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二首登飛來峰題西林壁》的說課稿
古詩二首,一首是蘇軾的《題西林壁》,一首是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選自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下冊角度這一單元。
【說教材】
縱觀教材內容《題西林壁》是詩人官場失意被貶之作,用此詩抒發自己此時的感慨《登飛來峰》是王安石在官場得意,意氣風發、憧憬美好未來的時候寫下的,表達自己遠大的抱負。
橫向比較兩首詩的結構:《題西林壁》和《登飛來峰》這兩首詩一前一后,時隔34年,對比讀這兩詩,會發現兩詩在立意、謀篇、煉句上不僅相通,而且巧合。從詩題看“登飛來峰”與“題西林壁”結構一致。從體例看,兩詩都是寫景的七言絕句,且都是前聯寫景,后聯抒情。從全篇的立意構思看,“登飛來峰”借寫景言志;“題西林壁”借寫景抒懷。并且兩詩的過度也非常相似,“不畏”與“不識”均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最后兩詩都用“只緣”來點明全詩的主旨。
了解教材,我們還要了解五年級的學生。
【說學情】
對于五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已經積累了為數不少的古詩,具有了一定的古詩閱讀經歷,已經基本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而且,學生對古詩有著濃厚的興趣,樂于吟誦、積累。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詩歌年代久遠,歷史背景復雜,學生無法真正走進詩人內心,真切地感受詩人內心中的情感,從而,不能深入的領悟作者的表達意圖及方法。所以,本節課意在讓學生在領悟詩人表達上有所突破.
那么,怎樣在教學中合理的使用教材,怎樣才能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那就需要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說教法及學法】
本節課,根據兩首詩的結構特點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1.打破每節課獨立講兩首詩的結構,把兩首詩放在一起,比較異同,在比較中理解詩意,體會情感。這樣設計,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領悟寫法.
2.加強課內外的聯系,利用課外資料,深化學生對古詩內涵的理解。
3.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不同層次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通過不同形式的讀書,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讓詩歌走進學生的心理。
4.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感受小組合作的快樂。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說教學目標】
1.通過正確有韻味的朗讀,學生能夠感受古詩音韻的優美。
2.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夠理解詩中描繪的情景。
3.創設情境,學生能夠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理解兩首詩中作者認識事物的不同,明白其中所蘊含的道理。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4.結合古詩的背景及課外資料想象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領悟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所教學過程】
(一)創設氛圍,引入新課:2分鐘
(二)吟誦古詩,品位詩韻:5分鐘
(三)合作探究,理解詩意:10分鐘
(四)體會情感,領悟表達:14分鐘
(五)誦讀欣賞,書寫積累:7分鐘
一、創設氛圍,引入新課
伴著悠揚的古曲,引導學生走進古詩的課堂,營造一種濃郁的中國古代文化氛圍,在古曲聲中我說到:古詩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短短的幾十個字,濃縮了歷史,反映了人生,詩人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歷史畫卷,表達著自己的憎與愛,悲與喜。“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古詩,相信會給你帶來更多地感受?”同時,我順機板書詩題,引入新課。
二、吟誦古詩,品位詩韻
學習一首古詩,首先要正確朗讀,掌握好停頓及聲調的抑揚頓挫。所以我讓學生自己練習,然后與同學一起交流。在學生讀書后,我讓學生對朗讀的同學給予評價,如果學生不能夠很好的把握古詩的聲調和節奏,而學生的評價又不明確,我會及時點撥:“你讀得很好,如果你能夠在每句詩的前四個字和后三個字之間稍微停一下,那就更有古詩的韻味了,你再來試著讀一讀。”在同學讀書后,我說道:“老師也讀一讀,可能會給你一些啟示。”
學生通過兩首詩的朗讀,感受到了古詩音韻的優美,同時學生評價與被評價的過程是一種探討的過程,在不能明確的地方,教師可以做必要的講解,學生掌握了方法,老師的范讀更激發學生讀書的欲望,讀起古詩來就更有興趣了。
伴著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教學隨之進入下一個環節。
三、合作探究,理解詩意
為了解決重點,根據這兩首詩結構相同特點,我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學生交流中教師作相應的引導。
1.首先借助字典及書中注釋理解詩意
在學生興趣盎然的讀詩后,我說到:聽著同學們的朗讀真是一種享受,不知你們是否理解這兩首詩的意思呢?請你們結合字典及書
中的注釋,自學古詩,理解每一首詩的意思。在學生交流的時候,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不識“不畏”“只緣”等詞的理解。為學習重點做好鋪墊。
2.比較異同,悟詩情
學生理解了詩意之后,我順勢引導:同學們,請你們再體會著讀一讀這兩首古詩,你有什么發現嗎?學生會說出自己的發現:可能說這兩首詩都是登山時寫的。我結合學生的發現,因勢利導,說道:的確是這樣,這兩首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請你們小組合作再找一找。
學生再一次回到詩中,認真研讀,討論交流,隨后我與學生一起小結相似之處:
1)均為登山寫景
2)作者都是宋朝人,且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3)每首詩的前兩句均寫景,后兩句抒情。
我接著鼓勵到,你們真會學習,發現了相似的地方,那么,請你們再對比著讀一讀,找找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學生此時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合作發現,隨后我與他們一起小結:
1.一個看遠方,一個看近景
2.一個實景,一個想象
3.一個看的清,一個看不清
4.一個在山頂,一個山中。
學生在小組內通過分工合作,共同探討兩首古詩的異同,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可以借助工具書明了詩意,還可以向同學學習,互相借鑒。小組之間的競爭能夠有效的調動學生理解古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他們可以自由的去討論,去研究,去發現,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會在此過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
古詩教學,不僅讓學生理解詩表面的意思,還應透過文字,讓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感受詩歌的意境,品味語言,領悟表達方法,所以,我又設計了下一個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
四、體會情感,領悟表達
學生比較異同之后,我說到:“剛才我們通過比較發現了這兩首詩有很多的不同,如果你們能夠結合這兩首古詩的背景再來進行深入的研究。你們還會發現很多的不同呢?下面同學們還是四人一組,結合課外搜集的資料,研究一下這兩首古詩還有那些不同?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我走進小組內,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社會背景等探討兩首詩內涵的不同,同時發揮朗讀的作用,激發學生情感,深化理解。
當學生體會到王安石寫詩時是剛剛當官,在憧憬未來,想大展宏圖,而蘇軾當官多年被貶,他在反思過去時,我問道:“對比兩首詩,哪讓你有這樣的感受?”引導學生抓住”不識“不畏”,體會詩人心態的不同。隨后引導學生體會朗讀:王安石對未來充滿信心,這是不畏浮云的豪邁,而蘇軾被貶的失落,則是不識真面目的迷茫。你就是詩人,你來讀一讀表達你心中的情感。
第一環節的朗讀讓學生體會到了兩位詩人心態的不同,我再一次引導學生對比兩首詩,由剛才的兩個詞的對比,到后兩個句子的對比,進一步體會詩人境遇的不同,我說道:是呀,一個是升遷時的意氣風發,一個是被貶的失落,雖然都在看山景,而此時境遇卻有如此大的不同,對比讀一讀兩首詩的后兩句,你又有哪些感受呢?
此時,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我趁機把學生對詞、句的對比引導到整首詩的對比中,體會角度的不同,領悟寫法,在讀中,升華學生的情感。我問道“兩位詩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想通過古詩表達自己的情感,對比讀兩首詩,你從中領悟到了什么?
這一教學環節,學生結合背景資料,了解了詩人寫作時的情感,體會到了詩人表達情感的方法。學生對這種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有所感受,有所理解,同時在這幾個環節中,不同層次的朗讀也加深了學生不同的認識,以讀促進學生的理解,也很好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同時學生在讀中感悟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并且把搜集到的信息整理并運用到學習中。
教學到此,似乎只剩下背誦積累,但我用另一種形式豐富了積累,讓學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古詩的魅力。
五、誦讀欣賞,書寫積累
伴著悠揚的古樂讓學生靜下心來,動手寫一寫古詩,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書、畫相結合,既達到了積累古詩的目的,又練習了規范書寫漢字。
最后,展示學生的作品,在這濃濃的詩情畫意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更有一種藝術的享受,一種心靈的陶冶,一種情感的升華。
本節課,學生領悟了表達方法,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古詩的魅力。同時,從角度這一主題看,也讓學生在看待事物中有所領悟和觸動,我想這種觸動不僅反映在課堂,它也將影響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