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意蘊解讀

時間:2024-08-18 09:57:51 王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滕王閣序》意蘊解讀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作者是唐代才子王勃。文章鋪敘了滕王閣一帶的壯美景色和宴會的盛況,抒發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對仗工整,言語華麗,情理中包含哲理,“文”“理”俱美被稱為天下第一駢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滕王閣序》意蘊解讀,一起來看看吧。

《滕王閣序》意蘊解讀

  《滕王閣序》意蘊解讀1

  在我國文學史上,《滕王閣序》自其誕生就注定了它的千年不朽,在文學史上獨居一席之地。

  王勃既是初唐著名的詩人、才子,也是一個獨具匠心的哲人。當年僅26歲的他一蹴而就完成了《滕王閣序》時,當時的洪州都督閻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恰如洪州都督閻公所言,《滕王閣序》從其誕生到現在,確是千古絕唱。《滕王閣序》的美學價值實在是咀嚼不盡,賞玩不盡的,這就給后人以無限的審美享受。文中,詩人王勃共呈現了景色美、情感美、哲理美、語言美文共計四美,正所謂“四美具”,是古代駢文中的精品和絕唱。除了具有駢文辭藻的華麗以外,本文還能協調的處理景與情的關系,做到即景抒情,即興顯志。

  一、《滕王閣序》寫景之“四美”

  在《滕王閣序》中,詩人的寫景可以說是句句勾畫,頗有特色。在寫景的過程中也是苦心經營并運用到了靈活多變的手法,將美的山與水,呈現在讀者面前,體現獨特的美學特征。如色彩變化之美,在文中,詩人不惜筆墨,在寫山描水的過程中進行潑墨,極力對景物的色彩變化進行渲染和描寫。如詩中的“紫電清霜”中,“紫電”的紫;“飛閣流丹”中的“丹”即為紅色;“層巒聳翠”中的“聳翠”呈現了綠色;尤其是那句千古名句:“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這里不只是呈現靜止地畫面色彩了,而是將色彩的描寫動態化了,呈現了水光山色的動態變化,這樣的景色能給人樸素淡雅而又設色凝重的感覺,正所謂“低調的奢華”,“寫盡九月之景”。同時,在描寫景物的過程中,詩人還向我們呈現了遠近變化之美,使得那諸多的景物如同動態的畫面一般向讀者播放,并且這些畫面還是由近及遠,在人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痕跡,同時也是九月份的全景圖,這幅圖具有層次感,也呈現了縱深感。如“鶴汀鳧渚”等四句就寫出了閣的四周近的.景物;而“山原曠其盈視”等二句則寫出了山巒、平原和河流、湖澤,這些都是中景;最后,“虹銷雨霽”以下各句都是遠景,這是那么的水天相連,綿綿浩淼。而這種寫景的方法能把讀者帶入江南勝境,實現讀者和景物的相融,正是“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二、即景抒情,即興顯志

  1.借勝景抒樂情

  江南美景眾多,而在王勃筆下的九月的滕王閣景致妙絕。而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對此深有贊嘆:“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王勃在晴朗的三秋,放眼遠眺,盡享美景。在這時,詩人所抒發的情感更主要的是欣喜和歡愉,正是“遙襟俯暢,逸興遄飛”。其景賞心悅目,其情歡于言表。除了美景讓詩人心曠神怡、愉悅,還有就是此時滕王閣高朋滿座,勝友如云。所以,詩人借著對勝景以及同朋友的把酒言歡進行描寫和敘述,其抒發的樂情也就極其自然了。讓們領會到了詩篇的思想內涵以及其獨特的表達技巧,感受到了詩人的情感美。同時,詩句讀來瑯瑯上口,節奏之美極易體會,讓我們受到了韻律美和節奏美的熏陶。

  2.懷才不遇、報國無門

  在《滕王閣序》中,當然也蘊含著詩人的悲壯之情,讓我們體會到其悲壯之美。王勃一生短暫卻頗具傳奇色彩,在短短的一生中,沉浮跌宕。當然,也有輝煌時刻,也有困厄相隨,有得意之盡歡,也有失意之彷徨。詩人充滿神奇于詩意的一生,種種的生活經歷,對于這個滿腹才華的青年才俊來說,是多么痛苦的折磨,也是多么無奈的事。他對這樣的生活,對這樣的命運更多表現出來的是其無奈,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感慨,也是一種報國無門的苦悶情思。《滕王閣序》中,其歡愉之情也掩蓋不住悲壯,其苦悶情愫逐步彌漫,感人至深。“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還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嗟嘆自己“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其懷才不遇之感躍然紙上,其壯志難酬之悲感人肺腑。詩篇的悲壯之美,也感人至深,獨居特色。詩句讓讀者句句川腸,隨之感嘆。此外,古時文人墨客多擅長感嘆時光易逝,流年無情,生命短促,人生苦短。孔子也說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王勃在《滕王閣序》中,也自然會受到古人的影響,也自然會受到時代的影響,抒發這種情感。同時,王勃深受佛道思想的影響,其人生苦短之感慨也盡顯通達之意。詩人因“天高地迥”而“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悟“盈虛之有數”,嗟嘆“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這不只是一種消極悲嘆,我認為這更是詩人受佛道思想影響的結果,是對世事的透析和洞察,并已達到了超然化外的境界。

  總之,《滕王閣序》寫景盡顯其景妙絕,可謂句句生輝,獨立仿佛身臨江南水鄉,同時詩人借助敘事、用典、寫景進而抒發了其獨特的內心情懷,其歡愉之情,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之感慨等的抒發又是那么自然、真切。詩篇即景抒情,即興顯志,獨具意蘊之美。

  《滕王閣序》意蘊解讀2

  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

  睢園是哪里?又有什么意思呢?它是漢朝梁孝王劉武營建的游賞花園,也叫做梁園、兔園、修竹園,故址在今天的商丘市梁園區。梁孝王劉武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漢文帝的兒子、漢景帝的同胞兄弟,他的封地是梁,他在歷史上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園。

  梁孝王自小享盡榮華富貴,據漢書記載,梁孝王筑東院方三百余里,梁園中的房舍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幾乎可以和皇宮媲美。在睢水兩岸還種植了連綿十余里的竹林,有很多奇花異草、珍奇異獸。

  梁孝王劉武,經常在這里大宴賓朋,并招攬文人墨客狩獵游玩。西漢時期的大文學家司馬相如、辭賦家枚乘等,都曾在這里和梁孝王一起吟詩作賦、吹談歌舞。

  其實不只是《滕王閣序》,很多詞賦都提過睢園的盛況,例如唐朝詩人齊己在《賀雪》里寫到:“歌陽郢路誰同聽,聲灑梁園客共聞。”

  同樣是唐代詩人的李商隱,也有“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的句子,這些詩詞都引用了睢園的典故。

  我們再來看“彭澤”,彭澤指的是陶淵明,他曾做過彭澤令,喜歡飲酒,所以說“彭澤之樽”。

  文中引用這兩個典故,是為了表示在座的賓朋,好比是當年聚集在睢園(梁園)里的文人雅士一樣飲酒賦詩,他們豪爽善飲的氣概超過了陶淵明,贊頌了這次在滕王閣聚會的盛況,典故用得非常貼切。

  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這里用了曹植和謝靈運來,比擬參加宴會的文士。

  “鄴水朱華”是關于曹植的典故,曹植是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曹植曾寫過“朱華冒綠池”的佳句,朱華的字面意思是紅色的'花,這里指荷花。

  那么“臨川之筆”又是怎么回事呢?

  “臨川”是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他曾任臨川內史。曹植和謝靈運分處魏晉時代的首尾兩端,兩個人又都是命途多舛。謝靈運還對曹植的才華一度非常崇拜,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健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石”(dàn)是中國古代的容量單位,一石等于十斗。

  在《滕王閣序》里,王勃把曹植和謝靈運兩人的事跡一起引用,非常恰當。

  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

  這兩句如果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就是說:向夕陽西下之處遠望長安,在云霧繚繞之間遙看吳郡。但它同時又是用典,還有更深層的含義。

  “日下”的典故出自《世說新語夙惠》:“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卻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

  答曰:“日遠,布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

  元帝異之,明日即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而何故異昨日之言?”

  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所以這個典故常常用來比喻向往帝都,也用來表示自己功名事業不如意,在希望和理想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王勃少年時期就才華出眾,原本意氣風發,正想一展雄才,可后來因為一篇《檄鷹王雞》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還連累父親也被貶官、受罰。

  這樣的巨大變故,難免使王勃有一種從云端跌落到泥潭的感覺,他充滿了憤懣,為懷才不遇而傷感,為前途渺茫而擔憂,所以才會發出了遙望京都長安,如在天邊一樣遙遠,看吳會也似乎遠在縹緲的云海之間一般虛無,這樣的感慨。這也許正是王勃當時對政治前途傷心、失落情緒的真實寫照。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他當時只是寫了“遙望長安、遠眺吳會”之類的句子,那么是無法傳達出他的復雜情感的。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用典的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言簡義豐能“寓萬于一”,較好的傳達拿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

【《滕王閣序》意蘊解讀】相關文章:

《滕王閣序》解讀與賞析08-20

全面解讀《滕王閣序》05-18

解讀:《滕王閣序》藝術手法05-09

滕王閣序05-23

王勃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07-31

《滕王閣序》序的意思08-23

王勃《滕王閣詩》與《滕王閣序》賞析07-16

王勃滕王閣序06-15

王勃 《滕王閣序》07-23

《滕王閣序》王勃08-0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深夜福利网站 | 亚洲制服丝袜自拍中文字幕 | 欧美高清免费A√在线 | 亚洲精品中文AV字幕乱码 | 亚洲色婷婷六月丁香 | 五月天国产亚洲激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