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故事

時間:2024-02-10 10:11:02 陶淵明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陶淵明的故事(通用)

陶淵明的故事1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小時候,就承襲了父業,在家耕種,但是他非常好學,他每天除了種好菜園之外,就是專心讀書,所以寫出的詩詞歌賦很有名氣。不多久,當地的一個姓王的知縣走馬上任,他也是一個詩詞愛好者,他知道陶淵明雖然年紀輕輕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還是假,于是就想試試他的學識如何。一天,陶淵明正在自己的菜園里淋菜,王知縣走了進來,陶淵明出于禮貌,連忙起來招呼,王知縣瞇起雙眼,打量著陶淵明,說:“你就是名叫陶潛的'嗎?”陶淵明忙說:“小人正是!”

陶淵明的故事(通用)

  王知縣坐下,右手摸著嘴邊的八字胡,欣賞了一下陶淵明桌上所寫的字,忽然對陶淵明說:“我聽人說你能寫詩作對,我來見識一下,現在我出個對子,請你對對,好嗎?”陶淵明笑著說:“請大人出上聯吧!”

  王知縣環視四周,看到菜園里種有一畦向日葵,這些葵花剛剛開放,于是靈機一動,有了,他隨口道出上聯;雛葵俯枝,小臉盤可識地理?陶淵明一聽,知道這官員話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視,表面說的是雛葵,實際上是暗中問自己,你這么年輕,能熟識田園里耕作之事嗎?于是他略為思考,看見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鮮紅的荷苞,于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聯;新苞出土,大朱筆熟點天文!

  陶淵明的下聯也是話中有話,他的意思表面是說荷苞,實際是說自己,意思是我雖然被埋在污泥里,但是一旦出土,就能點天文地理。王知縣看了,暗中驚嘆陶淵明的才思敏捷,但是還是不甘視弱,又出上聯,聯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這一聯除了說陶淵明剛才的口氣太大之外,用字上還有非常巧妙之處,因為“吞”是由“天口”兩字組成,這樣是非常難對的。陶淵明想了想,隨即對出下聯;聯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這下聯,陶淵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氣大,而是靠苦學而成才。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兩字組成。正巧工整對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組成,知縣才知道陶淵明果然很有學問,又立志苦學,不禁肅然起敬。便站起來和他緊緊握著他的手,連連贊嘆道:“小兄弟!果然聰明過人,又有志氣,佩服!佩服!”

  陶淵明見他態度改變,也是謙遜誠懇地說:“還請大人日后多多指點!”說罷又拿過自己的習作,請知縣指教。王知縣接過來一看,原來是一首自嘲詩,詩曰:小筑慚高枕,憂時舊有盟,呼雛來揖客,揮毫坐談禪,云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王知縣看后,對陶淵明更加贊賞,從此兩人成了忘年這交。

陶淵明的故事2

  公元365年,東晉大司馬的陶侃的孫子陶逸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過說,此子根骨不凡,當成大器。陶逸給兒子起名陶淵明。

  童年的陶淵明同學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度過,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豐功偉績,激勵著童年的陶淵明。他自視極高,這是他后來去做官以求兼濟天下,同時也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來由。

  可惜到了陶淵明同學九歲的時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頂梁柱沒了,最主要是銀子來源沒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窮下來了。(想了半天也沒有明白,老爺爺是國家政治局的常委,爺爺是市委的`書記,老爹也是市委的書記,應該是標準富好幾代啊,國內外的房產、存款、名車、股票什么的稍稍變賣一下,怎么就能窮下來了呢?真讓人納罕。)愛信不信,反正就窮下來了,只好與母妹三人一起,寄養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讓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魯迅老師說過:“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淵明同學今也如是,更何況是從大康到困頓呢,這段經歷,對陶淵明同學心理成長歷程起到重要作用,一個眸子里隱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長大了。(掉一個心理書包:童年的印記對人一生的影響巨大。)

  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經過世,據說是“好酣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旁若無人”,但不妨礙這個老先生成了陶淵明同學后來學習的榜樣。陶淵明在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無憂,祖父家里藏書極多,陶淵明同學學習很努力,讀了一肚子書,為后來成為真正偉大的田園師祖陶淵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陶淵明的故事3

  我國晉代大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退居田園后過著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的生活。

  相傳,一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你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一根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注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么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陶淵明的故事4

  青少年時期(28歲以前)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過大司馬,祖父、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但陶淵明的父親死得早,淵明少年時,家運已衰落,“少而貧苦。”他自述:“自余為人,逢運之貪。簞瓢屢罄,絺綌冬陳。”(《自祭文》)但物質生活雖然貧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卻很豐富。他學習儒家《六經》,學習《老子》、《莊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遠翥”,頗有“佐君立業”的政治抱負。而另一方面,匡廬山水和田園風景,也使他愛好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學仕時期(29-41歲)

  晉代的門閥制度,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在那種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淵明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29歲時他進入官場,當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職自解歸家閑居。以后又先后幾次出任小官,不僅無由施展濟世抱負,而且于“志意多所恥”。最后一次為官是當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場黑暗,“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辭官歸田。

  歸田時期(42-63歲)

  陶淵明歸田之后,即在家鄉過著躬耕隱居的生活,并親自參加了農業勞動。親自撰寫《五柳先生傳》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這使他改變了鄙視勞動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勞動的價值;也在與農民的共同勞動和交往中,對他們產生了親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貧困,“老至更長饑”,但他不受“嗟來之食”,拒絕權貴的饋贈,表現出君子固窮的志氣。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看片在线观看看 | 伊人久久五月天综合网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 | 中字幕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欧AV一级在线看 | 婷婷六月亚洲中文字幕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