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安石的梁山造田軼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有權拍板決策的領導人,他們個人的好惡,對自然資源與環境經常產生生殺予奪的作用。
講講王安石的故事。
宋朝的王安石大大有名,他清正剛直,主持國家大事時創立新法大力推行,雖敗猶榮。他的詩寫得非常好,“春風又綠江南岸”千古流傳。他還有個特點:因為關心國計民生,所以特別熱衷農田水利事業,這在歷朝歷代的宰相里,王安石這個愛好應該算作很靠譜了吧?
但是,不見得好。
因為王安石喜歡研究這個,再加上他老人家又是當過宰相,所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廷上上下下也就都好講農田水利。但喜好過了頭,就有可能迷失。一次,有人出了個主意:土地缺少啊,老百姓生活不富裕啊,要是把梁山泊里的水都抽干了,可以造方圓幾百里上好的田地啊,可以養活幾十萬民眾啊,是大好事啊!言之鑿鑿。王安石聽了心情激動,日夜思謀此事,多次和人商議研討,那些被他叫去商議的人知道他喜好這個,都對著譫妄的提議表示出欽佩贊同,并竭力幫助王安石證明這胡言亂語有多么可愛多么偉大。
然而幸好王安石還沒有糊涂到不可救藥的地步,他還在發愁一件事:梁山泊那么多水怎么辦?夏秋雨季時四面八方的水流匯過來如何承納?他四處向人征求解決的辦法。這時,有個叫劉貢父的人慢條斯理地說:“這件事容易得很,在旁邊挖一個差不多大的池子就行了。”
“挖一個差不多大的池子就行了!”多么簡單啊!這簡單的道理證明了什么?證明了那“抽干梁山泊的水造方圓幾百里的地”的提議是違反自然規律的,是荒唐的!王安石恍然大悟:這種違逆天理的事說得再好聽,終究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再也不提填梁山泊造田一事。
王安石明白了,可許多人不明白,于是,因為喜好財貨,有人將森林砍伐殆盡,致使黃沙滾滾南下東進,水土大量流失。今天,誰能想到從飛機上俯視下去,那似乎被鬼爪子撓成千溝萬壑、遍體鱗傷的黃土高原,以前曾有四億多畝郁郁蔥蔥的森林!
王安石熱衷農田水利,是出于一種好心,但是這種好心也應當警惕,尤其是有權拍板決策的領導人,他們個人的好惡,對自然資源與環境經常產生生殺予奪的作用。歷史上關于人對土地作為的故事還有很多。因為有這許許多多的故事,才造就了今天我們中華大地上豐富多彩的形狀,這些形狀是古人留給我們的遺產,有的讓人驕傲、自豪、嘆服、敬佩,有的讓人遺憾、厭棄、必欲改之而后快。
有權人的好心,在許多時候成為掩飾其別有用心的幌子:有些地方領導人以發展經濟、造福地方為名,不惜將大片大片的良田毀掉,其中有許多被浪費、被荒廢。在這些人眼里,土地是無生命的,可以任由他們的權勢宰割;土地是可以生出錢的,他們要用土地換來錢財并換來自身更大的權和勢。他們不在乎耕地丟失了多少,也不在乎自然生態環境和子孫后代的事,他們不覺得土地是生長萬物的母親――即使明白他們也不會在乎,他們很自負,很理直氣壯,因為他們有一個很好的理由:發展是硬道理,我這是為了發展,誰也不敢阻擋!
然而,這種以經濟為名而亂占濫用耕地、破壞土地資源的行為,雖然帶有很強的欺騙性,終究不能長久,因為我們應該比王安石更明白些。
【王安石的梁山造田軼事】相關文章:
王安石清廉軼事09-07
王安石軼事典故06-17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軼事10-25
梁實秋軼事08-04
王維的生平軼事10-20
風流秦觀的軼事04-29
白居易的少年軼事09-30
柳宗元的軼事典故08-22
白居易軼事典故08-25
王勃人生軼事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