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滕王閣序簡析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駢文名篇。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贛江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公元653年)始建,后閻伯嶼為洪州牧,宴群僚于閣上,王勃省父過此,即席而作。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
怎樣讓《滕王閣序》這流傳千古的美文激起學生興趣?怎樣引導學生理解懸隔千年的作者蘊藏在文中的復雜感情?怎樣使學生學得愉快,老師教得輕松?教學實踐中,我針對文章名句豐富多彩這一特點,嘗試利用名句梳理文章思路,著力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積累豐富詞匯。兩節課的時間,完成了三節課難以完成的教學任務,課堂上興味盎然。
首先,利用名句梳理作者思路,把握行文脈絡。
文章中有些名句顯示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這些句子,就理清了文章線索。全文分成四個部分,經過討論,大家都能從每一段找出顯示思路的句子,并且基本能了解它們的作用。譬如,第一部分中有“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塌。”前一句不僅交代了盛筵所在洪州的地理位置,而且寫出了地勢之宏偉,其中“襟”“帶”二字用得尤為傳神。后一句則寫出了洪都的物產豐富,人才俊美。由于善于用典,這個句子既內涵豐厚形象生動,又高度概括充滿哲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第二部分的“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 ”兩個名句,由遠而近,交代了觀賞滕王閣嘉賓們的行蹤,又描畫了遼闊的山川秀景。第三部分有“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與“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兩句,交代了自己由喜而悲又轉而豁達的思想變化。最后一部分中“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和“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表明了自己無可奈何的打算與寫作此賦的緣由、思想。抓住了這些句子,文章的脈絡就清楚了。
其次,利用名句深入理解作者內心深處復雜多變的情感。
文章第三部分,集中抒發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感慨。我讓學生找出這些句子加以品味。
一類抒發懷才不遇、憤懣悲涼的感情。譬如“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結合全篇,同學們幾乎都能理解作者的隱衷:少有才名,被譽為神童,為“初唐四杰”之首,但因為種種原因,二十多歲仍然是“三尺微命,一介書生”,其間懷有多少無奈,多少悲憤?該句就形象的表現了失意之人茫然無路的悵惘,以及身處盛筵卻舉目無親而產生的內心深處強烈的孤獨感,很能引起有類似遭遇人的共鳴。光婷婷同學在隨筆里寫到:“每當我讀到這個句子,心中就升起一片哀傷。‘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本來就是個花兒枯萎、葉子飄零的悲涼時節,而作者的心境就更加悲涼。一個‘悲’,一個‘盡’,可見作者的心境是多么凄慘了。王勃當時已26歲,古人云‘三十而立’,他,一個滿腹經綸的才子,僅僅因為寫了一篇游戲文字就遭無情貶斥,心中又怎能不升起那絲絲悲涼之感?再說,面對滿閣的才子顯貴,他們大多身居高位,青云得志,而自己卻要灰頭灰臉的回家奉養父母,所謂‘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只是一種阿Q式的自我安慰罷了。當然,假如此時讓他平步青云,位極人臣,可能就寫不出這樣的佳句了。其實,又何止一個王勃呢?初唐四杰,個個都是年少才高,位低心遠。他們才調無倫,心系國家,只可惜難逢圣主,只能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像那秋風里的一片落葉,隨風飄零。”應該承認,評論雖有些偏激,但確實理解了作者的內心世界,更難得的是能知人論世,聯系“初唐四杰”,想到他們共同的遭際及其原因:這才是真正的個性化閱讀、創造性閱讀。
【滕王閣序簡析】相關文章:
滕王閣序05-23
王勃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07-31
《滕王閣序》序的意思08-23
王勃《滕王閣詩》與《滕王閣序》賞析07-16
《滕王閣序》王勃08-05
王勃與《滕王閣序》10-10
王勃滕王閣序06-15
王勃 《滕王閣序》07-23
《滕王閣序》學案08-11
《滕王閣序》注釋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