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出塞意思
這是王昌齡著名的兩首邊塞詩之一,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下面和小編一起賞析一下王昌齡的出塞!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譯文一
從秦漢到如今明月依舊照耀邊關,
到塞外從軍的人征程萬里仍然沒有回還。
如果現在有象李廣那樣的將軍鎮守邊境,
那就不會讓敵人的兵馬越過陰山。
譯文二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解讀
出塞,從邊塞出發,常指軍隊出征。
秦時明月漢時關,關,邊關,邊塞。(唐代的詩人眼中之景是)秦時明月照在漢時的邊關。從秦漢至唐,三代都是軍隊強悍,民眾享有和平的時候,其間也不乏外敵被邊塞擋住,當然,也有不幸的胡馬入侵的時候。秦漢之時的明月與唐時一樣,邊塞也一樣的(位置,雄壯,蒼涼),一個國家必須有自保的力量,軍隊、雄關、后勤、將領、君王等等。
萬里長征人未還。(唐代詩人在邊關上,想到的是,)之前由此雄關出征的將士,他們還沒有回來,還沒有達成出征的目的。萬里之遠,已非漢境,詩人思想惦念的,是征人的平安,軍隊的戰果還是……?
但使龍城飛將在,(詩人想到的是)理想中的將領:武藝高超,聲名赫赫(飛將)仍在邊關(龍城)駐守,但使飛將在龍城。
不教胡馬度陰山。不讓外族強盜從陰山(入漢境擾亂和平甚至從此使中原變為亂世)
不教胡馬度陰山,即中原政權的力量不足以保衛陰山以南的和平秩序。比如漢代漠北之戰后狄山主張和談被漢武帝言辭逼問守一障月余竟被匈奴砍了頭去,其時正是漢方大勝匈奴大敗,但從百姓安居的角度看漢邊郡的治安,顯然還很不夠,同樣,漢武帝對和平的定義顯然不低于不教胡馬度陰山。具體到盛唐(安史之亂前),恐怕還有另一層意思在,即,當時邊軍將領中胡人被大量提撥,有忠于唐者,也有有禍心者,軍隊軍紀,也是有好的,有不好的。如安祿山軍中引胡人反唐,估計在之前雙方就有勾結,則當地百姓被唐軍胡人或非唐軍胡人沖突欺壓,恐怕也是露出苗頭來了。胡馬南來村舍空,多么可怕,但又隱隱可能會發生,在這時,有多少萬里之外的功勞,對百姓而言又有什么用呢?而且,在眼前的邊關就有胡馬不尊唐律的事發生,如果不是大唐的有效統治能夠達到萬里之外,在那里的征戰,又會多么的危險和脆弱呀。
賞析
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 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 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 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 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 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詩的大體內容,在準備考試時,可以做復習材料看看,有助于語文考試詩詞類題。
詩人故事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的著名詩人。因為詩名在外,加上他本人豪放豁達,所以他與孟浩然、李白、高適、岑參、王之渙、王維、常建等人都結為了莫逆之交。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北游襄陽,就專門拜訪了著名詩人孟浩然。當時孟浩然正患有疽病,按照醫生的叮囑不能喝酒。可久別重逢,兩個好酒如命的詩人怎能不飲酒助興?一場推杯換盞下來,孟浩然的病情加重復發,竟因此而死,這也讓王昌齡追悔不已。不過王昌齡本人的結局也頗令人惋惜。根據元代人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傳》的記載:王昌齡辭官后,遷到了亳州居住。亳州刺史閻丘曉是一個嫉賢妒能的人,他找借口害死了王昌齡。后來,河南節度使張鎬聽說了這件事,就派人抓住了閻丘曉,將其處死,算是給冤死的王昌齡報了仇。
煮酒論詩詞
《出塞》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邊塞詩。開篇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描述了明月依舊,邊關依舊,而萬里出征的將士卻蹤影難尋,永遠長眠在了異鄉的情形,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當時邊防多事,表明詩人對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秦月”和“漢關”互相對仗,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渾蒼涼之氣充溢全篇。繼而詩人由士卒不能生還的悲劇寫到對“龍城飛將”的期望,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抒發戍邊將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擲地有聲!同時這兩句詩也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無能的不滿。全詩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詩境雄渾深遠,確為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
【王昌齡出塞意思】相關文章:
王昌齡的出塞的意思11-09
王昌齡出塞的意思11-30
王昌齡出塞05-29
出塞王昌齡11-30
王昌齡出塞的意境05-16
出塞王昌齡感受11-18
《出塞》王昌齡唐詩07-19
王昌齡《出塞》古詩賞析11-30
王昌齡《出塞》鑒賞及賞析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