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詩人王勃的作品,全詩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中心思想
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長安送別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縣令時所作的抒情詩。朋友即將上任,詩人勸慰他不要為遠別而悲傷:雖然遠隔天涯,但友誼不會因為距離的遙遠而淡薄,他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
雖為送別詩,但全詩卻無傷感之情,詩人的胸襟開朗,語句豪放清新,委婉親切,表現了友人間真摯深厚的友情。
細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初讀詩句 理解“宦游”
送別詩,它是古詩中很重要的一類,數量很多,而且寫得很好。中國古代為什么有那么多的送別詩呢?那都是因為古代文人有種特殊的生存狀態,叫“宦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就有這樣的一句話,“同是宦游人”,那么什么是“宦游”呢?
宦,做官入仕。宦游指封建文人外出求官或做官。“宦游”現象由來已久。春秋戰國時,孔子就曾經帶著弟子周游列國,游說諸侯,希望得到任用。漢朝以后,讀 書人要求得一份官職,一般要外出,去游歷大川名山,或者去拜訪當時聞名的經師大儒,或者是到京城求顯貴幫他們推薦,這樣就往往要拋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 幾年幾十年都回不了家。那些已經當官的,也時常需要到外地做官,或者是犯了錯誤遭到貶謫,到偏僻荒涼的地方去做官。
“宦游”現象造就了中國的送別詩文化,它們共同的情感特點是哀怨凄苦。為什么這么哀怨?因為離別就意味著將生命交付于茫茫未知的未來。為什么這么凄苦?離別就意味著遠離親朋好友,漂泊異鄉。
了解了“宦游”之后,我們帶著我們對“宦游”的了解,讀出“宦游”的凄苦: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二、再讀詩句 理解詩境
詩中所說的“瀟湘”和“秦”,他們之間有千山萬水相隔。王勃要送友人杜少府去哪里呢?對,五津。五津是岷江上的五個大渡口,這五個大渡口都位于四川,因此五津代指四川。
詩歌的第一句話就說“城闕輔三秦”,里面提到了一個具體地點是,“三秦”,就是王勃的送別地點。三秦,是指長安周圍的關中地區。也是長安附近。讓我們看看地圖吧。這邊土黃色的,是秦嶺和大巴山。這幾條深綠色的、彎彎曲曲的,都是河流。
我們可以想象,從秦地到瀟湘或者是從秦地到五津,一路都要跋山涉水,十分艱難。如果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陸路騎馬,水路乘船,也至少要走上幾個月的 時間。古人有一個詞叫“生離死別”,對他們來講,一分手就幾乎不可能再見面了。那么,在這樣的背景下,兩人分別的時候,他們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是濃濃的 憂傷啊!帶著這種憂傷輕輕的吟道: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三、反復品讀 理解詩情
揚子江、楊柳、楊花、風笛、離亭,這讓人陶醉的迷人春景并不能引起歡快。詩人和朋友內心感受到的只是憂傷、痛苦。這真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既然再美的春光也無法使他們快樂起來。那么詩人為什么要在這里描寫那明媚的春光呢?
這就是對比反襯手法,比如《紅樓夢》里面寫到賈寶玉和薛寶釵結婚的時候,非常熱鬧,可是,旁邊的林黛玉卻凄涼地走到了她生命的盡頭。作者正是用結婚時的熱鬧來反襯林黛玉的死,使林黛玉的死更顯凄涼。古代有一條這樣的文學理論:以樂景寫哀,倍見其哀。(反襯作用)
同樣的`道理,詩人鄭谷在這里描寫那明媚的春光,反襯自己離別的痛苦: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而這份痛苦有多深,就說明他與朋友之間的這份友情有多深。
【鑒賞關鍵點】贈別詩大多“黯然銷魂”、情調感傷。但王勃這首詩一反其道,另辟蹊徑,不作悲酸語,全無世俗態,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字里行間體現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已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情厚誼的不朽名句。
【思想內容】詩人也由眼前的景象生發了復雜的感情。表達真摯的友情,開闊的胸襟。
【名句賞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天下到處都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涯海角,也會像近鄰一樣親近。自古以來,寫離別的詩作,大多感情悲傷,基調低沉,而王勃的這兩句詩則一洗悲苦纏綿之態,寫得昂揚樂觀,能給朋友以安慰和鼓勵,體現出詩人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心】相關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07-2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08-1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詩06-1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ppt06-2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改寫11-2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修辭10-0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解釋07-2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推薦10-2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賞析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