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題西林壁的大概詩意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題西林壁 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意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注釋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側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緣:因為;由于。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里墻壁上的。
中心思想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云端。
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后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名家點評
毛谷風:此詩反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宋人七絕選》,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版)
徐中玉:此詩說明“局中人常常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就是由于受到認識條件限制的緣故。”(《蘇東坡文集導讀》,巴蜀書社,1987年版)
鄭孟彤:此詩得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意思。”(《中國詩歌發展史略》,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游國恩等:此詩的“理”是“局外人有時會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年版)
【題西林壁的大概詩意】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詩意07-27
《題西林壁》的詩意08-03
題西林壁題的詩意11-06
《題西林壁》詩意鑒賞09-26
題西林壁詩意賞析10-07
《題西林壁》詩意賞析10-14
題西林壁的詩意簡短08-22
蘇軾的題西林壁詩意10-09
關于題西林壁的詩意09-26
題西林壁蘇軾詩意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