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從軍行》全文賞析

時間:2024-08-10 08:53:16 王昌齡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王昌齡《從軍行》全文賞析

  《從軍行》兼有詩情畫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紅旗,雪的白,旗的紅,山的靜,旗的動,展示出一幅壯美的風雪行軍圖。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邊塞詩人王昌齡《從軍行》全文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從軍行七首(其五)》

  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賞析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可能對第五回“關云長溫酒斬華雄”有深刻印象。這對塑造關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節。但書中并沒有正面描寫單刀匹馬的關羽與領兵五萬的華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這樣一段文字:(關羽)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

  這段文學,筆墨非常簡煉,從當時的氣氛和諸侯的反應中,寫出了關羽的神威。論其客觀藝術效果,比寫揮刀大戰數十回合,更加引人入勝。羅貫中的這段文字,當然有他匠心獨運之處,但如果就避開正面鋪敘,通過氣氛渲染和側面描寫,去讓人想象戰爭場面這一點來看,卻不是他的首創,象邊塞詩人王昌齡的這首《從軍行》,應該說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詩詞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風塵日色昏”,由于我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均呈自西向東或向東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東部形成一個大喇叭口,風力極大,狂風起時,飛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風塵”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風沙遮天蔽日。但這不光表現氣候的暴烈,它作為一種背景出現,還自然對軍事形勢起著烘托、暗示的作用。在這種情勢下,唐軍采取什么行動呢?不是轅門緊閉,被動防守,而是主動出征。為了減少風的強大阻力,加快行軍速度,戰士們半卷著紅旗,向前挺進。這兩句于“大漠風塵”之中,渲染紅旗指引的一支勁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這支卷塵挾風,如一柄利劍,直指敵營。這就把讀者的心弦扣得緊緊的,讓人感到一場惡戰已迫在眉睫。這支橫行大漠的健兒,將要演出怎樣一種驚心動魄的場面呢?在這種懸想之下,再讀后兩句:“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這可以說是一落一起。讀者的懸想是緊跟著剛才那支展開的,可是在沙場上大顯身手的機會卻并沒有輪到他們。就在中途,捷報傳來,前鋒已在夜戰中大獲全勝,連敵酋也被生擒。情節發展得既快又不免有點出人意料,但卻完全合乎情理,因為前兩句所寫的那種大軍出征時迅猛、凌厲的聲勢,已經充分暗示了唐軍的士氣和威力。這支強大剽悍的增援,既襯托出前鋒的勝利并非偶然,又能見出唐軍兵力綽綽有余,勝券在握。

  從描寫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后續,而對戰果輝煌的“前軍夜戰”只從側面帶出。這是打破常套的構思。如果改成從正面對夜戰進行鋪敘,就不免會顯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絕句中無法完成。現在避開對戰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面進行烘托,就把絕句的短處變成了長處。它讓讀者從“大漠風塵日色昏”和“夜戰洮河北”去想象前鋒的仗打得多么艱苦,多么出色。從“已報生擒吐谷渾”去體味這次出征多么富有戲劇性。一場激戰,不是寫得聲嘶力竭,而是出以輕快跳脫之筆,通過側面的烘托、點染,讓讀者去體味、遐想。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詩里表現出來,在構思和驅遣語言上的難度,應該說是超過“溫酒斬華雄”那樣一類小說故事的。

  這首詩描寫的是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首戰告捷的消息時的欣喜心情,歌頌了他們奮勇殺敵、忘我報國的英雄主義精神。這首詩氣魄宏大,熱情洋溢,一掃邊塞詩凄婉悲涼的一貫風格。

  詩的一、二句“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采用倒裝的句式,描繪了戍邊奉命開拔及行軍途中的情景。“紅旗”代指戍邊;“半卷”既表現軍旗的舞姿,又傳達出了戍邊壯士奔赴前線時斗志昂揚的高漲士氣。浩浩蕩蕩的如湍急的鐵流挺進在無邊的瀚海之中,使得征途上空煙塵滾滾,遮天蔽日,陽光也仿佛驟然變得昏暗。“日色昏”三字,借光線之弱渲染出了千軍萬馬急速突進時氣宇軒昂的氣概和景象。從這人急馬疾的后續腳下所濺起的“風塵”之中,我們是可以想象到前線敵人之強大和戰斗之激烈、待援。而將士的步伐愈快,就愈顯示出他們那前赴后繼、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三、四句“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是寫急行軍途中,忽然傳來前方報捷的喜訊。“夜戰”二字含蘊無窮,它告訴我們:生擒敵酋的勝利來之不易。沙漠中的夜戰,既要克服瞬息萬變的惡劣氣候給將士帶來的困難,又要不顧白天行軍的鞍馬勞頓,沒有深廣的謀略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就難以克敵制勝。

  從詩歌結尾的捷報中,我們可以聽出后續將士乍聞喜訊、喜出望外的縱情歡呼聲,敵酋垂頭喪氣的抽泣聲,先頭在浴血奮戰時驚心動魄的吶喊聲同時也更能體會出先頭將士們大智大勇、有我無敵的英雄氣概!這首詩在藝術上的顯著特色是含蓄深沉,耐人尋味。詩的第一句寫急行軍時的情景,但詩人只寫了漫漫政途上的滾滾風塵,并沒有直接寫人。詩的第二句也沒有直接寫戍邊將士如何開拔出征,而是寫“紅旗半卷出轅門”, 以紅旗來喻指。這兩句都寫行動的情景,似乎都沒提到人,但畫面上人的活動不但自見,且是畫面的主體。從而使詩句顯得分外含蓄、深沉。詩的結句也頗見功力,它雖然不說前軍獲勝,但是勝利的氛圍卻充溢于字里行間。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敵酋被擒,敵兵這些烏合之眾豈不如鳥獸散?正因為詩句充滿較大的想象空間,使詩歌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王昌齡《從軍行》賞析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理解古詩大意。

  過程與方法:

  結合畫面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愛國感情,并受到感染。

  教學重難點:

  1、抓住重點字詞,結合畫面引導學生理解詩意。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將士們的忠心報國的豪情。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 情境導入。

  中國幾千年的慢慢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朝代都會有戰爭的刀光劍影,剛剛同學們看了硝煙彌漫的古戰場。能說說你們的感受嗎?

  生1:我體會到了戰士們為了國家不顧一切的精神。

  生2:我覺得戰爭是殘酷的,但這些軍人為了國家的安定,他們寧愿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這兩位同學都說得不錯,同學們,這些場景在文學上也留下了它們的印記,描寫戰爭的詩歌在我們中國的詩壇上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從軍行》。(板書課題)

  二、解詩題,知詩人。

  1、《從軍行》就是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從軍行》是王昌齡邊塞詩的一個總題目,在這個題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詩,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在學習古詩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詩人王昌齡。找學生讀一讀,誰來說說你從中了解到什么?王昌齡(約公元698-756年),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西安)人。中過進士,做過官。擅長寫七言絕句,后人譽為“七絕圣手”。他早年曾漫游四方,去過邊塞,他的邊塞詩用心理描寫展現軍人愛國立功和思鄉懷土的內心世界。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安史之亂時被殺害。現存詩一百八十一首,作品有《王昌齡集》。(學生回答時老師適當點評,講解一些寫作背景。)

  今天學的《從軍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雖然他沒有參加過戰爭,但他在邊塞生活很多年,他與戰士們情同手足,所以他寫出許多流傳千古的邊塞詩。

  三、整體通讀。

  1、請同學們認真聽朗讀,然后小聲跟著讀。

  2、我們讀古詩,不僅要讀得正確、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美。自由讀古詩。(課件出示標有停頓的詩句)

  3、學生齊讀古詩,同桌合作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對讀。

  四、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同學們雖然這首詩離我們已經很久遠了,但我們通過讀,想,悟也會知道這首詩的意思情感,請同學們再讀讀這首詩,通過同桌交流,結合課文的注釋了解詩的意思。

  (青海湖上空的烏云把祁連大雪山都遮暗了。駐守邊疆孤城的戰士,向西遙望就是玉門關。將士們在沙漠中身經百戰,連鐵甲戰衣都磨破了。他們下定決心,不打敗入侵的敵人誓死不回家。)

  2、課件出示第一句描繪圖景,請同學們結合圖畫,再讀讀這句詩,在讀這句詩的時候你想到了什么?(青海、雪山)青海湖本是碧波蕩漾,美麗寧靜的。(課件出示青海湖圖片)雪山指祁連山,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終年積雪,銀光閃耀,異常壯麗。這一青一白兩道風景,本應帶給我們純潔的美感,可為什么作者用了一個“暗”字呢?板書“暗”。(風云變幻,轉眼間長云翻滾,高原氣候變幻大,氣候惡劣,黃沙漫天,地理環境差,還有戰事不斷,連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煙,也遮暗了雪山。)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心情讀讀這句詩。

  3、讓我們隨著詩人來看看第二句,當你讀這句詩時腦海里出現什么畫面?(孤城 遙望)這句詩中哪個字更能打動你的心扉?(孤)板書“孤”,(課件出示畫面)假如你身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會怎么想呢?(特別想家)是啊!大漠荒涼,只有呼嘯的狂風和漫天的黃沙相伴,守邊的將士怎能不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讓他們感到——茫茫的大漠,無邊的戈壁,人跡罕至,前有勁敵,后無援軍,城中的將士可謂是孤軍奮戰,怎能不倍感孤獨?

  4、小結:詩人移情入境,用“暗”和“孤”向我們展示一幅孤寂、荒涼的畫面,讓我們感受到邊塞氣候的——惡劣,環境的——艱苦,將士對家人的——思念。

  5、盡管環境這樣惡劣,鄉情這樣深切,守邊將士又是怎樣做的呢——黃沙百戰穿金甲。讀到這句詩你想到了什么?(課件出示第三句圖景) “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征,從哪兒可以看出來戰事很頻繁?——“百戰”是指打了一百次嗎?不是,在古詩里“百、千、萬”都是虛指,表示很多很多。還能從哪個字看出來戰事頻繁?——“穿”,板書“穿”,在這里穿不是穿衣服襪子的意思,而是——磨破,把鐵片做的戰衣都磨破了,你覺得是什么磨破了戰衣?(敵人的刀劍),可見敵軍的強悍,戰斗的艱苦,還可能是什么磨破的?(黃沙)長時間在沙漠里摸爬滾打,可看出戰事的頻繁,戰斗時間之長,戰斗之艱苦。

  6、金甲盡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爭和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他們發誓——“不破樓蘭終不還”。(課件出示第四句)不打敗入侵的敵人,誓死不回家,“終不還”可見他們決心之大。他們為什么不回家呢?(因為他們要保衛國家) 是啊!沒有國家哪有小家。刀光劍影,九死一生,將士們為保家衛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沒有什么能撼動他們的錚錚誓言,他們發誓——豪壯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將士們一顆什么樣的心?(報國的忠心)

  7、可是將士們啊!你的家人日夜為你牽腸,苦盼與你團聚,你為什么終不還呢?(國破家必亡,有國才有家!)

  好一個博大的心胸,好一個頂天立地的真英雄,好一群鐵骨錚錚的熱血男兒!只有這些鐵骨柔情的將士,才有了國泰民安;沒有黃沙漫漫下的忠魂鐵骨,又怎能有萬家團圓?有心中這堅定的信念做支撐,昏暗的雪山可怕嗎?(不可怕,擦掉“暗”),大漠的孤單可怕嗎?(不可怕,擦掉“孤”)敵人的刀劍可怕嗎?(不可怕,擦掉“穿”)此刻震撼我們心靈的只有這豪壯的七個字“不破樓蘭終不還”,板書“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就是士兵,這就是軍人,這就是唐朝最可敬的人,請同學們帶著對將士們的崇敬之情大聲地朗讀這首詩吧!

  五、拓展延伸。

  1、正是有了這千里黃沙下的累累忠骨,才有了我們現在幸福安定的生活。此時此刻你想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說些什么?

  2、短短28個字,讓我們領略了綿延千里的邊塞風光,更讓我們感受到了邊關將士奮勇殺敵,舍身報國的積極進取精神。這就是王昌齡留給我們的邊塞詩,它激勵著世代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的豪情。讓我們隨著《精忠報國》的音樂,再次朗誦這首詩吧!

  3、最后請同學們欣賞王昌齡的《出塞》和王翰的《涼州詞》。

  板書設計:

  從軍行

  暗 孤 穿 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全文賞析】相關文章:

王昌齡的《從軍行》賞析09-11

王昌齡從軍行賞析11-22

從軍行王昌齡賞析06-20

王昌齡《從軍行》原文及賞析03-28

古從軍行王昌齡賞析05-18

從軍行的王昌齡譯文及賞析08-10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全文及鑒賞07-18

從軍行王昌齡其六賞析06-28

王昌齡從軍行其六賞析06-18

從軍行其五王昌齡賞析09-2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在线观看一级大片婷婷 | 亚洲综合色成在线播放 | 色婷婷婷亚洲综合丁香五月 | 欧美黑白配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不卡久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日本熟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