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題西林壁》說課
《題西林壁》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
一、說教材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題西林壁》。
這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進行編排,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題西林壁》不僅寫出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更重要的是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啟示。它是蘇軾在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可說是氣象萬千,不可勝數。奇怪的是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談游廬山的感受。詩的前兩行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優雅?可詩人卻還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釋。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本著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認識并會寫本課生字,能正確書寫“壁、緣”兩個漢字
技能目標:理解詩句的意思,明白詩人在廬山觀察時,因為地點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本詩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其教學的難點:為體會詩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說教法、學法
我采用了閱讀感悟法,即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設計有目的、有層次的閱讀實踐。先引導學生融入詩境,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詩歌內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然后逐步引導學生學習詩文,把握詩意。
三、設計理念
1、《基礎教育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大國推進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發揮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技術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2、《語文課程標準》中3-4學年段目標對古詩的要求是:誦讀優秀古詩文,在誦讀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本節課中利用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去體現教學時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積極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詩歌世界,讓學生在讀——想——說的過程中感悟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對古詩的熱愛,從而繼承并發揚中國的燦爛文化。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導入:同學們,生活中的事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用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發現萬物奧秘。老師今天帶同學們去看看那廬山風景,可也要細心觀察才會有發現。(多媒體展示廬山風光)
面對如仙境一般的廬山風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優美的詞語呢?請說說。在學生的回答上師加以感慨,是啊,真美!這里山高水常,這里古樹參天,這里是鳥語花香,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里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指導“壁”字的正確書寫)。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知的畫面入手,喚起學生對景的遐想,激發學生對詩文的閱讀期待,從而使他們逐漸進入詩的意境,帶著極大的興趣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2、交流資料,讀中感悟
a.讓學生展示在課前去查閱關于本課的資料,此時讓他們踴躍發言,進行交流,從而了解作者及本課的部分知識。
b.精心讀書可是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課件出示錄音范讀,讓學生嘗試著說說讀得怎樣?自己也能讀得這么美嗎?指三|、四名學生進行讀詩,師進行指導讀詩應具有的層次感、節奏感,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間適當的拉長與停頓,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讀好韻腳“ng”。
c.告訴學生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這幅畫,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齊誦讀,并把所感受到的畫面說出來。
【設計意圖】:朗讀就像一位出色的導游,會把我們帶入神奇美妙的語文世界,興趣是朗讀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朗讀產生了興趣,就能全身心投入。
3、組織自學,理解詩意
(1)在學生述說畫面的基礎上,去尋尋詩人蘇軾眼中的廬山是怎樣的。(從而導出詩的前兩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為什么同是廬山一會兒看到的是嶺一會兒看到的又是峰呢?分組合作學習,并在組內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原來是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導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學們認為還可以按什么的不同來看廬山。(出示課件展示廬山的不同風采)
【設計意圖】:葉圣陶先生說過:“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且可以拓展兒童的想象。”讓學生觀看畫面,可以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維和表達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在此讓學們明白了看廬山確實每處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同時還直觀地感受到了看景還可以從季節、氣候、心情上看。
(3)全班交流作者筆下的廬山之所以有著不同樣子是因為正如他所說——只緣身在此山中(對于緣字提醒學生把字寫正確,并理解其含義),在對詩文有所感悟的情況下,再次與朗讀有機結合,師適時點拔啟發、出示課件——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從中去明白其中的奧秘。
4、領悟道理,拓展延伸
a、啟發談話:廬山千姿百態,身處山中會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剛才同學們所說對一個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觀察全面去認識才行。詩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廬山有著不同的面目)然后詩人再向同學說明了:原來是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闡明道理。)
——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b、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呢?說說好嗎?
多媒體展示《盲人摸象》,讓學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錯在哪?
【設計意圖】:當書本上的知識已無法更好地證實猜想時,當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還高漲時,我適時地點撥,使他們的探究很自然地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這樣,一個更廣闊、更豐富的學習語文的世界展現在他們的面前。
5、誦讀鞏固,總結全文
同學們,你們還想再讀讀這首詩嗎?好的,一起來。在結尾之處,我設計了讓學生再次以飽滿的情感和著樂曲去誦讀這一過程。讓學生懂得其實啊,在生活中詩歌就是美的畫面。(多媒體展示幾篇關于描寫廬山的古詩讓大家欣賞)
【設計意圖】:我們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東方文明,給我們留下了難以計數的瑰寶。在這浩如煙海的文化中,古詩一直閃耀著璨燦的光芒,引導學生去誦讀、賞析,加深他們對詩歌文學的熱愛,從而繼承并發揚中國的燦爛文化。
最后師作以總結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得全面觀察。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橫(嶺)側(峰)
遠近高低(實寫)
(不同)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
拓展閱讀:《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上星期五我參加了我鎮的教師素質大賽,講了《題西林壁》一課,課后做了認真的反思:
古詩,在時代上離我們很遠。兒童讀古詩,主要是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除了要熟讀成誦外,初步感受其中的韻味也是必須的,因為只有讀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感受到祖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分析教材我知道,領悟哲理美是《題西林壁》一詩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教學流程設計過程中,我嘗試以誦讀為主,在朗朗的誦讀聲中讀出韻味,讀出美感,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構建。針對個性差異,采用不同的方式組織、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探究,在實踐中領悟景美情美,在互動中放飛思維,在語境中錘煉語言,飛揚文采。
通過教學,我也有了點滴收獲:
1、教學古詩要把握好誦讀和積累關。
熟讀成誦是理解、欣賞、內化的最好手段。我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誦讀,注重理解內容,探明意境,充分領略蘊含其中的美。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他們各自的優勢,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促成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心理體驗中挖掘潛能,愉快的探究。在動手、動口、動腦的語言實踐中學懂詩句,獲得學習古詩的真實體驗,建構古詩學習的知識系統,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2、古詩教學應注重歷史背景的介紹,領會大意,習得方法。
教材中精選的古詩大都出自名家之手。這些詩人在為人、行事、作詩等方面有不少軼聞趣事,其中有些故事蘊含著中華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閃耀著人性的光輝。讓學生了解和課文內容相關的故事,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提高學習質量。
教學中的不足:
1、如何帶領學生品味字句,領會意境,獲得美感?
推敲重點字詞,這是古詩教學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何用古詩獨特的魅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詩中,去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燦爛與輝煌?如何引導學生領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這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實踐、總結。這節課我感覺教學中對于“嶺”和“峰”的理解雖然運用了圖片,但是仍然不透徹。
2、如何在預設的目標中給學生最大的生成空間?
預設是為了生成,生成實現了預設。如何把詩人的語言內化為學生的語言,讓詩人的感受成為學生的感受,確實是每個語文老師必須解決好的一件大事。要做好真難呀!
【《題西林壁》說課】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題的詩意11-06
題西林壁詩意12-07
蘇軾題西林壁11-10
改寫《題西林壁》11-11
《題西林壁》說課稿05-17
蘇軾《題西林壁》10-06
題西林壁教案03-06
《題西林壁》教案11-12
古詩題西林壁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