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從軍行》其二翻譯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昌齡《從軍行》其二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王昌齡《從軍行》的第二首詩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以下是小編搜索整理一篇王昌齡《從軍行》其二翻譯,歡迎大家閱讀!
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注釋:
新聲:新的歌曲。
關山:邊塞。舊別:一作“離別”。
撩亂:心里煩亂。邊愁:久住邊疆的愁苦。聽不盡:一作“彈不盡”。
譯文
伴奏的琵琶翻出新聲,軍中起舞不管怎樣翻新,聽到《關山月》的曲調,總會激起邊關將士久別懷鄉的憂傷之情。
音樂和思鄉之情交織在一起,沒有止境,欲理還亂,這時,秋天的月亮高高的照著連綿起伏的長城。
賞析
第二首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出了征戍者深沉、復雜的感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隨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調,詩境就在一片樂聲中展開。琵琶是富于邊地風味的樂器,而軍中置酒作樂,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器樂,對征戍者來說,帶著異或情調,容易喚起強烈感觸。既然是“換新聲”,應該能給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總是關山舊別情”。邊地音樂主要內容,可以一言以蔽之,“舊別情”而已。因為藝術反映實際生活,征戍者沒有一個不是離鄉背井乃至別婦拋雛的。“別情”實在是最普遍的、最深厚的感情和創作素材。所以,琵琶盡可換新曲調,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容。《樂府古題要解》云:“《關山月》,傷離也。”句中“關山”在字面的意義外,雙關《關山月》曲調,含意更深。
此句的“舊”對應上句的“新”,成為詩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墜揚抑的音情,特別是以“總是”作有力轉接,效果尤顯。次句強調別情之“舊”,但這樂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亂邊愁聽不盡”,那曲調無論什么時候,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所以那奏不完、“聽不盡”的曲調,實叫人又怕聽,又愛聽,永遠動情。這是詩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揚。“聽不盡”三字,或是怨,或是嘆,或是贊,意味深長。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嘆。然作“聽不夠”講,則又含有贊美了。所以這句提到的“邊愁”既是久戍思歸的苦情,又未嘗沒有更多的意味。當時北方邊患未除,尚不能盡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調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詩人這里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后,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可以有多種理解:無限的鄉愁,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于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于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
讀者也許會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展(換新聲——舊別情——聽不盡)后,到此卻匯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蕩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長城”,這里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以不盡盡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才使人感到那樣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內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此詩之臻于七絕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這絕處生姿的一筆也是不容輕忽的。
《從軍行》譯文及賞析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1.從軍行:樂府舊題,內容多寫軍隊戰爭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3.雪山:這里指甘肅省的祁連山。4.穿:磨破。5.金甲:戰衣,金屬制的鎧甲。6.樓蘭:漢代西域國名,這里泛指當時騷擾西北邊疆的敵人。7.孤城:當時青海地區的一座城。一說孤城即玉門關。8.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9.洮(taó 桃)河:黃河的支流,在甘肅省西南部。
①黃沙:指大沙漠。 ②金甲:戰士穿的鎧甲。 ③樓蘭:古西域國名,王居扜泥城,遺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境,羅布泊西。 ④終:絕。
原詩是一首樂府詩,著力描寫唐時西北邊塞將士奮戰疆場、英勇殺敵的頑強斗志,不滅外患不返家園的堅強決心。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兩句是說,將士們百戰沙場,鎧甲磨穿,盡管如此,不徹底擊潰敵人誓死不把家還。上句把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爭之艱苦、敵人之強悍、邊地之荒涼,概括無遺。下句寫將士的堅定誓言,突出地表現將士捍衛祖國、誓滅強敵的英雄氣概。詩人用飽滿的筆觸、滿腔歌頌的熱情,將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于這短短的十個字之中,擲地有聲,雄健有力,為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
【譯文】
一、青海上空的陰云遮暗了雪山,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塞外的將士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樓蘭城誓不回來。
二、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云,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鑒賞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昌齡”之稱。存詩一百七十余首。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家天子王昌齡”。
這是邊塞題材的絕句。寫戍邊將士殺敵立功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念。從邊塞景象寫起,勾畫出一幅極為遼闊的邊地風光圖,著眼于一個普通戰士,表現他在極為艱苦的邊地出生入死,竟致鐵甲磨穿,但仍然無怨無悔,發出了豪氣干云的誓言。寫一場戰爭的大捷,卻不正面描寫戰爭場面,而是避實就虛,寫大部隊出發時威武雄壯的場面,然后用"已報"二字引出前鋒部隊的勝利,舉重若輕,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可見王昌齡七言絕句的高度成就,以及其中表現出的豪邁的盛世氣象。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 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后,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 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 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后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溫;湖的 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 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斗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 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 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 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 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 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斗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 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盡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 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 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 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王昌齡《從軍行》其二翻譯】相關文章:
從軍行其二王昌齡翻譯03-10
王昌齡從軍行其二翻譯05-07
《從軍行》其二王昌齡原文翻譯及賞析11-08
王昌齡《從軍行》其二11-04
從軍行其二王昌齡鑒賞07-29
王昌齡從軍行其二譯文07-27
從軍行王昌齡其二情感03-22
王昌齡從軍行翻譯10-08
從軍行王昌齡翻譯03-29
從軍行的翻譯王昌齡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