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送柴侍御》王昌齡鑒賞試題及答案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需要用到試題的情況非常的多,借助試題可以更好地檢查參考者的學習能力和其它能力。還在為找參考試題而苦惱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送柴侍御》王昌齡鑒賞試題及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送柴侍御王昌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丹陽送韋參軍嚴維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8.王詩中,詩人為什么說“送君不覺有離傷”?請概括寫出兩首詩不同的感情色彩。
(5分)
9.具體分析每首詩后兩句的表現手法。(6分)
試題答案:
8. (1)“送君不覺有離傷”原因(3分,寫兩點即得滿分)
兩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鄰;自己和朋友風雨與共,明月共睹;雖處異地,情感相通。
(2)感情色彩:
王詩豁達樂觀,表達的是對朋友的寬慰之情;(1分)
嚴詩凄涼哀婉,表達了對朋友的深切思念。(1分)
9.王詩后兩句是作者借助想象和反問的手法.(3分)
筆法靈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復致意,懇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變”,兩地竟成了“一鄉”。用豐富的想象, 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
嚴詩后兩句詩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語言精練傳神。(3分)
點點寒鴉飛盡,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遠方,景物中寄寓詩人心中的孤寂哀愁和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含蓄動人;
一個“盡”字,寫出詩人長久獨立江邊,連點點寒鴉都飛盡了還不忍離去,看出可以對友人情意的深長。
“悠悠”,寫思念之情像悠悠江水一樣綿長,言有盡而意無窮。
【閱讀訓練】:
一、
1.從題材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首詩,與其他同類作品相比,我們看到了詩人與眾不同的襟懷,那是一種的心態。(2分)
2.后人評價王昌齡的這首詩“道是無情卻有情”,你同意嗎?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3、第二句中有“不覺有離傷”之語,詩人當真沒有離傷么?三四句于送別詩中另辟蹊徑,你認為妙在何處?
二、
1.有人認為,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正說”,王昌齡的“明月何曾是兩鄉”是“反說”。結合全詩,談談你對“反說”的理解。(5分)
2.為什么說本詩的關鍵字是“同”字?(5分)
【參考答案】:
一、
1.送別,樂觀/豁達/開朗/積極都可(2分)
2.我同意。詩的第二句說“送君不覺有離傷”,寫自己送朋友離開,也不覺得悲傷,因此看似無情,(1分)但詩人接著說“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一句肯定,一句反詰,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2分)這兩句既對朋友表示寬慰,又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更顯體貼與深情。(1分)
3.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為了寬慰友人,不得不用樂觀的語言減輕對方的離愁。三四兩句化遠為近,化“兩鄉”為“一鄉”,蘊涵了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誼。
二、
1.“反說”是指表面上說自己沒有離別之苦,但實際上恰恰從反面道出了異地相思之情。(5分。答出表面意義得2分,答出實際意義得3分)
2.因為“同”字表面是指與朋友風雨同行,實則凸顯了內心對朋友遠離的牽掛。(6分。能指出字面意義得2分,說明深層含義得4分)
【《送柴侍御》王昌齡鑒賞試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王昌齡《送柴侍御》全文及鑒賞07-26
送柴侍御王昌齡11-01
送柴侍御賞析 王昌齡11-07
《送柴侍御》王昌齡唐詩09-16
王昌齡《送柴侍御》全詩賞析09-11
送柴侍御_王昌齡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1-07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王昌齡09-04
《送柴侍御》與《丹陽送韋參軍》閱讀答案08-08