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宋仁宗治平年間(1064—1067),王安石因母喪居江寧,從事授徒講學活動。據他的學生陸佃(1042—1102)在《陶山集》中回憶:“治平三年(1066年),今大丞相王公守金陵,經緒余成學者,而某也實并群英之游”,從中深受教益,“朝虛而往,暮實而歸,覺平日就師十年,不如從公之一日也。”王安石的著述很多,其中《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原教》、《傷仲永》、《慈溪縣學記》、《虔州學記》等,都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在文化教育改革方面的成就。
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寧年間任副宰相和宰相期間,發動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其中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稱為“熙寧興學”,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改革太學,創立“三舍法”;二是恢復和發展州縣地方學校;三是恢復和創設武學、律學和醫學;四是編撰《三經新義》作為統一教材。
“熙寧興學”也同樣因為王安石被逐出朝廷而半途夭折,但它將北宋教育事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并對后來的興學運動產生深刻影響。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相關文章: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的中心思想08-23
韓愈的教育思想05-19
王安石人才教育倫理的價值宗旨08-18
王安石的詩集08-31
王安石古詩10-23
《梅》王安石10-15
王安石的《梅花》08-12
王安石--《江上》07-03
王安石簡介07-02
王安石古詩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