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翻譯賞析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必須認真進行閱讀,這樣才能提高閱讀水平,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王昌齡《從軍行其四》翻譯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王昌齡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①首句意謂:青海湖上的層層濃云使雪山晦暗無光。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寧市。②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是漢朝邊塞的一個重要關口。
、鄞┙鸺祝耗ゴ╄F甲。
、軜翘m:漢西域國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漢武帝時,遣使通大宛,樓蘭阻擋道路,攻擊漢朝使臣,漢昭帝時大將軍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斬其王。事見《漢書·傅介子傳》。這里以“樓蘭”指敵人。
【翻譯】;
青海湖上的綿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城池遙望著玉門關。
身經百戰,黃沙穿破了金甲,
不攻破樓蘭城堅決不回家。
【賞析】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延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門關東西相距數千里,卻在同一幅畫面上出現,這里不妨設想為次第展開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戍邊將士生活、戰斗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為什么要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還滲透著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包S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征,“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安黄茦翘m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斗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盛唐優秀的邊塞詩有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梢哉f,三、四兩句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是因為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閱讀訓練】:
1.一、二句不妨設想為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請簡要描述一下:
2.景色的格調是:
3.請談談你對三、四句的理解:
4、請將一、二句設想成次第展開的廣闊畫面。
5.前兩句在寫景的同時還滲透著豐富復雜的感情,請簡要說明一下:
【參考答案】:
1.在青海湖的上空,長云彌漫,湖的對岸,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雪山,越過那雪山,是矗立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與孤城遙遙相望的玉門關了。
2.迷茫、黯淡,悲壯、遼闊。
3.將士們身經百戰,盔甲都已被磨破,但仍無法消磨掉他們心中那“不徹底消滅敵人決不歸鄉”的信念。
4.青海湖上空,濃云彌漫,綿延千里的雪花顯得蒼茫暗淡,越過雪山,是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走,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
5.邊塞生活雖艱苦,思鄉之情尤深重;但卻磨滅不掉戍邊將士心中那殺敵報國的雄心大志。
拓展閱讀: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賞析】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
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賞析
詩人把自己比喻成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頑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詩人介紹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杜f唐書》本傳云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逗釉烙㈧`集》為唐人殷璠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南京)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此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王昌齡《從軍行其四》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從軍行其四王昌齡翻譯07-30
《從軍行》其四王昌齡翻譯10-13
從軍行王昌齡其四翻譯06-21
從軍行王昌齡其四教案11-01
《從軍行七首其四》王昌齡古詩譯文及賞析03-26
王昌齡從軍行翻譯10-26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10-31
王昌齡的從軍行翻譯04-29
從軍行王昌齡的翻譯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