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分析王昌齡的邊塞詩
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受時代精神的感召,投身邊塞,尋求功業夢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分析王昌齡的邊塞詩,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壯懷激烈的《出塞》,去體悟“七絕圣手”王昌齡的邊塞豪情
以“詩”為美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一大特色,從先秦時期的《詩經》再到《唐詩三百首》,一首首寓意深刻的經典詩文,不僅記錄了歷朝歷代的文學發展之路,同時也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特色。
雖然朝代不斷更迭時間不斷變遷,文學形式以及體裁也在不斷變化,但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卻從未受到影響。
尤其是在唐朝時期詩歌的地位,已經達到了無以復加的鼎盛階段。在唐朝統治者的推動之下,形成了一種自上而下的詩歌創作風氣。
唐朝時期詩歌的地位之所以非常高,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就是統治者非常喜歡詩歌。并因此而大力提倡詩歌創作,這不僅為詩歌創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同時也在全社會形成了一種重視詩歌創作的風氣。
從初唐開始一直到晚唐時期,不僅涌現出了成千上萬的詩詞創作者,同時也創作出了大量具有時代氣息的名篇佳作。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初唐“四杰”外,以李白、杜甫、王昌齡等為代表的盛唐詩人,也為唐詩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筆者認為雖然相比較于中唐時期的其他大詩人而言,王昌齡的詩歌創作數量以及成就,相對來說都要稍微遜色一些,但是要從七言絕句的成就上來講,被譽為“七絕圣手”的王昌齡不僅技高一籌,而且在整個唐代大詩人中都要獨占鰲頭。
王昌齡的詩歌成就相對來說比較廣泛,無論是五言古詩還是七言絕句,都具有較高的文學水平。
他的詩歌題材也涉獵多個層面,邊塞詩、閨怨詩、宮詞、送別詩等皆為經典,由于他的邊塞七絕成就最為突出,所以王昌齡又被人們稱為“邊塞詩人”。
王昌齡的邊塞情結與詩歌情懷
相比較于盛唐時期其他詩人的人生經歷來說,王昌齡并沒有顯赫的家世,以及年少成名的經歷。公元698年即唐武周統治時期,王昌齡出生于一戶貧苦的農民之家。
早年的生活不但特別困苦,而且就連接受正常教育的條件都沒有。
年紀稍長一些便與家人一起去田間勞作,只有這樣才能維持一家人的溫飽。但是不甘困于農耕的王昌齡,總是擠出時間博覽群書,這也為其后期詩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立之年的王昌齡通過個人努力終于進士及第,這也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王昌齡曾擔任過秘書省校書郎,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司校勘宮中所藏典籍。雖然這種官職并沒有任何實權,但是卻可以讓他在“校書”的過程中,對古今典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這其實也為王昌齡的詩歌,提供了非常必要的文學積淀。
他還擔任過唐朝時期的“汜水尉”,即汜水縣的武官一職。這個官職雖然在唐朝武將中不值一提,但卻可以讓王昌齡這樣一個博學的文官,設身處地的接觸到了更加真實的邊塞風情,以及駐守在邊塞地區唐軍將士們的真實生活。
開元二十二年三十七歲的王昌齡,因選博學宏詞科并表現卓越,所以被改任汜水縣尉后又遷為江寧丞。
但由于他的政治理想以及一些言論,與當時的權貴產生了非常大的分歧,所以在排擠之下他被貶者嶺南。正是在這種心境與環境的雙重影響之下,才鑄就了王昌齡邊塞詩的成就和后世之名。
1. 雄渾壯美的邊塞詩篇
邊塞是指邊疆地區的要塞,唐朝時的邊塞主要指山海關、嘉峪關等重要關隘。在唐朝眾多以“邊塞”為主題的詩歌作品中,只有王昌齡的邊塞詩最具真實性。
這主要與其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的生活體驗有很大關系。
筆者認為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為一個有邊塞生活體驗的詩人,王昌齡用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真實感受,抒寫了大量以“情景交融”為特點的邊塞詩。
王昌齡作為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保土衛疆、守家衛國”是他一生的政治理想。
在王昌齡的眼中邊塞的一山一景、一草一木,都具有大氣磅礴的豪邁之感,以及“獨愴然而涕下”的悲涼之感。
蒼涼的大漠、巍峨的雄關、挺立的孤城、烽火羌笛、長云雪山等景象,在他激昂的文字中構成了,一篇篇壯美而又不朽的邊塞詩佳作。
《出塞二首·其一》就是王昌齡中國邊塞詩中的著名篇章。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著名的邊塞詩的創作背景,是在唐朝與吐蕃大戰并敗北的情境之下創作的。
邊疆戰亂、國家利益受損、老百姓苦不堪言,詩人看在眼里急于心中。“秦時明月漢時關”,實際上是詩人的一種想象,以及對古代中國強盛時期的慨嘆。不僅富有穿越時空的想象力,同時也希望秦漢時期的盛景能夠再次出現。這樣國家就不會受到“夷族”的欺凌。
生活在盛唐時期的王昌齡,卻看到了秦朝的明月以及漢朝時的關隘,用富有想象力的筆觸,寫出了“冷月照邊關的”蒼涼之感。
這既是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同時也比擬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當然還有另外一層寓意就是邊疆戰爭從秦漢時期,一直到唐朝依然沒有停歇。
“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萬里”和“長征”,既指空間和地域上的距離,即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同時也暗喻秦朝以及漢朝的將士們,為了保衛國家不遠萬里追襲匈奴的安邦定國決心。
“人未還”是詩人的一種自我聯想,他想到戰爭的殘酷以及所帶來的災難。
在邊疆地區與“夷族”作戰的將士,一旦出征可能就再也沒有回來的希望了。這種悲憤的心情,大有“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悲涼。
有戰爭就會有死亡,但是這些將士的家人卻不得不承受戰爭所帶來的后果。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詩人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只能用想象去安慰自己。如果漢朝時期的“飛將”能活到現在,邊疆地區的戰事就會早日結束。
“龍城飛將”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寫的就是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
但實際上此句中的“飛將”是一個泛指,除了指代李廣、衛青、霍去病等人之外,還包括了眾多漢朝時期的“抗匈”名將。如果唐朝能有這些“飛將”,就可以早日結束邊疆戰事,不僅國家可以得到休養生息的時間,就連邊疆的老百姓也可以早一些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2.《出塞二首·其一》的邊塞情懷
這首著名的邊塞詩被稱為“七絕”巔峰之作,王昌齡也因此被譽為“七絕圣手”。
《出塞二首·其一》既寫出了悲壯的邊塞實景,同時也抒發了詩人慷慨激昂的邊塞情懷。這首詩歌想要表達的就是邊疆無良將,以及邊疆將士們的實際生活場景。
《出塞二首·其一》雖然使用了樂府舊題,但無論是語言、情感還是藝術特色,都是當時唐朝邊塞詩歌的上乘之作。
王昌齡雖然生活于盛唐時期,但邊疆地區的戰火卻從未熄滅。雖然唐朝在與吐蕃的戰爭中屢次取勝,但因邊疆戰事過于頻繁,給國家以及百姓也帶來非常大的災難。
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正身在邊塞地區,所以可以感同身受的體會到,邊塞戰爭的殘酷以及將士們的犧牲。
雖然他希望有“飛將”這樣的軍事奇才,可以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但內心卻想不想盡早結束這場戰爭。所以詩人通過這首詩表達了自己,以及人民對和平的期盼。
筆者認為邊塞詩興起于唐朝初年,在盛唐時期其藝術成就達到了頂峰。在盛行諸多文學作品中,只有邊塞詩被譽為“盛唐之音”。它既是時代的產物同時也是體現國運盛衰的文學創造類型之一。
當時以王昌齡、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創作了大量的以邊塞為題材的詩歌作品,但在眾多邊塞詩人中尤以王昌齡的邊塞詩最為世人稱奇。
這主要是因為王昌齡的邊塞詩,雖然也沿襲了六朝時期的樂府舊題,但卻以“七絕”最為見長,“詩家夫子王江寧”就是對其“七絕”邊塞詩的最佳贊譽。
王昌齡邊塞詩的藝術成就及其影響
生活于盛唐時期的王昌齡雖然早年境遇不佳,但在其個人的努力之下能夠成為唐朝邊塞詩的代表,不僅反映出了他本人在詩歌文學創作上的極高天賦。
同時,也從另一個方面映襯出了,王昌齡善于運用最細膩的心理描寫,來表現形式多變的真實情感。
王昌齡的邊塞詩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藝術手法,構成了其邊塞詩創作中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的文學風格。他講意與境渾巧妙結合并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將邊塞詩推上了同時創作的新高峰。
王昌齡一生創作詩歌無數,雖然存世的詩歌作品只有一百八十多首,但這也完全不影響其在唐朝詩壇上的地位。
雖然他的詩歌與同一時期的李白、杜甫相比稍有遜色。但相比較與其他詩人來說,以“七絕”見長的王昌齡,依然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大詩人。
邊塞詩起源
邊塞詩最初起源于《詩經》,主要借助想象、對比等方法將邊關將士對故鄉的思念、對親人的牽掛描繪出來,直抒胸臆,感人肺腑。邊塞詩發展到唐代,藝術手法不斷臻于成熟完美,王昌齡、岑參、高適均是寫邊塞詩的個中翹楚。王昌齡(約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5年),一生創作詩歌200余首,現存181首,《全唐詩》收錄其詩歌40首。他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見長,尤其是在登科及第之前遠赴西北大漠邊塞所作邊塞詩最為出名,筆者認為王昌齡的邊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唐代邊塞詩的代表。
因此,筆者將從其出塞線路、從軍情結、與其他邊塞詩人異同三大方面為切入點,結合兩首邊塞組詩《從軍行》(七首)和《出塞》(兩首)進行簡要分析,以期能夠解讀出王昌齡詩中所要表達的邊塞情結,并以此能夠對研究同時期以及自王昌齡之后的唐代邊塞詩人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出塞線路
從《從軍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和《從軍行》(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兩首詩中的“海風”和“青海”等詞語不難推斷出王昌齡去過青海湖。而《從軍行》的第二首“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也似乎寫的隴右軍旅生活,而狹義的隴右指今甘肅省黃河以東、青海省青海湖以東至隴山的地區,正好與第一首的“烽火城西”遙相呼應,以此筆者推斷王昌齡出塞時的確抵達過青海湖附近。《從軍行》(其五)“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已報生擒吐谷渾”,是以洮河戰役為背景的,由此筆者推測王昌齡應當路過過如今的甘肅臨洮。而根據《從軍行》剩余的其他幾首詩,筆者推測王昌齡還有可能到過河西節度使轄區,“孤城遙望玉門關”、“玉門山嶂幾千重”等詩句當系赴玉門途中所作。玉門在河西走廊西北端,歸河西節度使駐軍守護。
由此筆者不難推出,王昌齡當年應是從長安出發,過青海湖進入河西走廊,沿河西走廊,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直抵河西走廊最西端的玉門關。見識了平沙莽莽黃的大漠與殺伐鐵血的殘酷戰爭之后,寫下的七首《從軍行》分別表達了不同的感情:第一首詩是邊疆戍卒懷鄉思親之情;第二首詩征戍者聽樂觀舞所升起的邊愁之情;第三首詩表現的是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第四首詩則為戰士們為保衛祖國至死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詩描寫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先遣部隊首戰告捷的消息時的欣喜心情;第六首詩表達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詩表達了征戍者師老無功、久戍難返的憂郁情懷。全組詩感情豐富,各種感情交織纏繞在一起,構成了王昌齡對邊塞的復雜感情。自此,王昌齡的邊塞情結自然油然而生。
二、從軍情結
弄清楚王昌齡的出塞線路之后,筆者開始反過來思考另一個問題,王昌齡為什么要從軍呢?唐代是一個開擴而外向的時代。初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國威遠揚,國土并拓,邊塞戰事頻繁,當時的人們向往邊塞、向往軍功。《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載:唐代邊將“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加以邊將在外有權表奏選任自己的幕僚。因此,唐朝時許多仕人往往出塞謀取出路。筆者揣測,王昌齡出塞跟盛唐其他邊塞詩人一樣,除了心懷韜略、受安邊之志所驅使外,謀求進身之階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他曾在《出塞》(其一)中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文中的“飛將”指的是西漢名將李廣。漢武帝年間擊敗匈奴,使匈奴畏服,,數年不敢來犯,稱之為飛將軍。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字,但卻有著對久戍邊疆的戰士的感同身受;除此之外也間接流露了對朝廷不能任人唯賢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祖國利益高于一切,間接展示了心懷韜略、受安邊之志的豪情壯志。
第二首《出塞》“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則描寫的是戰斗剛剛結束的情景。棗紅的駿馬才裝上白玉裝飾的馬鞍,戰士便騎著它馬不停蹄地出發了。戰斗結束的時候天已經很晚,戰場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頭上象征著戰斗的鼓聲仍在空曠的戰場上回蕩,刀鞘里的鋼刀血跡未干。王昌齡用寥寥幾十字,就描繪了一副清冷月色下,將軍曝霜露,斬嚴寒,鏖戰疆場,凱旋而歸的英雄歸來圖。這英勇不凡、頂天立地的將軍形象,就是詩人心目中唐軍將官的形象,也是詩人矢志抗敵、無時無刻不意欲拼搏戰場的心靈寫照。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唐代邊將“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因此,王昌齡年輕時想走通過從戎征戰以博取功名的路是完全可能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謀求進身之階是王昌齡從軍情結的導火索之一,也間接創造出王昌齡詩中的邊塞情結。
三、同類型對比
在中國文學史上,和王昌齡一樣憑借邊塞詩成名還有另外一位邊塞詩人高適。他們的邊塞詩均描寫景物上、抒發情懷上均有著諸多相似性。但筆者認為他們的不同也可謂是涇渭分明。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在詩的表現手法上,高適詩質直而王昌齡詩含蓄。
高適無論是通過詩來表達客觀事物,還是以詩明志表達個人主觀情感,都是直抒胸臆,愛憎分明,果斷直接,因此高適的邊塞詩多是意境勝于詞本身。如:“戍卒厭糟糠,降胡飽衣食。關亭試一望,吾欲涕沾臆”(《薊門行五首》其一)感情色彩濃烈、愛憎分明,語言質樸、平實,不堆砌辭藻,而是通過充實的內容、飽滿的感情引人。此外,高適邊塞詩在抒寫抱負理想時,也皆是率直坦蕩、不加修飾,往往以寫實的手法直抒胸臆,不多作夸張、想象。比如他最為著名的代表作《燕歌行》,全詩暗含諷意,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無度,失守失責,從而造成戰爭失利,使戰士們付出了極大的犧牲和大家遭受的生死離別之苦,以及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一并痛快吐出,直接透徹,酣暢淋漓。
相較于高適邊塞詩的直抒胸臆,王昌齡的邊塞詩更像一位少女,顯得委婉含蓄,繞梁不絕。特別是王昌齡邊塞詩的代表作《從軍行》和《出塞》兩組七言絕句,言簡意賅,意境深遠,于短小、精煉的結構中蘊藏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豐富的情感取向,筆者認為算得上是邊塞詩中的典型代表。如《從軍行》(其七)“玉門山障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全詩主要描寫的是山巒疊嶂,烽火遍布的邊塞景觀。詩的前三句寫山多、烽火臺多,以及邊塞將士對烽火的依賴,均屬靜態描述,突出了唐軍在玉門關一帶邊防設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至第四句筆鋒一轉,引入的動態畫面,視野之中闖入了一匹馬兒,但轉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動靜結合,形成敘述力度上的張弛美感。而“不見蹤”則又將馬行之疾,山林之深準確地刻畫了出來。整首詩并無一句正面去寫征戍者的心境和思緒,但宛轉迂回之間,真正深入人心的,恰好也是戍邊將士師老無功、久戍難返的憂郁情懷。
【分析王昌齡的邊塞詩】相關文章:
王昌齡的邊塞詩分享11-14
王昌齡著名的邊塞詩03-31
邊塞詩詞 王昌齡《出塞》11-12
王昌齡邊塞詩的思想及藝術11-01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哪些03-22
王昌齡有哪些邊塞詩03-23
王昌齡的邊塞詩藝術風格06-21
王昌齡的名句11-03
王昌齡的生平02-03
王昌齡《齋心》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