租米五石的口稅制以后,出現了兩種現象:一是一般農民的負擔大大增加,農民們不愿意更多的擁有土地。一些荒蕪的山林沼澤地也無人愿意開墾,甚至有的農戶還將一些貧瘠的土地丟棄,拋荒不種。二是隱匿人口情況嚴重,出現了在藉人口遠遠少于實際人口的怪現象,導致了政府稅收減少,官府負擔轉嫁到了普通農民身上。面臨這種情況,陶淵明上任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查戶口。

  清查戶口在彭澤縣已有十幾年沒有開展過了,原因是前幾任的地方官員,有的不深入民間探訪民情,對其中內情不甚了解,故而熟視無睹,聽之任之。有的是看出了問題,也抓了,但由于種種干擾而中途夭折。其主要干擾者有兩種人,一是財大氣粗的大地主,因為有錢,就用錢賄賂清查的衙役,幫他們隱瞞人口;二是當地的土豪劣紳,或與執法人員胡攪蠻纏,使其無法清查,或利用家族中有人在洲衙做官,以勢壓人,使清查人員不敢進行正常工作,只是象征性的登記完事。例如城北的何泰,有良田數百頃,家中成年奴仆有幾百人。因為何泰的弟弟何隆長期擔任尋陽郡的郡丞,是太守的副職,所以歷任縣令都對何家格外優待,只登記在藉男丁20名,與實際數字懸殊很大。所以其它大地主也效而仿之,清查人口工作只能半途而廢。而陶淵明在這次清查人口工作中,卻是“擒賊先擒王”,敢啃硬骨頭,第一下子就從何家開刀,他通過突然拜會何泰,帶領衙役進何府,當場責成何泰管家拿出花名冊,逐一核對,共查出何泰家隱瞞成年男丁200余名,一舉震動了全縣,僅半個月的時間就清查出被財主豪紳隱瞞的成年男丁3000多名。初戰告捷之后,他又布告周知各地,宣布從次年開始,每個成年男丁所繳納的稅米由原來的五石減少為三石,縣民齊聲歡呼,紛紛贊揚新縣令的英明和愛民如子的美德。?

  而陶淵明就因為這次清查戶口,得罪了尋陽郡丞何隆。何隆為出胸中一口惡氣,便設計利用督郵劉云的手去懲戒一下陶淵明,督郵是郡中的屬官,負責具體監察和考核郡中所屬各縣官員的政績,對各縣官員的升降任免有著直接的影響。尋陽郡的督郵劉云,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冬夏二季,他都要巡視各縣,稱作行部,而每次行部,都是滿載而歸。劉云受何隆之命,依計來到彭澤,他事先沒有行文通知,而是突然闖進縣衙,以便給陶淵明一個措手不及。恰在這時,陶淵明正和幾個幕僚喝酒閑聊,聽說何云駕到,立即撤席出迎,不料劉云卻怒氣沖沖,不僅不還禮,還喝斥道:“本官行部來到貴縣,你等衣冠不整,形態懶散,是何道理?目前國家正是多事之秋,你等不思國恩,勵精圖治,為民造福,反而白日聚眾豪飲,不理政事,朝庭要你等濫官污吏何用?”說罷揚長而去,給了陶淵明一個下馬威。劉云走后,淵明問眾“督郵今日發怒,不知究竟為了何事?”一幕僚答:“督郵一向貪婪,照卑職看來,他不過是借題發揮,索要賄賂罷了”。淵明聽后憤然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索要賄賂,他是找錯人了”。?

  恰在這天的晚上,武昌來人報喪。陶淵明的妹妹不幸突發疾病去世,淵明心中頓時升起了一種莫名的悲哀。他回想白天所發生的一切,以及官場爾虞我詐的黑暗現狀,又進而聯想多年以來自己所追求的歸隱田園的愿望始終未能真正實現,不由得使他最終下定了退出官場、歸隱田園的決心,遂即吩咐陶興到城外找來船只,自己收拾了一下行李,又獨自一人踏進了縣衙大門,望著“明鏡高懸”的金匾,冷笑了幾聲,接著將大印放在案桌上,大步走出了縣衙,向著江邊碼頭走去,乘著溶溶月色,與陶興乘船回到了上京里。

  5.五柳先生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做過東晉朝廷的大官,祖父也當過太守。可是,他自己從小就不喜歡官場上的習氣,而把主要精力用在讀書上。

  陶淵明年輕的時候,曾經在自己住的房子前邊栽了五棵柳樹。他經常在柳蔭下讀書,讀到高興的地方,連飯也忘了吃。遇到使人憂愁的事,他就借酒澆愁。家里窮,沒錢買酒,那也不要緊,自有好友相送。于是,只管痛痛快快地喝,喝醉了,睡一覺,醒來,散散步,圍著院子轉圈兒。他的院子是什么樣的啊?殘墻斷壁,處處長滿了野草,綠生生的一片,草地上灑滿了金色的陽光。微風習習,掀起了他那破舊的衣衫。肚子餓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鍋,鍋里面也是空的。雖然莊院殘破,并且經常挨餓,可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陶淵明博覽群書,什么諸子百家,什么詩詞歌賦,他盡情瀏覽,百讀不厭。

  所以,他的思想十分開闊,見解也高明。周圍人都佩服他。

  陶淵明的家庭故事

  公元365年,東晉大司馬的陶侃的孫子陶逸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過說,此子根骨不凡,當成大器。陶逸給兒子起名陶淵明。

  童年的陶淵明同學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度過,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豐功偉績,激勵著童年的陶淵明。他自視極高,這是他后來去做官以求兼濟天下,同時也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來由。

  可惜到了陶淵明同學九歲的時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頂梁柱沒了,最主要是銀子來源沒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窮下來了。(想了半天也沒有明白,老爺爺是國家政治局的常委,爺爺是市委的書記,老爹也是市委的書記,應該是標準富好幾代啊,國內外的房產、存款、名車、股票什么的稍稍變賣一下,怎么就能窮下來了呢?真讓人納罕。)愛信不信,反正就窮下來了,只好與母妹三人一起,寄養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讓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魯迅老師說過:“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淵明同學今也如是,更何況是從大康到困頓呢,這段經歷,對陶淵明同學心理成長歷程起到重要作用,一個眸子里隱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長大了。(掉一個心理書包:童年的印記對人一生的影響巨大。)

  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經過世,據說是“好酣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旁若無人”,但不妨礙這個老先生成了陶淵明同學后來學習的榜樣。陶淵明在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無憂,祖父家里藏書極多,陶淵明同學學習很努力,讀了一肚子書,為后來成為真正偉大的田園師祖陶淵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青年時期的陶淵明故事

  李白有一首詩叫做《山中與幽人對酌》是這樣寫的: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我醉欲眠卿且去是大酒鬼陶淵明的名言,陶淵明平生好酒,最喜歡把別人拉到自己家里喝酒,一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多了要睡覺去了,您請自便吧。

  陶淵明二十九歲那年,曾做過江州祭酒的小官,因為當時官場黑暗,陶淵明看不慣,決心去職歸隱。此后一直隱居,可是陶淵明種菊花還可以,種田的本事卻不佳,加上好酒,到中年后連飯都吃不上了,迫于生計,陶淵明再次復出,先后擔任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務。在做彭澤令時,他看不慣當時督郵的作派,很干脆的來了一句“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之后憤然辭官歸隱,結束了仕途生活,再也沒有復出過。相傳,陶淵明棄官后隱居于廬山下,每日自耕自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鑿井而飲。過著悠閑的田園生活。這個時候陶淵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種田是把好手,糧食年年豐收,因此陶淵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閑暇時,他就和一幫朋友到兩里外的廬山南麓虎爪崖下飲酒作樂。崖下有一條名為醒泉的溪澗,澗中橫臥著一塊巨大的黑褐色花崗巖石,高約3米,長約6米,寬約4米,石面平滑,是一個天然的大酒桌。陶淵明和朋友們每次都坐在這里飲酒作詩,一同取樂。他每飲必醉,每醉必賦詩文,醉倒后便揮手對同伴說:“我醉欲眠,卿且去!”說完就睡倒在石上。日復一日,這塊石頭的中間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于是,這塊石頭就被命名為醉石。陶淵明的這個故事和馬克思把圖書館踩出腳印的故事差不多,但是馬克思可能每次都坐在圖書館的同一個地方,難道陶淵明每次也都坐在石頭的同一個地方?最大的可能是石頭上本來就有枕痕,陶淵明喝酒不帶枕頭,每次往有坑的地方一躺就睡,天長地久,這個坑越來越深,于是醉石就形成了。

  陶淵明一輩子喝酒太多,自己沒什么事,五個兒子卻都有些呆傻,可能是陶淵明喝酒留下的后遺癥,他的《責子》一詩是這樣寫的:

  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藝.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從詩里可以看出,陶淵明的兒子們十三歲還不識數,九歲的只知道吃,可是他老先生還不趕快戒酒,還來了句,天命就是這樣,我還是繼續喝吧。唉,真是可惜,一個文學世家就這么被酒給毀了。

  陶淵明的故事

  名人故事:陶淵明

  【名人介紹】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名人故事】

  不為五斗米折腰

  東晉詩人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有一次,郡里的督郵到彭澤檢查公務。郡里派人送信給陶淵明,要求他做好迎接準備,也就是備好禮品,備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來迎接。

  陶淵明氣得將信撕得粉碎。他大聲說:“我決不為小小縣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聲下氣地向那些家伙獻殷勤!”說完,脫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辭官回家了。

  分析:沒有高尚的品德和氣節就無法做出這樣的舉動。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傳,這正是人們對高尚品德和氣節的追求與向往。

  話題:“品德與氣節”“人生的追求”

  陶淵明的故事

  陶淵明

  陶淵明,東晉文學家。他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歸隱。后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四十一歲再出為彭澤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他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后世稱他為“田園詩人”。田園被陶淵明用詩的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

  陶淵明善于將深刻的哲理融入詩歌的形象中,詩的語言樸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稱為“陶詩中的珠玉”。如《歸園田居》組詩的久享盛名,有類似的特點:寫田園生活,寫體力勞動,詠歌自己的理想,顯示出理想獲得實現的愉快。

  我們學過的課文《桃花源記》《歸田園居》《歸去來兮辭》《飲酒》《五柳先生傳》等詩文,它們的作者就是陶淵明。

  【原文再現】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陶淵明高風亮節的故事

  淝水一戰的勝利,謝安雖然為東晉獲得了暫時的喘息時機,但是,從此東晉王朝更加急劇地衰落下去,內亂不止,動蕩不安。公元年,桓溫的兒子桓玄占領了長江上游,發兵攻入建康,廢掉晉安帝,自立為帝。三四個月后,北府兵將領劉裕擊敗桓玄,迎晉安帝復位。從此,東晉王朝只剩下一個空殼了。

  就在這個時期,卻出現了一個中國古代的大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一名陶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東晉著名的大將軍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時代,陶家已經敗落,生活貧困。

  盡管如此,陶淵明從小還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群書,養成了寡言少語、厭惡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這種個性影響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當中斷斷續續地做了幾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歲時,陶淵明才謀得江州祭酒一職,卻因忍受不了官場的繁文縟節,早早辭了職。在家閑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歲時,到了荊州,在刺史桓玄屬下當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親去世辭職歸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淵明終究是名將的后代,官場里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05年,當他四十一歲時,又被推薦到彭澤(今江西九江東北)當了縣令。

  好不容易在彭澤當了幾十天縣令,一天,陶淵明得到一個消息:東晉的權臣劉裕已封自己為車騎將軍,總督各州軍事;這個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奪取皇位了。

  陶淵明預感到晉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他十分灰心,便離開衙門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見陶淵明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不好多問。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淵明卻不動筷,仍然坐在那里嘆氣。過了一會,陶淵明冷不丁地說:“我想辭職回家鄉!”

  翟氏一聽就知道他又在官場上受氣了,因為像這種辭職回家的話,陶淵明不知講過多少次了。幾個月前,陶淵明曾想辭職,還是翟氏提醒他,上百畝官田就要種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辭職吧。當時陶淵明總算聽了妻子的話,口氣緩了下來。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來勸他,陶淵明聽了以后,長長嘆了一口氣:“唉,真沒辦法,難道我還是要做糧食的奴隸!”在翟氏體貼的慰勸下,陶淵明這才舉起了酒杯。

  時局的因素,加上陶淵明一副傲骨,他的辭官念頭始終沒有打消過。一天,衙役來報:過幾天郡里派的督郵要到彭澤來視察。那個督郵陶淵明認識,是個專門依仗權勢、阿諛逢迎,卻又無知無識的花花公子。陶淵明想到自己將要整冠束帶、強作笑臉去迎候這種小人,實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氣又發作了:“我怎么能為了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種卑鄙小人折腰呢?”

  于是,陶淵明離開衙門,板著臉回到了家,沖著翟氏:“收拾行裝,回鄉!”

  翟氏告訴他,稻谷只差幾天就要收割了。

  “隨它去吧!”這回陶淵明已經鐵了心要辭職了。翟氏問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勸說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裝。

  第二天,陶淵明乘船離開了彭澤。他出任彭澤令,在任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終于結束。

  從此,陶淵明在家鄉過著隱居生活。對于官場,他絲毫沒有眷戀之心,辭官后,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飲酒,寫詩。他歸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歸田園居五首》、《桃花源記》、《飲酒二十首》、《挽歌詩三首》等等。

  其中,《桃花源記》更體現了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高度。詩文中通過虛構的手法,把桃花源描繪成一個鮮花盛開,綠樹成行,男女老幼,辛勤耕織,祥和無憂的安定社會。陶淵明以此寄托他的美好向往,以及對當時混亂時世、黑暗政治現實的不滿。

  陶淵明的詩文辭賦,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了一個重要的地位。

  陶淵明故事

  不為五斗米折腰

  東晉詩人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有一次,郡里的督郵到彭澤檢查公務。郡里派人送信給陶淵明,要求他做好迎接準備,也就是備好禮品,備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來迎接。

  陶淵明氣得將信撕得粉碎。他大聲說:“我決不為小小縣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聲下氣地向那些家伙獻殷勤!”說完,脫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辭官回家了。

  分析:沒有高尚的品德和氣節就無法做出這樣的舉動。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傳,這正是人們對高尚品德和氣節的追求與向往。

  話題:“品德與氣節”“人生的追求”

  文學成就

  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后人編為《陶淵明集》。

  卷之一 詩四言:

  《停云(并序)》《時運(并序)》《榮木(并序)》《贈長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龐參軍(并序)》《勸農》《命子》《歸鳥》

  卷之二 詩五言:

  《形影神(并序)》《九日閑居(并序)》《歸園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乞食》《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答龐參軍(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連雨獨飲》《移居二首》《和劉柴桑》、《酬劉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撫軍座送客》《與殷晉安別(并序)》《贈羊長史(并序)》《歲暮和張常侍》《和胡西曹示顧賊曹》《悲從弟仲德》

  卷之三 詩五: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二首》《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還舊居》《戊申歲六月中遇火》《己酉歲九月九日》《庚戌歲九月中西田獲早稻》《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飲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責子》《有會而作》《蠟日》

  卷之四 詩五言:

  《擬古九首》《雜詩十二首》《詠貧士七首》《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軻》《讀〈山海經〉十三首》《擬挽歌辭三首》

  卷之五 賦辭:

  《感士不遇賦(并序)》《閑情賦》《歸去來兮辭》

  卷之六 記傳贊述:

  《桃花源記(并詩)》《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五柳先生傳》《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并序)》

  卷之七 疏祭文:

  《與子儼等疏》《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陶淵明的故事】相關文章:

陶淵明的故事12-05

陶淵明的故事12-12

陶淵明的故事11-03

(經典)陶淵明的故事12-13

陶淵明的故事[精選]07-01

陶淵明故事圖04-17

陶淵明勸學的故事10-29

[優]陶淵明的故事05-08

陶淵明的故事古詩05-2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无色码在线播放 |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 尤物在线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 激情伊人五月天久久综合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高清 |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在线第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