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及反思

時間:2024-06-12 08:28:48 題西林壁 我要投稿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范例及反思

  導語:《題西林壁》是蘇軾在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題西林壁》教學設計范例及反思,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范例及反思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范例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景色優美。在江西省北部,緊靠九江市區南端,有一座享譽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廬山。

  師:今天,讓我們跟隨攝像機的鏡頭一起走進美麗的廬山。(課件播放廬山圖片)

  師:這里山高水深,這里云霧彌漫,這里古樹參天,這里鳥語花香,這里流泉飛瀑,是一幅充滿魅力的天然山水畫卷,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的時間游覽了廬山,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首詩。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師:哪位細心的同學知道了這首詩的名字? 板書課題 師:指導學生朗讀題目。(生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打開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師:這首古詩,有些同學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課件出示)

  知詩人,解題意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指導朗讀)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么? 理解注釋:

  ①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北麓。

  ②.橫看——從正面看,從山前山后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說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

  面西面看。 ③側——側看,從側面看,從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④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來就是瀏覽勝地。 ⑤緣——因為。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仿佛變成了一座山峰。 3、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4、小組內交流詩句意思,小組匯報詩意。(小組要說明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的) 5、重點賞析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A、請你找出描寫詩人從不同角度觀察廬山的幾個字,詩人在不同角度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這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B、抓住“嶺”、“峰”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我可以運用簡筆畫描述。 嶺 :連綿起伏 峰:俊俏挺拔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么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這么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說一句話嗎?(出示小黑板)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7.師: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贊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張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感悟理解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注釋反復讀古詩,看誰能把它讀成一幅畫。 生:在音樂聲中反復讀

  師:誰能說說你讀到的畫面是怎樣的?(引導學生把畫面說完整。山嶺和山峰的樣子) 生:我看見廬山橫著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側著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師:你真是個很有想象力的孩子。從哪里讀出來的?(板書) 師:把看到的畫面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師:請看到這些畫面或喜歡這些畫面的同學讀讀。 師:你還想站在哪個角度去廬山? 遠看——

  生:云霧繚繞,什么也看不清了。

  

  師: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來的石頭快撞到我的頭了,還有很多樹長在懸崖上,還有草。 師:看來你真的是身臨其境了,你看到了懸崖峭壁。一抬頭——俯下身—— 生:我看到了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

  師: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這些畫面作者是通過哪句詩來表現的?你最喜歡站在哪個角度看廬山?師:請讀出你的感受。

  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當蘇軾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嘆到: 師:從字面上看,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生:不認識廬山的真正面目是因為置身在廬山中。

  師:自己理解了詩意,輕聲把詩句讀一次,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廬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

  師:帶著這個疑問再去讀讀這首詩?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是指廬山全面的景色。 師:你還想知道什么?

  生:為什么說看不到廬山的全景是因為生活在廬山中。 師:帶著問題默讀古詩。

  生:在廬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

  師:帶著自己的理解讀讀。那再讀讀整首詩看你還能讀出些什么? 生:看待事物要全面。

  師: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事嗎?小組討論。

  師:作者看到了廬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們就是大詩人蘇軾,請大詩人們閉上眼睛隨老師一起走進廬山,橫著看廬山,山嶺起伏連綿不斷;側著看,山峰高聳直插云天;遠遠地看云霧繚繞;挨近了看懸崖峭壁;抬頭仰望飛流直下;低頭俯視深谷幽潭。廬山美,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是秀美?身在廬山的你感慨萬千。大詩人們,把你們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詩句表現出來吧。 師:誰能像剛才那樣背誦古詩。

  三、總結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更包含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1、總結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3、結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今天,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齊看廬山、在旅途中還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站在大廬山之巔,看著眼前這變幻莫測的景象,共同吟詠這首千古名作。 學生配樂齊誦。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寫景 明理 觀察的 角度不 同,觀 察效果

  四、布置作業。

  師: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收集一些,并細細的品味和欣賞。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下節課展示,看誰是小小欣賞家。

  師:回家后把古詩有感情地朗誦給家長聽聽。并默寫,能做到嗎?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題西林壁》是蘇軾在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課前,我布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有關于題壁詩的,有關于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的內容,更有助于詩歌學習。

  伴隨著對《望廬山瀑布》的復習,我們開始了對《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學習。由于這首詩的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讓學生回想我們學古詩的方法:

  1、解詩題,知作者。

  2、初讀詩,正字音、清節奏。

  3、抓字眼,明詩意。

  4、多誦讀,悟詩情。

  然后安排學生先自主學習,借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注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接著在全班交流,走進廬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而且在理解從不同角度觀察廬山的景色各不相同時,我讓學生試著畫一畫,從而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指導學生朗讀古詩時,可以是齊誦、輪誦、師范讀或配樂誦讀,形式多樣,重在讀出理解,讀出感受。有了這些奠定后,我們就要直奔本課的重難點,即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學生談到了身邊的同學,比如陳櫻文雖然學習不好,但是從來不撒謊;張洪耀熱愛勞動等實例。再比如《畫楊桃》一課,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楊桃的形狀不一樣。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學,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體會詩中的情和理,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開拓學生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而且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對時間的把握不太精準,環節銜接得不夠完美。從第二行詩到三、四行詩的過度上問題的設計還不是很合理,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詩的意思上花費的時間太多,導致在感悟道理的環節較為倉促。

  二、細節的瑕疵。在畫古詩的環節,個別學生要完成詩配畫難度較大對學生的指導還不到位。

  三、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有點急于求成。在前兩行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明白“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但要他們談談學習古詩后有什么啟發時,沒有給學生足夠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

  總之,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大膽預設,充分準備,提高課堂效率,盡快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去,較成功地上好一堂語文課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及反思】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及反思06-05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4-16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5-08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6-19

《題西林壁》經典教學設計04-18

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08-07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1-03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2-09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6-0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国产精品 |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在线精品国产大象香蕉网 | 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尤物国产在线精品三区蜜芽 | 青青青国产依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