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勃的《詠風》賞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古詩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勃的《詠風》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年代】:唐【作者】:王勃——《詠 風》
【內容】
肅肅涼風生, 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 卷霧出山楹。去來固無跡, 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 為君起松聲。
【賞析】:
宋玉的《風賦》云:“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本篇所詠的“涼風”,正具有這種平等普濟的美德。炎熱未消的初秋,一陣清風襲來,給人以快意和涼爽。你看那“肅肅”的涼風吹來了,頓時吹散濁熱,使林壑清爽起來。它很快吹遍林壑,驅散澗上的煙云,使我尋到澗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霧靄,現出山間的房屋,無怪乎詩人情不自禁地贊美它“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了。這風確乎是“有情”的。當日落西山、萬籟俱寂的時候,她又不辭辛勞地吹響松濤,奏起大自然的雄渾樂曲,給人以歡娛。
詩人以風喻人,托物言志,著意贊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風不舍晝夜,努力做到對人有益。以風況人,有為之士不正當如此嗎?詩人少有才華,而壯志難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閣序》中充滿激情地寫道:“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在這篇中則是借風詠懷,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稱此詩“最有余味,真天才也”,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詩的著眼點在“有情”二字。上面從“有情”寫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復由“有情”贊其“為君起松聲”。通過這種擬人化的藝術手法,把風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首句寫風的生起,以“肅肅”狀風勢之速。風勢之緩急,本來是并無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個“加”字,就使之化為有意的行動,仿佛風疾馳而來,正是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寫風的活動,也是抓住“驅煙”、“卷霧”、“起松聲”等風中的動態景象進行擬人化的描寫。風吹煙霧,風卷松濤,本來都是自然現象,但詩人用了“驅”、“卷”、“尋”、“出”、“為君”等字眼,就把這些自然現象寫成了有意識的活動。她神通廣大,猶如精靈般地出入山澗,驅煙卷霧,送來清爽,并吹動萬山松濤,為人奏起美妙的樂章。在詩人筆下,風的形象被刻畫得維妙維肖了。
參考譯文
清涼的山風肅肅地吹過來,使我的林壑變得清爽涼快。
驅散煙云尋到澗底的人家,卷走霧靄現出山間的房屋。
風的去來本就是沒有蹤跡,但動息之間卻仿似有情誼。
紅日西下山水等全都沉靜,風為您吹響陣陣松濤之聲。
【創作背景】
根據作者生平,這首詩當作于唐高宗乾封至上元年間,但因資料缺失,其具體創作年份和創作動機難以確證。
【作品介紹】
《詠風》是唐代詩人王勃的作品。這不僅是王勃詠物詩的代表作,也是歷代詠風詩中的佳作。此詩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以風喻人,借風詠懷,贊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抒寫了詩人普濟天下蒼生的情懷。全詩立意新穎,構思奇巧,抓住了秋風涼爽、令人愉悅、無所不在的特點,以擬人化的手法,把風寫得慷慨無私,獨具性靈。
【詩人簡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疇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
王勃與、、以詩文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后,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
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并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生平
王勃,字子安,被稱為詩杰。王勃出身望族,為隋末大儒王通的(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于書香之家。 王勃也是的侄孫。
王勃小時候很聰慧,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世人目為神童。《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又有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太常伯劉公稱王勃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仲秋,右相劉祥道巡行關內,年方十五的王勃上書劉右相,其中第一條就是抨擊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對討伐高麗,他認為:辟地數千里,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帝卒。警烽走傳,駭秦洛之甿;飛芻挽粟,竭淮海之費。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滿情緒。劉祥道看后,為其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驚異,贊王勃為神童,并上表舉薦。王勃乃應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雖然才17歲,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華畢露,在那時就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為初唐四杰。
乾封初(666年)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后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少年得志的王勃經過這樣的打擊,心情是沉重的。他在《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說: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岳,坎坷于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可以看出他當時的凄愴悲苦和憤激不平。總章二年(669)五月,王勃悻悻離開長安,南下入蜀,開始了他將近三年的蜀中漫游。仕途的挫折,生活的體驗,山川的感召,使王勃寫下了很多抒發自己情懷的詩文,其中主要是朋友間的酬唱,仕途艱難的感嘆和一些抒寫鄉思的作品。在蜀期間,朝中曾先后征召過王勃,王勃都稱病辭謝。
咸亨三年(672年)王勃返回長安,裴行儉、同典選事,聞王勃文名,又數次召用,但王勃恥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結果觸怒了裴行儉,被斥為才名有之,爵祿蓋寡。第二年,王勃聽友人陸季友說虢州多藥草,他很想去,便設法做了虢州參軍。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但誰能想到,等待他的卻是第二次沉重的打擊。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參軍任上與同僚的關系搞得很僵。當時有官奴曹達犯了死罪,王勃不知為什么卻把他藏到自己府內。后來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達殺了。事情很快被發現,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獄。
后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親卻因此事而從雍州司戶參軍的位置上被貶為交趾令。至于王勃擅殺官奴的具體情況,史無詳載,是非莫辨。不過,王勃沒有象第一次廢官后那樣寄情于山川煙霞,而是更珍惜這劫后余生。富貴比于浮云,光陰逾于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在乎辭翰,倍所用心。第二年朝廷雖恢復王勃原職,但他決計棄官為民而不就任。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續書》所闕十六篇的補闕,刊成二十五卷。撰寫了《周易發揮》五卷、《唐家千歲歷》、《合論》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時還創作了大量詩文作品。這是王勃一生中創作最宏富的時期。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春天,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一路經洛、揚州、江寧,九月初到了洪州。在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閣序》這一傳世名篇。滕王閣大宴后,王勃繼續南下,于十一月初七到達嶺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廣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年僅二十七歲。
【王勃的《詠風》賞析】相關文章:
王勃詠風原文及翻譯04-25
王勃《山中》賞析10-10
王勃《滕王閣》賞析11-24
王勃《落花落》賞析03-28
王勃《春莊》賞析11-07
王勃《山中》翻譯與賞析04-28
《秋夜長》賞析王勃02-21
王勃《山中》分句賞析04-28
王勃滕王閣序經典賞析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